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要闻

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在我校举行(图)

    为总结交流“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的建设成果与经验,营造推动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良好氛围,5月8日,由上海市教委主办、我校承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论坛在延安路校区举行。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扬、副主任印杰、高教处处长田蔚风,我校周翔院士、校党委书记朱绍中、校长徐明稚、副校长邱高等领导、专家出席论坛活动。
    此次论坛共收到我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7所沪上高校推荐的154个项目案例和139篇学术论文,经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100个“百佳”项目和100篇“百优”学术论文,并从“百佳”项目中评选出了25个“最佳实践”项目。我校共有4个项目入选,分别是纺织学院本科生谢皓等开展的“阳离子易染共聚酯纤维静电植绒的可行性研究”(指导教师:俞建勇 刘丽芳)、计算机学院研究生陶友龙等开展的“基于WinCE的嵌入式家居系统的研究”(指导教师:曾培峰 臧珠萍)、化工生物学院本科生李文等开展的“Split-intein介导蜘蛛丝蛋白重复单元定向拼接的研究”(指导教师:张云龙 孟清)、服装学院本科生陈小翔开展的“自动绘画铅笔”(指导教师:吴翔)。
    论坛现场,以展板形式集中展示了各高校推荐选送的60个创新项目成果,并由参加论坛的师生当场投票,选出了10个“我最喜爱的项目”。朱绍中书记与薛明扬主任一同为获奖学子颁奖。此外,论坛还组织了各高校项目组的学生进行了分论坛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创新实践经验。
      


             朱绍中书记(左一)与薛明扬主任(右一)为获奖学子颁奖
    
     “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是上海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7年启动实施以来,上海市教委已连续4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助1000个大学生创新活动项目。截止2010年底,该计划已累计资助上海大学生创新项目3000个,覆盖工、理、文等多个学科类别,参与大学生近万人。薛明扬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大学生创新最重要的是提倡“兴趣驱动”,要搭建广阔的平台让学生“享受”创新的过程,要强化学科交叉、注重团队合作、教师悉心指导。他希望各高校学子进一步发挥社会责任感,继续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市教委也将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全力支持大学生创新活动。
        


  徐明稚校长(左一)、邱高副校长(左四)与印杰副主任(右二)听取学子项目介绍
    
    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方,我校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成绩突出。徐明稚校长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简要介绍了我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基本情况。自国家启动“质量工程”以来,我校以大学生创新计划为载体,搭建多层次的创新平台,形成国家、上海市、校级重点和院级创新项目四个层次的创新培养体系。学校于2007年被列为首批60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累计受资助国家级创新项目150项;2008年,在“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中,累计受资助项目180项。从1999年起,我校校级累计建设项目达700余项。4年来,学校投入500多万创新计划专项经费使2000余名学生受益。我校学子不仅多次夺得全国十佳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我最喜欢的项目”称号,还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竞赛中屡屡获奖。徐校长指出,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进我校创新活动的开展,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支持力度,把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与培养卓越应用性人才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以学术为荣、以创新为荣的校园文化氛围。
      


                   观众兴致勃勃地欣赏本届创新论坛活动项目展板

    本届论坛还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20余家媒体专程前来报道。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我校副校长邱高、教务处处长吴良、宣传部部长葛建中等出席了现场新闻发布会。邱高副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大学生创新要注重从“好奇、兴趣、怀疑、想象”四方面加以培养,“创新不是教出来的”,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支持学生的学术兴趣、发挥学生的怀疑精神与想象力,为学生积极搭建深入企业、社会的实践平台。

    摄影:孟鑫 

关于东华大学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不断开拓奋进,
已发展成为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