•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重量级“大咖”云集东华大学 深度“解码”特色高水平大学服务制造强国

特色高水平大学如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如何与制造强国建设同频共振、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10月16日,东华大学以庆祝建校70周年为契机,云集政府部门、产业界及行业特色高校的专家学者等重量级“大咖”,举办“特色高水平大学与制造强国发展论坛”,分享特色高水平大学服务制造强国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论坛现场)

特色高校因行业而生

为制造业服务

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3.5万亿元增加到31.3万亿元,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高等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关键作用。

从1952年院系调整开始,包括农、林、水、地、矿、油、电、化、建、交等在内的300多所行业特色高校,形成制造业各行业的科技“国家队”。经过几十年发展,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学科优势显著,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成为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创新主体。据统计,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授奖项目共239项,其中91所高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共计获奖159项,占总数的66.5%,获奖高校近半数为行业特色型大学。

(孙瑞哲作报告)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用“昨天我曾经拥有你,今天我们依偎在一起,明天我依然爱你”来形容行业和特色高校的关系。订单式培养模式,提供了我国行业起步和发展的人才基础;聚焦产业需求,解决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既是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是行业特色大学扎根祖国大地办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机遇。

(王伟作主旨演讲)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也将对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产生影响。“加快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包括大学在内的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和产业部门的协调合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司长王伟指出。

特色高校发展如何破局

学科建设尤为关键

单一学科还是多学科?综合型还是行业型?传统学科培优还是新型学科培育?面向行业还是面向全社会?我国在向制造强国迈进过程中需要补短板,不论是技术还是产品的创新,要实现关键突破,行业型特色大学必须直面问题、有所作为。新形势下特色高水平大学将何去何从——学科建设尤为关键。

(俞建勇作报告)

近年来,东华大学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纺织、材料、设计等优势学科的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为建设纺织强国、制造强国贡献“东华智慧”。“蛟龙”潜海、“天宫”飞天、“北斗”指路、“嫦娥”探月、“天舟”开启太空送货……大批东华参与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环境保护等领域。“这与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统领,落实“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学科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表示。

(师生聆听报告)

在服务国家制造强国的发展中,特色高水平大学要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以特色优势学科为建设基础,不断增强特色学科服务行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保障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能力。俞建勇进一步谈到,从东华大学服务纺织强国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特色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建立分层建设、有序发展的学科建设体系:一是建设好优势特色学科,打造学科高峰,实现多峰并举;二是建设具有较好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培育学科高原,实现高原崛起;三是建设战略发展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形成高峰高原协调发展,对接需求、面向未来、支撑一流发展的学科生态,将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学科优势转化为助推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优势。

(辛忠作报告)

在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看来,真正办特色高水平大学,要沿着特色方向强化基础。他用四个象限来概括:传统领域、应用领域、新兴学科、基础学科。特色高校要把优势学科向交叉学科渗透,和新兴学科交融;在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做得更强,更显特色;在基础科学领域,建立更强的基础,同时,在新兴学科进行交叉。这样使得特色大学越办越有特色、根基更强,向新兴领域伸展得更广,更加具有生命力。

智能制造与复合型人才培养

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基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权威机构最新数据,经测算比较,2019年我国制造业处于世界第三阵列。“我国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是规模发展,但是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未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表示。

(单忠德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制造强国战略研究报告》指出,智能制造是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核心技术和主线。预计到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缺口数量将接近100万人。单忠德进一步指出,“特色高水平大学要为建设制造强国培养输送一批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人才’。我们正在与南京市共建南航国际创新港,构建‘创新团队+研究院+实验室+创新平台’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以高素质智能制造人才队伍赋能制造强国建设。”

辛忠也着重谈了“人才培养模式”。他认为,要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工科试验班”大类招生培养等模式,培养一批批“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等,尤其是批判思维能力;要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导向型转变,通过课堂、实验、实习、实践、竞赛等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素养。

(周汉民作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结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部署,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强化战略思维、加强学科交叉、强化实践能力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发布者:刘远康 发布时间:2021-10-18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