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央视网等】媒体关注“2016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活动(图)

“2016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系列活动期间,央视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东方早报、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外语频道、东方网、澎湃新闻、扬子晚报等众多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报道,部分媒体报道摘编如下:

[SMG新闻综合频道]环东华时尚周开幕 活动精彩纷呈(文字实录)

作为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重要分支,由东华大学主办的环东华时尚周4月19日早上盛大开幕。走秀、时装设计大赛、创意市集等数十场精彩纷呈的活动,将为观众带来一场关于时尚的视觉盛宴。

本届时尚周以“丝路,理想之光”为主题,开幕式之后,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藏式纹样艺术展以及由刚摘得中国时装设计最高奖金顶奖的陈闻校友带来的获奖作品展同时登场。陈闻从事牛仔服装设计已有20多年,热爱油画创作的他使牛仔面料展现出绚烂的色彩激情,从而独创出一种具有时尚艺术特色的牛仔服饰风格。

陈闻:牛仔是一种非常有激情,且经久不衰的服装。我的油画,它的色彩可以补充牛仔单调的颜色。

给观众带来强大共鸣的还有城市记忆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30名服装专家以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时间轴,翻出家中以及亲朋好友的照片,试图反映60多年来中国城市服饰流行演变的轨迹。今年的时尚周还举办首届外国留学生服装设计大赛,来自国内20多所高校的26个国家的留学生将通过自己的服装设计作品开展不同地域文化之间时尚创意交流。

(来源:上海电视台新闻报道 2016年4月20日 记者:周云、朱玫)


[新民晚报]上海何时重回时尚“巅峰”?东华大学发布新一季海派时尚流行趋势

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日前开幕,上海时装周、国际时尚论坛、环东华时尚周……一档档时尚大餐轮番登场。每当一场场激情四射的时装秀落幕,总有人禁不住重复问着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一件时装体现了上海特色、海派文化?在西方时装占主流的背景下,上海何时能回归中国服饰流行中心的地位?

上海,服饰中心的记忆

“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学不像,等到学到三分像,上海已经变了样”。这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首流行的歌谣,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当时的国内服装界占据着中心地位。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国内服饰流行中心的地位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

服饰中心、时尚之首的上海是如何成形的?缘于独特的海派文化。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上海人受礼教传统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快体现在服装上,既保留了本土元素,又借鉴西方不断创新。一衣一扣,迅速为全国仿效。

近代上海妇女普遍穿着旗袍,但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逐渐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与不断变化。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上海是当时全国的纺织基地也是服饰中心。那个年代,上海服饰简洁、朴素、平实。男装以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为主。女装以袄裙居多。衣式悉用对襟、窄袖;服装色彩以蓝灰色为时尚。上世纪60年代中期,草绿色军服在民间大为流行,不分男女都喜欢穿军服。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三粒钮式西装领便服和百褶裙,是当时上海女性的时髦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妇女服饰流行在现代中国服饰史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服装廓形“V”形出现,“蝙蝠袖”开始流行,整体着装出现女装男性化倾向。那时,几乎每年都在北京、西安等大城市推出上海时装展销会。

海派时尚何日回归

上海服饰中心的地位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动摇。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教授刘晓刚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海纺织服装行业的劳动力从50多万人直降至2万人,遍布市区的纺织厂、服装厂消失殆尽,一批老字号服装品牌淡出人们的记忆。与此同时,广东及江浙地区的服装产业迅速崛起,逐渐占据了市场话语权。

时下,当上海再建“时尚之都”,欲与纽约、伦敦、巴黎、米兰国际四大时尚之都一争天下时,已面临巨大的挑战。刘晓刚认为,当务之急是重振海派服饰文化。

东华大学自2013年4月起,每年4月、10月与纽约等城市同步发布“海派时尚”流行趋势。“缺少时尚主张的盲目跟随,是中国品牌成长的大忌,自主服装品牌要在时尚价值链上占有高端效应,必须根植本土文化,在价值观引领上抓住话语权。”刘晓刚说,“只有通过形成和完善海派时尚理论观点,汇聚和培养国际一流的时尚人才和时尚资源,才能带动上海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这是上海回归服饰中心的前提,也是中国服装时尚品牌做大做强的基础。”据介绍,作为上海市“时尚之都”“设计之都”重点项目之一,东华大学今年将连续第七次、第八次发布海派时尚流行趋势。

