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学习文摘】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体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但教学实践中,这门重要的课程却往往不为学生所重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应多做思考与努力,使课程真正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走入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一,教学态度上,以平等之心待学生。

教师的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师生平等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是指师生双方在人格上的平等。教师不要总把学生当成被教育和被改造的对象,应当相信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允许甚至欢迎学生提出疑问,表达不同观点;即使学生有不正确言行,也应充分理解他们,引导他们有尊严地从错误走向正确,实现自我教育。一次,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现在谈爱国主义很无聊,因为中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再也不会任人欺辱了。”简单的批评这个说法恐怕只能换来学生的逆反与排斥。所以我先肯定他表达不同观点的勇气,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为什么1820 年中国GDP 占世界第一,却在20 年后的鸦片战争中遭到惨败,一步步地走向衰落?这个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和我一起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不只跟经济有关,还跟它的政治、文化、科技、国防以及国人的忧患意识等有关,爱国主义永不过时。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平等与尊重,才能消除对教师的抵触与隔阂,为思想交流与心灵沟通铺平道路,教育的目的也才能实现。

第二,教学方法上,多种结合,扬长避短。

教学方法有很多,各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扬长补短。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结合,每种教学方法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讲授法,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有选择地传递大量信息。但学生被动,易疲劳。如果讲授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并且利用实物、实例、图片、故事等让学生产生深刻记忆,使每节课产生若干“亮点”,讲授法也能产生不平常的效果。比如,在讲为什么中国不能效仿西方的民主自由时。我讲了“海鸥和鱼”的故事:一群鱼因为受到海鸥的诱导,拼命练习飞翔,并最终飞上了岸,结果成了海鸥的美食。然后从中引申出一个道理: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还是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学生们记住了这个故事,也记住了其中的道理。

讨论法也是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自己感悟的道理远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道理对他们影响深远。一次,在讲“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时,我让学生讨论“普通人怎样体现人生价值?”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被推荐在课堂上讲了他家里人的故事。他的父亲历经事业失败等挫折,一个人外出打工,还债,供孩子读书。他的大姐为了照顾弟弟妹妹放弃了学业,他的二姐在非典期间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因为护士短缺,就主动在实习结束后继续留下来工作。他说父亲和大姐为了家人而付出,是顾小家的人生价值。二姐为了患者而付出,是顾大家的人生价值。但他们都在对家庭对社会奉献着,都是他的榜样。他的叙述平实而感人,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同学。那次课堂讨论,后来被很多学生在作业和考卷中提及。虽然讨论法是一种可能碰撞出火花的教学方法,但要想保证火花的出现,还是需要师生精心准备的。

还有案例分析法、情景设置法,等等。教学方法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存在差异的只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驾驭能力。所以,教师尤其我们年轻教师要花功夫研究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上出受学生欢迎的好课来。

第三,教学内容上,从平实之中见深刻。

教学内容是影响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教学内容既要能深刻传达教材的精髓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比较务实,他们不喜欢讲大道理,也不喜欢听脱离生活实际的内容,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平实。平实的内容,让学生有亲切感,先吸引住他们,再通过现象去导出本质,从平凡的生活向深刻的道理提升。比如在讲爱国主义专题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思考题:美好人生离不开哪些因素?学生的答案通常包括健康,财富,美好的爱情,亲情,友情,事业等等个体性的因素,而很少有人想到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接下来我就给他们看些图片的对比,是美国和伊拉克以及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这样他们就能直观的看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为接下来的授课找到一个切入点。

平实是浅入深出,以小见大,表面看平凡普通,但要耐人寻味,经得起思考,平实之中见深刻,需要的是长期坚持不懈的积累与提高。

第四,课程定位上,从重视理论灌输转变为注重指导实践。

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学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及今后的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课程进行重新定位,从重视理论灌输转变为注重指导实践。即不必过分追求内容的理论化和系统化,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思想问题,并在其中渗透进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例如:讲到人际关系时,如果我们严格地按照学科体系,从人际关系的概念、类型讲到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方法,难免会使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实用性不强,而兴味索然。与其如此,还不如针对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烦恼而进行一番有理有据的指导。通过具体的问题、典型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真诚、平等、宽容地待人(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则)。这样既帮学生解决了具体的实际问题,又间接地进行了理论的渗透。学生乐于接受,效果也会好得多。只要学生懂得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是否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概念又有什么关系呢?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还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参加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例如,搞一些社会调查、专题讲座、作品评论、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甚至思想道德社团或网站的建设等等。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对自我、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受到启迪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向更高层次的转化。

第五,教师素质上,追求过硬的能力与品行。

要想做一名称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个人素质。一方面,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经验,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美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还要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以满足新时期对教育者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不同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更加强调教师品行的对学生的影响。许多学生都承认,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影响着他们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工作能力,还要在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等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对教育事业有高度责任心;对学生有爱心;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具备深厚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样的教师才能有能力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

(本文系思政部王淑芳老师的教学心得,被《东华大学教学经验文集》收录)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15-12-12
校方微信订阅号
校方微博
东华大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