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部处干部中心组学习材料】沉沦的大学靠什么来拯救?
序:中国大学已经“精神虚脱”
大学,曾经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教授们满腹经纶,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们格物致知,社会天之骄子。如今却像一个身躯日益臃肿,精神软体以枯萎的病人,教授经商、论文造假、学生混日……浑身诟病。
梅贻琦1931年12月3日到清华大学任校长当天,说过:“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多半个世纪过去,高校比拼大官大楼,大师却是凤毛翎角。大学成了消费童年、浪费青春、消磨斗志的圈套,成了官场、商场、欢场和名利场。喧嚣哗闹此起彼伏,无处找寻静心向学处。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是指大学问,但当作现代大学的警言也未尝不可。大学不是换取文凭的交易所,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独立的思考和自由的表达。
中国高校多被那些统一标准扼杀,被评估体系牵绊,被庸俗气息熏染。动不动就听到某大学的豪言壮语:建世界一流大学。何谓一流,何时才能一流?什么时候,我们不在高喊这些口号,不谈规模宏大、不抢高考状元、不抄论文不被就业了……我们才能有资格称为“大学”,至于“一流”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一、校训,大学的精神镜像
1、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动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2、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学问活用,培养模范国民
位于东京的早稻田大学,顾名思义,它创建在一片稻田里。早稻田大学号称“没有大门的大学”,校园对所有人开放,而且确实没有正式的校门。大学创办人大隈重信是一位有远见的教育家,他为学校定下的办学原则和治学精神一直贯彻至今,他提出的“做学问的独创性”,“知识的实用性”和“造就模范的日本国民和世界公民”是学校的建校宗旨。大隈重信倡导“在野精神、进取精神和庶民精神”。
早稻田大学主张自由探讨学术,提倡独创的钻研精神,培养具有实际应用知识并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广泛活动能力的人才。反对当时高等学校只用外语授课的做法,坚持用该国语教学。
3、洪堡大学:寂寞和自由
创建于1810年的德国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它成立之初将大学定义为“知识的总和”,为后世垂范。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他说的科学指纯科学,即哲学。而修养是人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结果,它与专门的能力和技艺无关。
根据纯科学的要求,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二:寂寞和自由。寂寞意味着不为政治、经济社会利益所左右,强调大学在管理和学术上的自主性。
4、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宾夕法尼亚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是在美国开国元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倡导下于1740年建立起来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作为学校创建人,认为新的知识来自对现有资源最广泛的认识和最有创新的运用,必须提倡和实施注重实际应用的新型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始终贯穿于宾夕法尼亚大学250多年的发展历程。
5、东南大学前身: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东南大学前身是1902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倡议兴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史上的第一个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是由书画家李瑞清于1905年提出的。李瑞清虽为书画家,但对教育情有独钟,任学校总监前后八年,是东南大学实际意义上的第一位校长。他的教育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视学校若家庭,视学生若子弟。”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体现了他对教育和人才的理解,源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一书——“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夫菜根,弃物也,人多忽之,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惟静心沉玩者,乃能得旨。”当年李瑞清之所以亲笔题写这八个字作为校训,一定是有感于当时社会的浮躁。但他可能没想到,一百年后的中国社会,浮躁之风更甚于当年。
二、大学,要育人,而非管人治人
1、耶鲁:教授才是学校的主人