打开一本厚厚的“海派时尚”流行趋势,200多套时装,石库门、苏州河、外滩等上海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其间凝聚了许多上海服装设计师的心血。不过,刘晓刚坦言,国内服装企业接受海派时尚的还不多,“因为它们都在外地,国内企业大多喜欢仿效欧美流行,短、平、快,快速获取收益。”

刘晓刚指出,东华大学在纺织、服装设计拥有鲜明的优势,但高校的设计室如同实验室一样,科研成果要走市场,仍有相当的距离,一方面,海派时尚的设计要全面推广,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非学校一家所能承担;另一方面,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仍是薄弱环节。刘晓刚同时透露,当下国际时尚品牌已采用全球化采购模式,设计可以与生产、销售分离。但国内服装企业则不同,一般仍主要采用自己的设计团队。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海派时尚很难融入这些企业。

重塑可能需数十年

尽管困难重重,但刘晓刚表示,海派时尚流行趋势慢慢地正在进入国内企业的视线,“从拿去几套,到拿去几十套,数字上的变化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没有白费。”他同时认为,海派服饰文化振兴并非复古,而是意味着更多创新,符合当下潮流。

东华服装学院博士顾雯向记者展示了2017流行趋势发布中的一个新海派主题,名为“我的城市,我的游乐场”,在男女装中,电子游戏中经典的人物形象、图标、幽默的标语口号、电子游戏手柄等都被反复运用。顾雯说,“经典与潮流并存,我们相信,海派时尚会为更多人所接受。”

“东华大学在纺织、设计、材料等领域有着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势必在推进我国和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有所担当。”东华副校长刘春红表示,学校将通过资源整合和多元协同,致力于形成和发展“海派时尚”理论学派,以国际一流的时尚人才和时尚资源带动上海时尚创意产业的发展,塑造上海时尚的头脑和时尚产业的策源地,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力臂膀。

当年轻男女漫步商店,触目可见是的“巴黎设计”、“意大利设计”,何时让海派时尚、上海设计重新回归?刘晓刚告诉记者,服装文化的重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可能会经历数十年,设计师现在所做的,正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将来才来积聚成为改变市场的力量。

(来源:新民晚报2016年4月19日 记者:张炯强)


[上海观察]老百姓“众筹”聚会照,6种符号“穿”越中国60年

摘要

从“三包一尖”到“老三件”老三色”……“穿”越共和国60多年历史,6种穿衣符号今在哪里?

亲友相聚,总得打扮,常会留影。这200张从3000幅“众筹”照片中精选出的美图,勾勒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好几代人的“穿衣经”。你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甚至你爸妈、你祖辈的那套经典行头。      

今天,策展人蒋智威向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展示了他母亲珍藏的1951年5月20日集体婚礼照,令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当时新人的婚纱和礼服非常西式。这只是这位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众筹”而来的成百上千张老照片之一,他们与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合作,从普通百姓中征集到3000余幅照片,下周将开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

1951年集体婚礼照

选取30个城市,请来30名服装专家,挖掘自己、家人、亲朋、邻里的服饰生活照片,东华大学副校长李永智等人,专门讲解了共和国60多年历史的6种穿衣符号。

(一)1949年至1957年,平民化流行期——

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南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团结和号召各阶层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使得中国城市服饰风尚呈现新旧并存、中西皆有的独特景象。这一时期,以中国城市的平民化时尚流行为潮流,除流行民国的西服、长衫、旗袍和时装外,代表苏联社会主义形象的列宁装、布拉吉等服饰也盛行一时。后期,新中国形象的人民装、学生装和雷锋帽等服饰逐步成为城市时尚生活的主流。

(二)1958年至1965年,俭朴化流行期——

逛街-50年代

(三)1966年至1978年,革命化流行期——

  1. 60年代--城市场景

“文化大革命”时期,“破四旧”运动席卷全国,其中扫除“封、资、修”服饰成为初期的重点。这一时期,绿军装、军便服和军大衣等成为城市革命青年的时尚象征。后期,一种“开襟领裙衣”一时成为“服装革命”的代表。而在中国城市,以“高、大、全”的革命形象成为服装的标准,造成了“老三件”(中山装、青年装和军便服)和“老三色”(蓝、灰、黑)的衣着风格固化和停滞。当然,女式春秋衫则成为当时时尚的一丝亮色。

