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繁荣计划(2013-202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以及系列文件精神,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我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现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既是高等学校的社会责任,也是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在我校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指导思想是: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
2、按照理工科背景高校建设多科性大学以及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规律,走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突出特色、整体发展之路。
3、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4、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工作思路
1、发展和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总体思路是,将立足行业、区域特色与争入主流相结合,着眼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三位一体的整体布局。
2、本着“加强创新、鼓励协同、突出特色、集聚人才、构筑平台、提升能力”的原则,以创新和质量为目标,以改革评价机制与体制为导向,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基地、平台和智库建设为重点,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和谐、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3、力争到2020年,逐步形成学科布局合理、队伍结构优化、管理体制健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总体格局。
三、实施方案
1、学科优化计划
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和合理布局。聚焦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科技攻关,进一步提升学校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和实力,使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
2、高端人才集聚计划
努力营造高水平学术人才成长环境,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打造一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加强中青年研究骨干队伍培养,使之成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关心青年教师队伍成长,建立“后备人才储备库”。通过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计划,集聚学术领军人才,加强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学术精良的学术创新团队。
3、科研创新体系建设计划
加强基地、平台和智库建设,构建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教育部新一轮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建设和上海市知识服务平台遴选和智库建设为契机,以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良好的学术支撑条件,构筑高水平人文社科理论创新平台。
强化开放合作,创新研究机构管理机制,激发研究机构的发展活力,探索有效运行模式,形成多样化的科研组织方式。充分发挥高水平创新平台的聚集和累积优势,形成研究方向,汇聚优秀人才队伍,争取重大项目,发挥重大成果的综合作用,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4、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积极组织开展战略性、前瞻性课题预研,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持续发展。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以重大问题为中心,重点支持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领衔的科学研究,对准和衔接国家目标、上海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多学科交叉的战略性、前瞻性课题布局研究,为组织重大科研项目奠定基础。
5、学术精品培育计划
推动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制和机制建设。加大对重要成果的后期资助力度,完善和加强省部级以上项目成果的配套力度,建立学术精品资助出版制度。通过实施学术精品培育计划,提升东华大学学术影响力,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争入主流奠定基础。
6、学术特色彰显计划
弘扬传统特色。东华大学作为行业特色明显而又处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的上海,在提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有自己的传统与特色。根据上海市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构筑“创意上海、设计之都”的需求,与上海市、长宁区共同建设“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时尚创意特色产业格局,产生了实质性效应。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积极推进上海国际时尚创意设计学院建设。
凝聚新的特色。发挥时尚创意产业研究、传统产业与民生经济研究、时尚文化传播研究、莎士比亚研究、品牌价值研究等优势,聚焦和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建设新的学术特色高地。
7、学术交流推进计划
贯彻教育部“走出去”战略,推进我校学术交流频度和广度。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形式,提升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继续推进名家讲座、学术沙龙活动。有效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邀请知名学者开展系列讲座,进一步繁荣校园文化,营造和活跃学术氛围。
四、具体措施
1、调整、补充东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领导体系,加强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2、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战略研究,发挥校内专家优势,适时成立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织,加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研讨和评价体系建设,增强内聚力,推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3、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创造适合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宏观环境,促进学术理论创新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
4、加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平台、智库和团队建设。以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突破学科和院部边界,形成新的学术组合和团队,打造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平台、智库和创新团队。
5、加大文科科研投入,提高省部级科研项目的配套力度,发挥科研管理政策的激励、调节和促进作用。
6、设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精品出版基金,支持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专著出版。鼓励教师不断创新,为学术成果推广构建平台支持。
7、继续做好人文社会科学预研究项目的培育与孵化工作。扩大和完善“预研究”制度。在原有预研究基金基础上增加投入,健全重大课题预研究制度,通过预研究的培育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和上海市的重大、重点项目。
8、推进东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明确文科学报的办刊方向和特色,通过名家集聚打造名品和特色专栏,以学报的辐射作用凝聚研究力量,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