耶鲁最重要的管理特色是“教授治校”300年来,耶鲁人一直为能够坚持独立精神,不向外来的政治压力、物质利诱妥协而自豪——18世纪中叶,托马斯•克莱普任院长期间,坚持耶鲁是私立学校,并十分强调大学的独立。为此,他采取一切可能的方式对地方政府的干涉进行抵制,直至诉诸法律。至20世纪60年代越战期间,美国政府下令:凡是自称以道德或宗教理由反战的学生一律不准得到奖学金的资助。当时美国诸多名校全都遵照政府的指示行事。唯独耶鲁坚守学术独立的一贯作风,仍继续以申请者的成绩为考虑奖学金的唯一原则,完全漠视政府的规定。结果,耶鲁因此失去了来自联邦政府的一大笔基金,经济上几度陷入困境,但其信念依然不变。现任校长理查德•莱文亦曾因捐款人对耶鲁所设课程及其教授聘任提出附加要求,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2000万美元的捐赠。
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教授曾经说:“在美国,大家有一种认识,哪一个学校的教授力量大,哪一个学校将来就会成为最著名的学校。”教授治校不仅被伯克利奉为圭臬,也同样是耶鲁300年来所尊奉的。
2、哈佛:大学要的是教授不是官员
基辛格从美国国务卿职位上卸任后,很想回哈佛大学再重执教鞭担任教授,但被哈佛大学婉言谢绝。原因是他提出不给学生上课,而不履行教授任课职责的教授,哈佛大学是不需要的。对此,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教授解释道:“基辛格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论私交,我和他的关系也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
3、牛津:导师必须对学生负责
牛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海阔天空的议论是很吸引人的,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须知,一周一次,不得耽误,而且周复一周,哪有那么多新见解、新思想呢?可是,导师不相信解释。这种学习方法确实带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督促学生上进,但这一周一次的压力无论如何让青年学生轻松不起来。
4、弗吉尼亚大学:诚信和生命一样重要
美国大学荣誉制或诚信制的建立要追溯到1817年的威廉与玛丽学院,但真正将荣誉制推广至全美国大学的是弗吉尼亚大学。1842年7月,新上任的弗吉尼亚大学教授团主席亨利•乔治•塔克尔提出一项决议:在以后的所有考试中,每一个考生都要附上一份承诺书:我,作为一名文学学士,以我的荣誉起誓,在本次考试中绝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这份承诺书就是学生向校方承诺不舞弊的“荣誉誓词”。
荣誉制度由此从弗吉尼亚大学推广到全国,美国98.3%的大学制定了荣誉制和校内学术诚信政策。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们一入学就受到学术诚信的教育,也让学生知道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后果会影响其一生。因为,一旦被发现剽窃和造假,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会就此终结。
5、麻省理工:学生唯一的任务是让自己优秀
全世界优秀的学子云集于MIT,就如他们一位教授说的“就是再优秀都还不够优秀”。在这里紧张的理工科学习被誉为“高压锅”,新生们第一学期上的课都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给打“通过”或“不通过”。这无疑是校方尽力想给学生们缓解点压力的结果。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一般的MIT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人”。MIT的学生必须拿满360个学分才能顺利毕业。在繁重的学习中,学生们在“夹缝里求生存”。你会看到在跑步机上有人边跑边看,“24小时房间”有着看书、查资料和小憩的人,MIT的学生读起书来不管时间,睡起觉来也不管空间。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但即便如此,MIT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却是92%(全美排第三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枯燥的校园中,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6、加州理工: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毕不了业
“压力”就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代名词,这里的学业负担之重,学习节奏之紧,分量之多,很少有其它的大学能赶得上。一位学生说:“除非你想当科学家或是工程师,不然千万不要到这儿来上学。”一个“解题老手”声称,在加州理工学院,一个人想完成所有功课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集体做题”不但常见而且非常必要,整夜不睡地做题也是家常便饭。“我最恨的事就是解题才解到一半就发现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7、香港大学:学术不自由大学无意义
香港大学的独立性是非常完美的。我举个例子,香港大学的校长郑耀宗,对一个教授的研究经费说了几句不好听的话,大概意思是说,如果你再批评我们特首董建华的话,就要封杀你的这个研究项目。这件事却在香港闹起轩然大波。最后,郑耀宗竟然因为这件事情下台了。
8、牛津大学:大学的目的是培养人格,而不是人力
1996年11月5日,牛津大学各学院的学监们以259票对214票的表决结果,否决了沙特阿拉伯亿万富翁瓦菲支•塞义德的提议。塞义德建议捐款340万美元,让牛津建立一所“世界级的工商管理学院”。牛津人认为,教育是让学生对公众服务,而不是对赚钱有所准备。他们担心,工商教育会变成讲授如何在6个月内赚取50万美元,“有着古老传统的牛津大学应该远离沾满铜臭味的工商教育”。