(四)1979年至1989年,模仿化流行期——

中学生-70年代

80年代—聚会—苏州改革开放拉开序幕,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经济上的百废待兴,激发了中国城市百姓服饰生活的复兴和回归。通过影视、报刊、时装节、表演秀和博览会等渠道,迅速确立了中国港台服饰和西方服饰作为中国城市服饰流行风向标的地位。这一时期,留长发、蛤蟆镜、尖角领花衬衫、喇叭裤和尖头皮鞋的男子服饰形象,与大波浪、垫肩西装、紧身衫、海魂衫、超短裙、喇叭裤、健美裤和高跟鞋的女子服饰形象,成为一时时尚。相反,中山装则退出流行的舞台。

(五)1990年至1999年,品牌化流行期——

90年代—逛街照—台州

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方针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高速增长,营造了良好的流行时尚环境和条件。紧身衫、吊带裙、T恤衫、迷你裙、超短裤、连裙装、单双排西服和松糕鞋等款式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六)2000年至2010年,国际化流行期——

21世纪10年代--生活照--温州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的城市百姓买了商品房和私家车,生活空间和衣着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国际各类时尚品牌巨头纷纷涌入中国的各线城市,奢侈品服装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线,并引领着时尚潮流。白领服饰、休闲服饰、运动服饰和户外服饰等全面接轨国际时尚。后期,平价服饰和快消服饰则成为城市百姓衣生活的另一个主流。      

李永智认为,新中国建立的前几十年,上海制造既是质量的代表,也是时尚的标志。作为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平民化图片展为开发《城市记忆系列图书》和建设“‘城市记忆’新中国服饰流行图片库”奠定了基础。      

蒋智威则表示,沿着“城市记忆”众筹思路,考虑开发包括“名城记忆”“游学记忆”“援疆记忆”“支教记忆”等“记忆系列书系”,并扩大作者参与面和照片遴选范围,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乡村,从日常生活到特定世界等等。

(来源:上海观察 2016年4月15日)


[中国经济网]设计师or艺术家:跨界融合背景下的时尚艺术新标准-陈闻艺术与时尚展在东华大学举办

“金顶奖”获得者、“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陈闻

4月18日下午,“亦圆亦方——陈闻艺术与时尚展”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拉开帷幕,为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提前预热。本次展览展出了2015年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得者、“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陈闻的200余件作品,展品涵盖服装、油画、时装画三大内容,其中既有陈闻获“金顶奖”的作品,也有不少近年来的其他得意之作,从中可见其设计风格的演化轨迹。  

跨界:传统牛仔焕发时尚艺术气息  

有着二十多年牛仔服装设计生涯的陈闻对牛仔装有着独特的情感和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牛仔服装经历了若干年的演变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时尚符号,并且流行的角度越来越宽广,不单是服装品类,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延伸,其设计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比如陈闻自己就创新地将时装设计手法运用到牛仔,构成了从日常装到大礼服、从男装到女装的全系列作品链。  陈闻还以牛仔布为载体,将多年来欧洲写生的体验绘制出一幅幅抽象的绘画,然后转换成图案印到牛仔面料上去,并以独创的水洗方法使牛仔面料展现出绚烂的色彩激情。通过将这些带有抽象图案的面料与牛仔元素和工艺有机结合,陈闻创造出了一种具有时尚艺术特色的新的牛仔服饰风格。  

“陈闻的设计作品让人一看就能知道设计师是谁,这在中国服装设计师中是不多的。”陈闻艺术与时尚展策展人、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这样评价道:“他(陈闻)将油画等多种艺术因素融于服装设计中,藉此构建了自己的设计符号体系,同时颠覆了很多人对于牛仔装的传统印象,这是很大的一个改进和突破。他的艺术牛仔每一季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作画、旅行和采风,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跨界艺术家。”  

