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人文学院举办研究生读书报告会

5月8日,人文学院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介绍与讨论马克斯•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王仰旭作导读主旨发言。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大伟教授,人文科学研究所所长、科学技术史博导杨小明教授,科学技术史博导邓可卉教授,行政管理黄军甫副教授,科学技术史何朝安副教授,陶培培、谭力扬等老师与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活动。读书会中,各位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回答提问,引导大家热烈讨论。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宗教社会学论集》的第一部分。韦伯力图在该书中论证:历经宗教改革所兴起的基督教新教,为当时的西欧社会提供了新的伦理思想导向;更进一步的是,这种新的伦理还为资本主义发展与社会生产力进步——特别是资本家对企业的经营与技术发明者的技术创造的心理驱动力提供了支持。韦伯还试图将以上结论延展出去,将西欧的发展状况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文明的状况进行比较,以探讨对于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而言,它的伦理观念乃至整体的精神文化气质与其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式、途径等之间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韦伯不仅是西方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之一,也是文化比较、社会比较研究的先驱。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论述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社会科学理论探讨,而且通过文化比较和社会发展的话题,与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引起了参会师生的极大兴趣。在讨论中,廖大伟、杨小明、黄军甫等老师均提出:将文化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将前者作为后者的推动性因素,这确实是一项有价值、有吸引力的创见;但从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特别是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来看,韦伯的这种观点其实并不完全正确,也不具普遍性意义。各位老师进一步表示,我们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批判性的视角出发,更深入地考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过于简单地接受韦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会师生还讨论了在中国的特殊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发展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具有相关性,韦伯的研究也确实有其意义。这本著作的意义就在于,它提醒我们要根据国家与民族的文化特征来考察、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伦理思想和精神文化气质并不能决定国家一定会走上哪一条发展道路;反过来说,某条发展道路的成功也不能说明它必定对应着某种精神文化气质,更不能说明这种精神文化必定是“优越”的。最终,在师生的热烈讨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中国最正确的历史选择,成为师生们共同的信念。

此次报告会围绕学术经典著作,以主题报告、讨论为主,内容涉及科学、历史、哲学、文化、社会等,是由2017级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张雪飞、邢妤和孙正坤倡议,硕士研究生李京阳、任正珊等人发起并得到学院领导、老师大力支持的学术活动,活动首次邀请非科技史专业的学生作为主旨发言人。

上学期,读书报告会已成功举办了6次,报告会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严谨求真、鼓励思考、平等开放的学术精神。在人文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读书报告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特别是参与者的学科背景、来源更趋多样化。从最开始的仅有科学技术史专业师生参加,逐步拓展到人文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吸引了兄弟学院的博硕士生。本次活动是读书会为人文学院研究生搭建一个高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水平和师生的学术影响力,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发布者:谭力扬、杨小明 发布时间:2018-05-23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