牛津人真正理解了“大学”的含义——培养人格,而不是人力。现在,就连某些非洲国家刚建立的大学也设置了规模庞大的工商管理学院,但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牛津却依然不为所动,将“花里胡哨”的工商管理学院拒之门外。在牛津,人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whatdoyouthink?(你正想什么?)”他们把思想创见看得最重要。作为世界学术的圣城,“牛津本来就是为杰出人才而存在的”。
三、校长,值得信仰,但不因官位
1、“南开之父”张伯苓:熏陶人格是教育根本
“南开之父”张伯苓始终把德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首位,把人格修养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他认为,教育一事在造成完全人格,“研究学问,固然重要,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人格教育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人手,因为“吾人平常所谓人格,莫非习惯之积体,习惯良好,即人格高尚,习惯恶劣,斯人格卑鄙。”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2、老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大学不是衙门
蒋介石上台后不久,曾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但被校长刘文典断然拒绝,并称:“大学不是衙门。”不过蒋介石还是按计划到安大视察,可当他进入校园后,到处冷冷清清,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如仪”的隆重场面,甚至连学生都没碰到几个。刘文典更是连面都不露,只是派了几个人来接待。
3、蔡元培时代的北大:兼容并包和而不同
蔡元培爱才,惜才,在“兼容并包”的精神鼓舞和其人格感召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以文科为例,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到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4、梅贻琦: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就出自梅校长之口。他开创了清华黄金时代,主导了西南联大奇迹。他领导的清华培养了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的14位,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学术大师。他推行教授治校方略,倡导学术自由。他身居高位却清贫如洗,太太摆地摊,打短工,以维家用。
初到昆明,联大既无校舍,又缺钱米,当时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给了很大支持。一天,龙主席来拜访梅贻琦校长,说他的孩子未考取联大附中,请求破例收录。梅校长留龙云吃饭,请潘光旦教务长作陪,要潘先生派老师晚上去辅导龙的孩子,等明年再考,还要龙主席付家教费。省政府主席龙云号称“云南王”,权倾一时。可是梅贻琦先生竟敢拂逆龙云,风骨凛然,这才是先哲的风范,后世的榜样。
5、竺可桢:“浙大保姆”
竺可祯当校长被人们戏称为“原来管天的现在管学校”,但“管天”的他对教育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世界现在还充满了仇恨、残暴和妒嫉,霸道横行。这还是因为仁爱的教育没有普及之故”,因此“办教育者,该有‘人皆可以得善’的信心”。
物理学家束星北,很有侠气,却又脾气暴躁。浙江大学因战争西迁,他对竺可桢不满,于是一路跟在这位校长后面,数说其种种不是,竺可桢也总是一笑而过。后人回忆,竺可桢虽然并不欣赏束星北这种作风,与他私交不深,却力排众议,将他聘为教授,并经常为保护这位有才华的教授而费尽周折。竺可桢60岁时,学生送来锦旗上写:“浙大保姆”。
四、师者,行胜于言,身教胜于言教
1、吴宓:“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
吴宓教授备课,颇有特色。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有文章回忆此事,每天晚上,吴宓为明日上课抄写笔记写纲要,次日,吴宓一早最先起床,一人独自出门,拿出昨晚备课所写条目,反复诵读。课堂上的吴宓教授开讲时,笔记或纸片看都不看一眼,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学生李赋宁《怀念恩师吴宓教授》说:“先生讲课,内容充实,条理清楚,从无一句废话。先生对教学极端认真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
2、美国教授:因教出公众唾骂的学生而自责辞职
63岁的沃尔特,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社会政治学的教授,在学校里享有很高的威望,因为经他教育出来的学生中,一部分先后成为了各州、市的政府要员或社会精英,没有一个学生因“行为不端”而被司法部门立案。他却向校董事会突然提出提前退休的申请。原因极简单:3年前毕业的学生阿维杰——在州政府任职的官员,因收受他人的贿赂而被警察署批准逮捕,并被州法院判刑5年。他说,我从事教育33年,没有一滴脏水泼在身上,然而在快要接近退休的时候,却出现了像阿维杰这样令公众唾骂的学生,我感到无地自容。我曾经将很多漂亮的辞藻堆积在阿维杰身上,今天看来,应该说是我的耻辱,我为我的千分之一的教育失败率而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沮丧。