4月19日下午,陈闻将在其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东华校园内为本届环东华时尚周奉献一场名为“Bonjour!普罗旺斯”的时装秀,展示50余套最新设计作品,继续诠释牛仔装的时尚艺术风。  

融合:艺术土壤滋养时尚之花  

作为一名享誉业界的服装设计师,陈闻以在时装设计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为人所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艺术创作。  

陈闻的研究生导师、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与陈闻的偶然相识,依旧对当时那个搞美术的小伙子印象深刻。“当时我到天津美院讲课,一个人住招待所,有人没房间了,想住我这儿,我问是怎么样一个人,说是搞美术的,那就是陈闻。他带了很多照片,并把他自己画的油画给我看,有人物、风景,我觉得挺不错的,所以聊得很愉快。后来他到上海工作,又考取我的研究生,乃至毕业后留校工作了一段时间,他一直没有把美术的功底丢掉。”

陈闻油画作品

卞向阳也认为,没有深厚的艺术底蕴,设计师是很难创作出真正引领时尚的作品,因为艺术与时尚都是发现和创作美的事物。而陈闻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与他专注在法国南部旅居追寻塞尚等大师足迹进行的艺术创作密不可分。近十年来,陈闻每年都会去法国南部进行参观、访问、绘画、创作,地中海沿岸及普罗旺斯地区独有的地域风貌及风土人情给了他许多灵感。陈闻也热衷于寻找大师的足迹,毕加索、马提思、塞尚、博纳尔等等都曾经在法国南部居住创作过,陈闻站在这些大师曾经站过的地方,欣赏同一片风景,去思考大师独特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这些宝贵的经历使得陈闻形成了自己对于艺术独特的理解,他将这种理解融入到自己的绘画、设计中,将这些色彩融入面料,再与服装廓形结合,形成每季夺人眼球的艺术牛仔。陈闻说:“作为一个设计师也好、画家也好,一定要亲身去感受这些景物带给你的感觉,并且一定要去了解各个艺术流派、艺术大师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作手法,再进一步去思考、发现、创作。”

嘉宾合影

在这次艺术与时尚展中,陈闻以法国南部风土人情为题材创作的风景和人物油画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并且有很多画作在时装作品中进行了二次演绎。而他的时装画在他出道之初就小有名气,早在1991年就于上海美术馆举办过时装画展,本次展出的时装画,无论是作为服装的设计表达还是作为时装插画,均值得细观。  

反哺:设计大咖“约会”大学生创业者  

本届环东华时尚周期间,跨界艺术大咖陈闻不仅带来自己的设计作品,还欣然与青年学子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就在4月18日上午,陈闻走进刚落成的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60余名文化创意领域的大学生创业者分享自己“时尚艺术之旅”的心得感悟。

陈闻向张肇达等嘉宾介绍自己的作品

对于陈闻的到来,东华大学纺织品艺术设计专业主任沈沉老师认为,学习服装与艺术设计的青年学子能够从陈闻的作品中感受到民族的融合、南北文化的融合、以及东西方设计灵感设计文化的交融,能够从作者天才般的想象中感受设计师对材料、面料的把握,这些对青年设计人才的成长都是有很大启示意义的。而在陈闻的学生段炼眼中,老师不仅是一位虔诚的艺术家,也是高产的设计师,他的作品始终在追求把艺术和设计及服装产品进行完美的结合,并达到美妙的平衡。  

卞向阳认为,陈闻作为一名坚持时尚与艺术融合并举的跨界艺术家,他的成功背后隐含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态,也代表着未来时尚创意人才培养的新标准。在高校博物馆举办这样的大师艺术展,并且邀请大师与大学生创业者面对面分享时尚艺术之旅的心得感悟,正是发挥其反哺人才培养的作用体现。  

“过去设计师干设计师的事,艺术家干艺术家的事,企业家干企业家的事,而新经济背景下艺术与时尚、设计与商业将融合发展。”卞向阳说。

(来源:中国经济网2016年4月19日 记者:李治国)


[央视网]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在沪开幕

4月19日,丝绸之路在非洲——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盛大开幕,一百多件来自肯尼亚的纺织艺术品,带着具有非洲特色的色彩冲击和异域风情亮相沪上。

