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雕塑群

在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中心大楼东侧的花园中,有两位“学生”一直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一立一坐,站着的男生单手卷握书本,坐着的女生书本平摊于双膝之上。这两位特别的“学生”就是由1983届校友敬赠给母校的雕塑。

作为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八三届毕业生铭记母校的教诲,毕业后他们孜孜不倦、勤恳工作,至今很多校友都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像化纤79级的李光、杨庆,染整79级的陈维国,纺机79级的曹春城、薛元,棉纺79级的崔玉梅等校友,在毕业后进入高校,积极投身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八三届校友毕业数年后,正值东华大学四十周年校庆,校友们共同为母校捐赠了这座雕塑,献上对母校绵长的祝福。

在不算古老的延安西路校区有一座外观古朴的红色建筑总会悄然走进人们的视野,她就是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中心大楼。据校志记载,中心大楼建造于1956至1958年间,可以说是校区内最年长的建筑,主楼有5层,两侧侧翼各4层,总建筑面积达15525㎡,属混合结构建筑,外墙由红砖砌成,采用漆成红色的木质窗框。据了解,中心大楼由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的上海位居前5名,所采用的建设技术也是当年最为先进的“沉箱法”。这种建筑方法是茅以升先生发明的,最早运用于钱塘江大桥的桥墩建设,东华大学中心大楼是全上海首个使用此技术进行建设的建筑。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中心大楼所在位置曾经是一个湖,沉箱法正是一种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将压缩空气送入形似有顶盖的沉井的沉箱内部排开地下水,在沉箱内干土上进行施工,并通过特殊装置井运土的方法。在建造时通过沉箱的自重加荷重作用,沉箱逐步下沉,至设计标高后,用混凝土填实工作室,成为沉箱基础。当年学校从刚毕业的学生中抽调6人加入基建科,负责建筑技术监督,定期汇报以保证质量。

其中一位是东华大学老校长陈瑞琪先生,据他回忆,中心大楼建造时采用了空心楼板,由于楼板本身会有些厚度差异,有些薄的地方甚至有孔洞,这些都影响到建筑强度。为保证所用楼板达标,他们专门研究了一套检验方法,检验者手持一根钢棍,让钢棍在距楼板表面有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垂直坠下,如果钢棍坠落的冲击力击穿了楼板表面,则此块楼板的厚度不达标。就是用这种方法检验了所用楼板的质量,使得中心大楼在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金色的晨光铺满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这座传播历史与文明、尽显沧桑与现代的校园焕发出勃勃生机。校园里,随处可见东华学子早起晨读的身影。而这座穿越历史而安静存在的雕塑,则为校园平添了一道生动的风景,过往学子常在前逐步留恋,雕塑本身的寓意让每一个年轻的心灵有所感悟。当年的花园如何花草锦绣已不复得知,如今雕塑周围一年四季树木秀美,花草嫣然。还有点缀其中的假山怪石,供人们休憩的石亭、石凳,颇具江南园林意境,看书、闲聊、饮茶都无比惬意。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中心大楼与雕塑每日相依相望,共同见证着东华大学数十载的峥嵘岁月,他们见证着一个个学子由懵懂少年成长栋梁之才,他们将共同注视着更多的东华校友走向成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23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