3、张奚若:“棱角先生”、“民国炮手”
张奚若是中国知名的政治学教授,抗战期间,曾做过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他在参政会上多次对国民党的腐败和独裁提出尖锐的批评。有一次担任会议主席的蒋介石听得不高兴,打断了张奚若的话。张盛怒之下拂袖离开会场,返回昆明。下次参政会开会时,张奚若收到邀请信和路费后,立即给参政会秘书处回电:“无政可参,路费退回。”
4、国外教授写推荐信不收礼
2006年上过英国BBC《每日政治》栏目的刘鑫,后被牛津大学录取,就是他在申请牛津硕士的课程中,因为想送一个老师一点小礼物,而被拒绝了。他后来才了解到,国外的学校也不是禁止教授收学生的礼物,老师收到学生的卡片都会觉得很高兴,如果稍微贵重一点的东西,教授都有可能觉得你是在“行贿”,而那可能只是一袋茶叶。后来在申请完之后,刘鑫还是去拜访了这位老师,以表达自己的感激。
5、费孝通:教授亲自帮学生翻译论文
费孝通晚年常常念及他当年在西南联大和几个学生一起做研究的情形,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研究群体:魁阁。那时费孝通是这个集体中的领导,他的几个学生如史国衡、张子毅、胡庆均等人,在费先生的领导下,都非常努力,做出了许多学术成果, 1943年,费孝通到美国后,亲自将自己学生的研究成果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当时费先生也只不过30出头,做这样的事当然是需要一点胸怀和境界的。
五、学生,有责任,不荒废,做全人
1、学生罢课名教授称其理论造成社会不平等
2011年11,约70名哈佛大学学生日前退出该校经济学教授格雷格•曼昆(N.GregoryMankiw)的课程,他们宣称曼昆的保守教育影响了哈佛的前一代学生,而那一代学生中的许多人成为今天的决策者和银行家,造成了当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进而引发金融危机。曼昆曾是小布什总统的顾问,他曾写过两本经济学著作。曼昆对于学生的退课评论称:“我感觉他们可能离开得早了一点儿。”但他表示尊重学生们的抗议行动。
2、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他不仅仅是多才多艺,而是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的理科的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钱”途比一个神学院的毕业生要远大得多,神学院毕业的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他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可是,信仰的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的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
3、“我永远是最好的,要与众不同”
美国教育系统完全就是有预谋地忽略学生的缺点,同时拼命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优点。从小到大,学生从家长和老师那里听到的都是:你是最棒的!(即使不是最棒的),你也是最独特的(这句话非常保险。就是运用最精密的科学计算,这句话也一点都不错)!所以在美国人心里,“与众不同”是一个很有腔势的褒义词。美国大学生做什么都显得自信满满,因为做的好做得差都十分独特,十分“与众不同”。美国教育中似乎的确有一个魔幻环节,让学生们年纪轻轻,就怀有这样的自信和从容。
4、“自己养活自己,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在全美大学生中约有54.1%的学生是属于半工半读类型的,尽管打工的时间多少有差异,但打工成为大学生减少家庭父母负担、经济上逐渐独立、自己养活自己的重要手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打工可以分成两大类校内打工和校外打工。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大学生打工,即使是刷盘子洗碗也使很正常的工作,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是看薪水好不好。
5、“只读兴趣书,何必上大学”
在中国,一试定终身,学生考进一所大学,终于有了松一口气的机会。因此才有了大学university又有“由你玩四年”的别称。相反,美国学生一旦决定要进大学,头一两年必定是通识教育,接下来的主修课程才真正需要你进行主修阅读。美国大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观念:如果没有和专业课程相关的阅读,光是在图书馆看一些社会畅销书籍,咱们何必要费尽心思进大学呢?
结语:不独立,无大学;无大学,无大国
大学不仅生产知识,还影响社会。一个民族仅仅在两种场所里建立起她的精神中心,一个是宗教的圣殿,另一个场所就是大学。大学应是时代良知和智慧的火把,照亮愚昧和黑暗,驱散困惑和迷雾。
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高校两年就业率低于60%专业将停招。这一逻辑已经赤裸裸地挑明了,大学已经沦为生存技能培训学校,大学生只是条流水线上的产品。大学之所以堕落,最大的祸首是丧失了自由独立。当下束手绑脚的大学里,行政化让学者变成了唯唯诺诺的花瓶,产业化让才华和人格越来越同质。
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中回忆西南联大时说,“那时候的学生远比今天的我们自由。”战火中的西南联大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大学”,自由是其长存人心的根本,也是现今中国大学最欠缺的特质。站在今天,我们不能把它当做远去的乌托邦,而应怀有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