肯尼亚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非常重要的站点之一。在当下“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包括肯尼亚在内的非洲备受关注。而纺织品作为一种显性符号,无疑是肯尼亚重要的文化象征。于是,有了本次肯尼亚纺织品艺术展。

展览共有102件(组)展品,以纺织品为主,也包括其他民俗色彩强烈的饰品和工艺美术品,分为纺织、装饰、衣裳、雕刻、彩绘和珠串等6个部分,力求让观众在肯尼亚式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纺织品艺术的魅力。

在如今的肯尼亚,纺织品大多为工业化生产的棉布,也有比较传统的手工织造布,而且肯尼亚人使用的布料也未必全部为当地的产品。

本次展览中的54件织物及服装,均为近期在肯尼亚征集,其中既有传统纹样、也有当代设计;既有套色印花,又有对仿蜡染效果的追求;既有大机器生产的产品,又有手工制造的结晶。

这些纺织品的色彩、纹样、肌理等属性多有不同,却又和谐统一,展现了当代肯尼亚生活中的纺织品艺术特征。

此外,肯尼亚至今仍保留了比较原始的手工技艺,比如木雕、石刻、珠串和手工印染工艺等,因此民俗饰品和工艺美术作品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内容。

所展示的各种珠串、耳环、项链、木雕、石刻和彩绘,多有别样之美,不仅为营造纺织品艺术的场景,也让观众可以多角度去认知肯尼亚风情的独到之处。

本次展览由东华大学和莫伊大学联合主办、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和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承办,其活动本身是对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响应之举,对促进中肯两国文化和经贸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央视网2016年4月18日)


[新华社]从藏族风到新锐设计——盘点东华大学时装周

一个T台,一系列作品,仿佛让观众穿越到米兰和巴黎。而这,却是学生设计师的舞台。

这些作品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4位准毕业生组成的8组新锐设计师队伍设计,作品在服装廓型、面料、细节上进行变形和改造,既体现出中国特色元素,又融合西方设计思维,中西合璧,别具匠心。

这些年轻的学生设计师此前亮相上海时装周,其中一组6月7日还将代表学校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伦敦毕业生时装周。

【同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李俊:

体现了我们在教育体制方面的创新,来保证学生在创意和创业上的创新,具体来讲,我们通过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来让学生在平台上展示创意的成果。

【解说】看到过使用西式剪裁和丝绸面料的藏族服饰吗?环东华时尚周期间,西藏大学的师生带来了30套设计的作品,这些民族服饰从材质到款式,都融入了大量的时尚元素。

这些服饰鞋帽包括了拉萨、山南、那曲等代表性民族服装,以及藏族同胞在节庆等重大节日所穿的礼服和平时穿着的常服。然而,传统的藏族服饰的几大特点都有了明显改变:鞋有了左右脚之分;衣服分上衣和下裤;材质不再是单一的氆氇布。

这些民族服饰的材质用了大量的丝绸和亚麻,肩袖部借鉴了西式裁剪,配上民族特色的印花,尽显民族和时尚特色。

 【同期】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其美卓嘎:

 这件服饰就是我们改良的康衢地区的服饰,主要特点是以丝绸为面料,不像过去以氆氇面料厚重一点,而且上下是分开的,在做工上的小细节,比如说在上袖这一块,还有后面修身这一块,都是尽显女性的腰身。

(来源:新华社 2016年4月26日 记者:潘旭)


[中青在线]第八届环东华时尚周创意市集开市

今天,东华大学一年一度的环东华时尚周创意市集开市,大大小小的摊位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既有异域风情的首饰,也有工艺精湛的传统漆器,还有绝对限量版的个性服装……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走过八年,环东华时尚周创意市集已然是沪上最有影响力的校园活动之一。对于许多参与者来说,创意市集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练摊”,更是比拼创意的擂台赛,原创、精致、新颖,这些元素一样也不能少。今年创意市集的招募令早在年初便已发出,经过多轮筛选,最终65个校内个人和团体、11个兄弟院校团体获得了本次创意市集的“门票”。

