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速
我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立了由党委主要领导牵头,分管思想政治工作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科研工作副校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思想政治理论部作为直属学校领导的二级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依托单位,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等工作,同时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实施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扶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目标。在此精神指引下,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设在思想政治理论部,明确其首要任务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服务。第二,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导师队伍准入资格,新任导师研究方向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方向设置基本一致,新任导师要积极参与学科建设。第三,学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重点学科进行建设,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在2011-2013年投入60万元基础上,又进行了新一轮经费投入,2014-2016年将投入75万元,主要支持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第四,为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特别在青年骨干培养方面,学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基地,从2011-2015年起连续五年进行经费投入,专门支持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第五,2014年下半年,我校与中央编译局合作成立“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将极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培养和学科发展。第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注意人才引进,先后增设了2名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童兵、陈学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研究生上课,学科发展呈现新气象。经过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排名较以往有较大幅度的前移,学科点的科研综合能力有明显增强,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2012年来,出版各类专著1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17个。2014年,王平教授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组织个人奖、《“后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什么主义》获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三十周年优秀成果评选论文类二等奖。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科点建设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1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校级重点学科。原二级学科专业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硕士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当代中国法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领域。经过整合凝练,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传媒文化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廖大伟教授。
2、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立足自身特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中培养队伍,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中,培养吸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背景的教师进入学科队伍。从2014年起,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导师队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扩容,导师人数由原来的6名扩大到13名,其中教授4名,博士11名。组成结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导师队伍的主体。硕士点在增加导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导师质量,增强了硕士点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研究方向上的导师力量配备得到加强,队伍梯队更加完整,年龄结构更为合理。队伍建设中,重视派教师外出进修、访学,参加教育部和上海市的各类培训。不少导师在学会兼职得到了锻炼,例如:廖大伟教授现任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会副主任、上海市中山学社副会长;章礼强教授现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西南政法大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上海市法学会理事;王梅芳教授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理事、传播学研究分会理事、中国财经院校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沙国华副教授现任上海市法学学会会员理事;钱文华副教授现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
3、课堂教学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中,我校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地位和指导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贯穿于各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之中。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有关部门非常关注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的课堂教学,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每门课有教材有教案,并且对学位必修课进行重点建设,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对课堂加强管理,派督导进行经常性的课堂听课和检查,督促教师认真教学。归纳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课堂教学呈现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强调理论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所谓理论性,就是上课内容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经典著作为基础,课上着重进行经典理论讲解,使学生从一开始就重视理论基础的夯实。不仅讲理论,还要讲知识,这里的知识是指:从理论出发,进行相关背景的阐述与解读,以及在对理论的当代层面加以扩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内容;二是强调教学与讨论相结合。教师授课是一个方面,这方面很重要,因为教师在给学生示范引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们已经开始摆脱灌输的传统套路,强调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讨论,边教学边讨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方式。三是强调学术研究方法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对研究生而言,更需要方法的指导,因为方法的指导能直接打开学术的思考问题路径。四是学生发言和教师讲评结合。教师有意识地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指定学生在准备好后进行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对于如何进行学术研究,不仅教师们在课堂上从多维度讲,而且请其他高校的教师来开讲座。随着经费投入增加,这种形式的讲座次数在不断增加,讲座的质量不断提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多年来,鼓励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如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均在课堂上得到使用。积极探索学生成绩测评体系改革与建设,在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已经采用机考替代笔试,加上课堂测试相结合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已经较为成熟。结合新形势,正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幕课教学方式,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尝试。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易班建设,组织贺善侃、钱文华、丁霞萍、刘庆飞等教师,从2011年起在东华大学易班上开设名师工作室,回应学生关切,实现思想引领。本科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案、课件、试题库等都融入了易班系统,方便学生学习参考。根据安排,从2015年起,东华大学自行开发的“秋波”教学软件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试点,然后再加以推广。(“秋波”教学软件是东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智慧课堂”的重要探索,是推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授课模式的革新,该系统覆盖课前、课上和课后各个教学环节,具备学生自动签到、课堂提问和互动、实时在线课堂、课下资料共享和交流等智能教学功能,把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正如我校教务处处长吴良所说:我们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这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新尝试。)
4、人才培养方面。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定位是:担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05]64号文件精神,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2年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处理好学科性质和研究特色的关系,合理设置研究方向;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处理好理论学习和理论运用的关系,着力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制定的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入学考试科目得到明确,其中一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各个过程提出了要求:所选论文题目应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围之内,论文写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加强对论文的开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的规范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点在人才培养上瞄准国家发展需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点培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传授、开题环节上把握好视理论与实践相关性。多年来,这样的培养思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已经毕业的27名学生中,有许多毕业后在沪进入事业单位工作,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也有学生与其他知名高校研究生经过多轮竞争,最后胜出顺利进入沪上著名大企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