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学生们叫我老师”——记材料学院朱美芳教授
朱美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聚合物纤维及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生物医用纳米杂化材料等。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计划。以第一完成人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科研教学奖励。
朱美芳自1989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第一线,尽职尽责,敬业奉献。她热爱学生、热爱专业,治学态度认真、严谨。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研究生专业课,指导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以及博士后,承担基础科研和攻关项目,工作十分投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和为师授业放在第一位,注重言传身教,讲课深入浅出,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两次被东华大学全体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2011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为人师表,爱生如子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一位好老师会影响甚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在朱美芳自己的求学经历中,孙桐、唐志廉、陈彦模等老一辈专家给了她无数的帮助。走上教师岗位后,她一直要求自己用努力工作来回报社会,用知识智慧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她的每个学生。在二十多年的“教书匠”工作中,她始终如一,像当年恩师们对待她那样用心培育学生,帮助、关心、理解学生,激发学生对学术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她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了解”,五个“热爱”。“五了解”即是了解国际、了解中国、了解上海、了解学校、了解自己,一言蔽之就是要有国际视野,并对自己有正确定位,不能坐井观天。“五热爱”即是要爱国、爱所在城市、爱学校、爱专业、爱家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作为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以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为己任。无论是做研究还是教学,她对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容不得半点马虎,她以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个学生。
她爱生如子,关心学生的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同学们眼中,朱老师既是一位严师又是一位慈母,她绝不肯放弃一位学生。有一次,她发现一个学生上课时无心听讲。她就主动找他谈心,原来这个学生喜欢美术,现在所学的并非他感兴趣的专业。朱美芳耐心开导,要他把本专业学好,同时也同意他发展自己的特长。她帮学生买了宣纸和笔,鼓励他学设计,还专门帮他规划人生道路。后来,这个学生不仅从材料学院顺利毕业,还如愿考取了自己喜欢的研究生专业,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朱美芳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都很了解,既关心指导学术发展又特别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如中秋节、国庆节等国定假日,谁的生日或者特别的纪念日,朱老师都支持同学们组织活动或郊游或会赠送小礼物给大家一个惊喜。有的学生第一次前往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从上火车起,朱老师就打电话询问旅途情况,直到抵达会议地,安顿妥当。如学生有会议发言或其他学术演讲,她都会挤出时间,帮学生理顺思路,修改幻灯片,并寻找最有效、最直观、最能让人理解并耳目一新的方式去表述。她经常把吃饭和休息的时间都贡献出来工作,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10点以后,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她的办公室门始终是开放的,再累再忙,每周都有固定时间与学生讨论实验工作进展。
以生为本,躬耕讲堂
朱美芳老师热爱教学工作,高度负责,无论行政或科研任务多么繁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二十多年来,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化纤专业英语、化纤工艺概论、高聚物成型原理、纳米材料、科技预见讲座和新材料导论等7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她讲课从不死板教条,而是坚持常讲常新,积极推广与实施研究型本科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索,激发他们的求真精神和创造意识,培养科研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她为第一完成人的教学成果“发挥学科优势,培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人才”获得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朱美芳老师总是以饱满的精神、灿烂的笑容出现在讲台上,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她注重教学法研究,创新授课内容和方式,针对主讲课程的不同性质和不同授课对象,又会以不同教学方式进行。如讲授专业基础课时,要求学生们要抓住听课重点,理解课堂难点;在讲述专业抽象理论的同时,列举实际应用的丰富实例作为有力的补充,使得学生在理解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将理论结合于实践中。在课后布置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的作业,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只有在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与总结之后才能写出相对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更能拓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讲授《纳米材料》、《新材料导论》等集中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生课程时,她注重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把学生分成5-7人一组,再选出团队领导人,每月写一份报告,并以小组模拟课题申请和答辩来考核。将课堂教学、学生Seminar、小组形式团队合作和科研项目模拟申请等学习方式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同时,“以研促教,教研相长”也是朱美芳老师一贯提倡的做法。她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信息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开展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便于学生掌握最新理论知识体系和方法手段。并邀请国内外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讲授最新研究进展,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主讲的《纳米材料》课成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课程。
因材施教, 培育人才
朱美芳老师认为,大学的育人、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四大功能都绝对不能脱离学生。教学和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她经常教育学生:“做科研要有坚固的基础、宽广的视野以及创新的精神,要勇于超越自我,超越导师。”并努力使所指导的学生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受人欢迎的人、能感染他人的人,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并发挥作用为国服务的人。她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张扬个性,对从事的研究有浓厚兴趣,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把科学的奇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根本动力,学生不知不觉中逐步体会到研究的乐趣。所有新入学研究生,一进校门,就要到课题组报到,了解熟悉课题组情况,并开始课题前期工作。一段时间后要自己理出思路,进行独立研究,要有自己的见解。从项目开题到结题,完成整个过程的训练。除了正常上课外,几乎一切课余时间都要在实验室度过。正是这种严格要求和给予实战训练的机会,才使得学生的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而在培养过程中,她总是既严格要求,又耐心细致、诲人不倦,不但以广博、宽厚的理论知识教授学生,更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
她还倡导学生读原著,几个人组成一个读书会,让学生分别做陈述,先由博士生带头做,后来硕士生、本科生都不甘落后,主动要求做陈述,月报告和读书体会相结合,同学们都十分喜欢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她还尽力为学生创造机会锻炼,鼓励博士生参加国际会议,争取发言机会,安排外国教授和学生交谈。在科研项目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建议、发明创造、大胆创新,培养的学生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为人处事能力都非常强,大多以优良成绩和优秀的综合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我有科研、教学和管理等多重责任,但最喜欢学生们叫我老师。”朱美芳这样说。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她爱岗敬业,孜孜以求,把她的信念、知识和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她充满活力,不知疲倦,用她的精神和人格感染着身边的人,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