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势头良好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东华大学积极发挥这一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完善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师资配备,近年来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得生机勃勃,受到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课程设置以点带面。东华大学实行“一枝多叉,主辅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原则,以党中央确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为主干课程,同时开设人文、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历史等相关的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建设了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教育中的人文素质选修课程体系,先后开设的选修课达一百多门,平均每年有五十门左右。如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设了《西方社会思潮》、《欧洲哲学史》、《创新思维》等人文素质课;配合《毛泽东思想概论》开设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课;配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势与政策》开设了《国际大事录》、《国际风云人物》等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推陈出新。东华大学坚持理论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原则,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法,采取“N+1”的教学模式,“N”为每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教学的周课时数,“1”为该课程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周课时数。同时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学,采用师生互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新方法,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课堂讨论、演讲比赛,邀请校外专家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的实效。配合主干课程,还开设了“哲学提高班”和“邓小平理论提高班”,激发了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参与学习,学生提高了政治理论水平,部分论文获得上海市高校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三、实践教学初见成效。东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可行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建立了三十多个德育教育基地,同时每年组织50多支队伍,2000余名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振兴东北实践服务团、新疆伊宁实践团、广州软件实践团、广西全州朝南乡实践服务团、井冈山丰田小学实践服务团等,开展以宣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服务农村、服务东北、服务西部为重点的大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春飞扬情系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暑假服务团、情暖银发关爱社区老人服务团等,积极投身上海城市建设,开展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普遍反映,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丰富了生活,了解了民情,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四、师资配备不断增强。东华大学有一支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其中,从事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共37名。学校积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并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专题研讨和开展项目合作等形式,开拓视野、提高水平,使他们能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采取集体讨论和集体备课等方式,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五、思政教学成果显著。近年来东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一系列教学成果奖,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彩一课”获教育部全国第二届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示范片;东华大学教师主编的《新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教学成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进行“两课”整体改革与建设》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教学与创新素质培养》获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近几年,东华大学共获4届上海市“两课”优秀教师奖,1人获上海市教学名师、3人获上海市“育人奖”、4人获全国宝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