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东华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遵循“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发扬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和特色,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实施全覆盖、全方位、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显著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工作目标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做好顶层设计,有效整合、集聚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形成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建立培育创新、激励创新、扶持创业的制度保障。统筹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牢固树立多元成才、人人成才、因材施教、发展性评价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不同发展目标,构建“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加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建立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专业特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结合。打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开放式平台,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创业苗圃和孵化基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具体举措

4.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学生工作、科研和产业的校领导任副组长,教务处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秘书长,学生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副秘书长,研究生部、学生处、团委、科研处、基建后勤处、东华镜月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部门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全面领导和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督促检查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落实,为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5.改革人才培养机制。面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鼓励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国际合作,创新联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机制。发挥我校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学科交叉型转变。

6.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根据人才细分市场,准确定位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凸显特色、强化优势。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机制。聚焦社会需求、特色发展和质量优势,大力加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力度。发展支撑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新兴、交叉和前沿学科专业,优化学位点和专业布局。

7.探索多样化招生选拔方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各类招生的科学选拔方法。结合国家和各地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招生选拔机制。制定尊重学生志趣特长的按专业和大类招生的高考选拔录取方案以及选拔特殊人才的本科自主招生改革方案,高考选拔中更加注重考生的知识、能力、创新素养的综合考评。依据学术型、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分类型考核录取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招考中更加注重学生学术志趣、学术能力、学术潜力、创新能力、创业潜力等的评价。

8.优化完善培养方案。把握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性质特征和发展变化,构建“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多元成才”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完善完全学分制培养方案和选课制,科学制定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知识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相促进,第一课堂教学与多渠道学习实践相协同,主修专业与辅修课程相配合的多样性、弹性化培养方案,优化构建本科、研究生一体化课程体系。

9.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总结数学类、物理和外语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各学院、各学科专业建设核心课程体系。整合精化专业课程,建设系统性好、集成度高、挑战性强的核心课程,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潜能。

10.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

11.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方便。推动教师把前沿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改进学生评价方式。统筹建立综合素质与特长成才兼顾、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协调统一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形成、志趣特长发挥,学业达标。改进完善荣誉体系和奖学金制度,增设多样性荣誉称号,大幅度提高创新创业、学习进步、科研卓越、社团组织、文体特长、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单项奖和特色奖比例,鼓励激励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在全面成长基础上的特长发展、多元成才。

13.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完善完全学分制制度,以教学资源核定专业学生数量,每年按期公布接收学生数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完善辅修专业、第二学位培养的质量建设,争取获批双学位培养,积极开展基于问题、任务和技能培训的交叉学科认证课程项目。进一步完善本科优异生选拔培养制度,探索特殊才能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制度。从管理制度、培养途径、多样化课程组合和不同规格课程等多方面,为学生自我发展、自主选择、特长发挥、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提供条件支持。

14.健全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将学生开展创新计划、发表论文、参与课题研究、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为休学创业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修读计划。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15.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进一步建设面向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开放的一体化教学科研实验共享平台,发挥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园等作用,形成有效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开放式众创空间。建立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完善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扩大覆盖面,加强项目指导,促进项目落地转化。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鼓励创建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论坛、创业精英俱乐部等实践活动。

16.加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和建设新的校外创新创业基地。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要求,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大力推动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培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与共建单位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建设专兼结合的实践教育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7.发挥网络育人优势。改革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易班”等网络平台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在线课程课外学习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式课程和翻转课堂,推动新技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依托易班网的信息状态采集和大数据技术,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做好分析评估,关心关爱学生。

18.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进一步增强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特色,加强与行业优势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和机制,加快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学生参与到产学研的进程中,锤炼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经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及生活条件保障,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熟悉生产实践及今后的就业创业打好良好基础。

19.加大与著名跨国公司的合作力度。充分发挥我校多学科资源优势和社会影响力优势,对接著名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市场、寻求高校合作的潜在需求,多途径、全方位扩大合作领域。融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资源、获取资源、整合资源、转移资源和利用资源的进程,为学生参与跨国公司的市场调研、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客户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获取国际资源。

20.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建立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在教师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过程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的内容模块。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21.增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逐步在延安路校区、松江校区开辟专门场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场地、创业辅导、投融资对接等全程化一站式服务。建立集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赛事、实训、知识产权转化、创业孵化、成果展示等为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资源共享、交互学习、项目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新举措、新成效,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观、成才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2.保障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众创空间建设,加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大学分基金会的管理和运作。吸引更多企业通过东华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支持。积极吸引上海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投基金、社会创业投资基金等支持学校大学生创业。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6-12-09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