服装设计专业的廖佳鑫同学在本次创意市集上带来了与团队共同打造的原创漆艺手工饰品。这批漆艺饰品工艺精细,所用的漆取材自天然漆树,其分泌出的液体,接触到空气后会氧化,逐渐变黑并坚硬起来,环保无毒,具有防腐和装饰的功能。廖佳鑫和她的漆艺工作室希望能借创意市集的平台,向大众传播漆艺文化,将古老的大漆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的人享受大漆的魅力。

无独有偶,环境艺术设计的李盛庆同学也将目光投在了传统工艺和环保材料上,她选择的是刺绣。传统刺绣多在布匹上进行,而李盛庆的刺绣则是在环保的纸质复合材料上完成。新兴材料激发了传统工艺的活力,也再现了它的精美绝伦。在李盛庆看来,不同的材料,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甚至直线和曲线都有着各自的语言,从细节到整体都力求精益求精。

本次创意市集上人气最旺的摊位当属产品设计专业陈丹萍同学的摊位,这里展示的是最新的3D打印技术。“3D打印”早已不是新名词,但亲手打印出一件作品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陈丹萍与科技公司合作,将一台3D打印机搬到了创意市集,让大家不仅可以观摩3D打印的成品,还能亲自体验3D打印的全过程。陈丹萍说,作为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希望能将3D打印技术拓展并应用于同学们的设计作品中,创意转瞬即逝,掌握了3D打印技术就能第一时间将思维转换为具体设计。

研究生严克是创意市集的“资深摊主”,热爱手工创作的她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曾多次加入创意市集。参与创意市集,在她看来是对市场投石问路不可多得的机会。她说,“我喜欢这种直接和买家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在这里我能直接听到他们对作品的反馈,既简单又直接,同时也能让我了解不同人群对于产品的不同见解,让我们更容易捕捉到目标人群”。这次严克和她的小伙伴们带来的是纯手工染色皮具,这些皮具一改皮革制品沉闷的印象,跳脱的色彩和图案显得个性十足。这些皮具全部来自严克的“皮具实验室”,在她眼里皮具也可以是实验品,大胆的用色处处透露着创作者的“野心”,再加上所有皮具皆由一针一线手工制成,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好的作品总是能让大家爱不释手,严克的摊位也成了创意市集上“点击率”很高的摊位之一。

据介绍,创意市集不仅仅为师生提供了交流展示创意的平台,也成为了许多同学事业的起点,有不少人在此挖得“第一桶金”,从此走上了创业之路。

(来源:中青在线 2016年4月19日 记者:周凯)


[外语频道]The First Fashion Design Competition Held In Donghua University to Promote Cross-border Cultural Exchanges(文字实录)

Student designers from Asian and Oceania countries staged a fashion show last night, with many combining Chinese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own nations. The show is the first fashion design competition held in China to promote cross-border cultural exchanges. Huang Yue has more.

Red is widely used by foreign student designers from 19 universities across China. Most of their works are a combination of Chinese elements and their own cultures.

BaiJie(Donghua University):I includ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my work. There’s Chinese calligraphy on the fabric specially made in my country Fiji. It was made from three bark.

Attendees were imoressed by their designs. Positively surprised on the lots of young talents. I see lots of china, but I see lots of influences from Middle East, India and lot of creativity they do. They do combine different styles and different cultures. The Events was co-organized by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and the China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One official with the organized said they held the Event to promote culture exchange. Clothing art is a good way of culture exchange, I think there’s a lot to do in this way for our country along with the booming of economy and trade.  

Anastassuya from Kazakhstan won the top prize of 10000 yuan. Organizers said they hope to attract more students from western countries to the competition next year.

(来源:外语频道 2016年4月21日 记者:Huang Yue)


[中国教育新闻网]东华大学时尚创意项目制教学成果亮相时尚周

正值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举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生创意作品展近日举办,展示项目制教学得到的创意作品。

东华时尚创意学院项目制教学的课程设置以项目为主线,师资团队由爱丁堡大学爱丁堡艺术学院、东华大学及行业先锋教师组成,不但注重创意思维培养,更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将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作品,独立完成项目设计。现场展出了一、二年级服装创意设计和时尚室内设计班等学生的课程成果。

