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一条牛仔裤需耗水7000升以上;纺织品染色是全球第二大工业废水污染源;从原材料种植、布料生产到成衣加工,整个产业链碳足迹巨大……
“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再到最后废弃,在一件衣服的全生命周期中,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昨天,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一场名为“源源不断、生生不息”无界设计、跨界合作、共筑可持续时尚未来的论坛上,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系教授丁雪梅发出行业的“灵魂之问”。
论坛现场嘉宾的讨论给出答案的线索:时尚产业的绿色转型是一场涉及材料、生产、消费的全链条革命。
从材料层面来看,推崇天然纤维已成为减少化学污染的重要路径。康赛妮集团上海中心总顾问张旭在论坛现场推广一种生长于撒哈拉沙漠,被称为“撒哈绒”的牛角花纤维:“这种纤维的特点是中空度达到80%,比羊绒还要轻70%,并且具有优越的功能性,将这种纤维与天然纤维混纺以后,能够改善天然纤维易蛀的缺陷。”
化学纤维则可以通过工艺的改进变得更为“绿色”。浙江台华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俊超表示,尼龙等化学纤维通过再生技术可实现循环利用,例如将废弃渔网、海洋垃圾等回收再生为“海洋纤维”,并开发生物基、可降解材料。
中国纺联特邀副会长、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平认为,生产环节作为时尚产业能耗与污染的主要来源,需要通过技术改造、能源替代、绿色管理等方式,将环保要求贯穿生产全流程。林平介绍,原本需500余名工人的车间,经改造后仅需70余人。同时,企业安装8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及4兆瓦直供电装置,优先使用清洁能源,助力实现绿色工厂目标。
尽管时尚产业在材料与生产端已有所突破,但在消费端,废旧衣物回收与再利用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Klee Klee品牌主理人王艳艳提到,品牌与三星集团合作推出了羽绒服中的羽绒回收计划,以一定的价格鼓励消费者返还旧衣,但是目前门店尚未收到任何回收的羽绒服。
沈俊超认为,消费端绿色转型重要的一步是降低消费者参与的门槛。“消费者普遍难以区分棉、麻、丝、毛、化纤等材质,导致废旧衣物在回收第一步就面临分类混乱,影响后续再生利用效率。”对此,他提出创新建议:将服装洗唛从传统的白标文字标,改为“颜色分类标”——例如涤纶(聚酯)用红色、棉用蓝色、特定化纤用绿色等。通过颜色快速识别,消费者无需具备专业知识即可准确投放,同时,也为材料企业获取分类明确的再生原料提供便利。
“时尚行业的可持续转型对于上海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着重大意义。”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高级项目经理陈舒逸认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在回收分拣、再生利用、检测检验、立项回收、二手交易等方面可催生一系列新的细分行业和就业岗位。“上海要做的是引领全球消费潮流,定义未来的生活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叶宇 日期: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