与企业联动是项目制教学的显著特点。东华时尚创意学院将行业需求带入课堂,大二服装创意设计专业“印花与织物表面设计”课程与国内提花行业先驱企业鼎天时尚科公司合作,学生设计的作品与2017年春夏流行趋势紧密结合,被企业开发试制成面料实样,走进巴黎第一视觉面料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6年04月25日 记者:董少校)


[人民网] “东华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 展艺术人才培养成果

4月21日、22日,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4位准毕业生组成的8组新锐设计师队伍为环东华时尚周带来时尚成衣和时尚创意两场设计作品发布会,集中展现“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成果。这些年轻的学生设计师此前亮相上海时装周,其中一组6月7日还将代表学校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伦敦毕业生时装周。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围绕综合型和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开展本科生综合教育改革,专门设立“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每年从学院不同专业毕业班学生中选拔出优秀学生组成专业交叉型创新设计团队,以创新、跨界、融合理念进行以服装为主要载体,涵盖造型、配饰、传播、展示等多项内容的综合作品创意设计。此次新锐团队登陆上海时装周和环东华时尚周,正是该计划实施以来,其人才培养成果的首次集中展现。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洪润、纺织品设计专业学生徐源和数艺设计专业学生杨钰,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热爱,跨专业组队带来系列作品《探幽》。作品撷取中国园林花窗图案造型之美,在服装廓型、面料、细节上进行变形和改造,既体现出中国特色元素,又融合西方设计思维,中西合璧,别具匠心。创意作品《幻觉炮弹》系列灵感来源于废弃的橡皮筋,服装系列里既有技巧、激情和戏剧性的混合堆积,又有无序与有序的手工编织,体现出设计师的低碳环保理念。此外,还有《On the other hand》、《海蚀》、《祈祷》、《训诂》、《康定斯基》等系列作品逐一亮相秀场。

2014环球小姐大赛中国赛区冠军许乃蜻、上海国际模特大赛全国亚军何若阳等众多为一线品牌走秀的国际超模加盟新锐发布秀演出。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一贯坚持国际合作、校企联袂培养模式,已与包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著名服装院校在内的16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院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至今已在校内建立了25个重要研究中心、设立了33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也为施华洛施奇、雅戈尔、巧帛、吉田拉链(YKK)等品牌承担解决企业重大发展问题研究项目。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历来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项目孵化,涌现出一大批创立了个人时尚品牌的优秀校友。王一扬的“素然”、王巍的“Wangwei Gallery”、王汁的“Uma Wang”、牛冬梅的“纳薇”、叶寿增的“芝禾”、徐燕辉的“火柴盒”、张峰的“Where What Who”、黄悄然的“Babychost”等品牌在国内外时尚领域引人注目。知名时尚设计师品牌素然(Zuczug)创始人王一扬,因为多年在东华大学求学和任教的经历,对母校的感情尤其深厚,“现在我的公司里面有很多设计师都是东华大学毕业的。”王一扬认为,母校培养他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执行力。现在,素然在全国已经有73家销售网点。

如今,更多的在校生被东华浓厚的时尚氛围所感染,积极投身时尚创意实践,众多学子的创业项目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获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资助,入驻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等。其中诞生于环东华时尚周子活动创意市集的“枝繁”设计师品牌经历短短两年时间,就已经从只有一件T恤,一个笔记本的学生手作发展到现在的大悦城实体店面和集成展示平台,品牌创始人2014届毕业生韩有作也从一个懵懂学生成长为一个专业设计师和品牌运作人。在校院多方扶持和众多创业榜样影响下,新锐设计师周玥、杨乐、刘萱团队也表示,“我们在品牌理念、配套产品、品牌标识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期望通过这次的‘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计划平台,接受社会的检阅,把品牌发展下去。”

“人才是时尚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时尚教育则是其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基础。作为国际服装技术院校基金理事会在中国内地唯一成员院校,东华大学始终坚持时尚教育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战略,积极培育兼具世界眼光和本土意识的时尚创意人才。”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表示,希望通过“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为上海“时尚之都”建设培养出更多年轻的设计人才。

(来源:人民网2016年4月22日 记者:唐小丽)


更多社会媒体新闻报道请见东华新闻网“媒体东华”栏目。

发布者:段然 发布时间:2016-05-01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