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东华大学和上海市互联网协会承办的第十届上海市大学生网络安全大赛暨“磐石行动”2025第三届全国高校网络安全攻防活动在东华大学成功举行。东华大学副校长阎林平、市通信管理局互联网处处长宁海忻、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家骥、上海市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姜国等出席大赛并致辞,来自部分行业协会、高校和企业代表共同见证了现场比赛。我校由计算机学院学生组建的r00t2025战队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荣获全国赛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另一支战队r0v0t2025获得全国赛三等奖和上海市赛二等奖。 本次比赛共设立了两个赛道,分别为网络攻防赛和信息安全作品赛,总奖金超过10万元,共有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403支队伍报名参赛。网络攻防赛于8月6日-7日进行了线上初赛,包括网络安全赛道、数据安全赛道和漏洞挖掘赛道,共有30支队伍晋级决赛。线下决赛采用AWD攻防赛模式,参赛战队通过“攻克”和“维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典型漏洞以获取积分,通过修补自身服务漏洞和进行有效防御来避免丢分,以综合考核参赛团队的即时策略及技术能力。信息安全作品赛由参赛选手进行演示和汇报,专家进行现场打分。
详细内容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东华大学出版社承办,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文绮书店协办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研究卷》新书发布暨全集出版座谈会,于2025年8月17日下午在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家图书馆、敦煌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苏州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等高校、科研和文博机构及出版方的领导、学者三十余人参加会议。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东华大学出版社社长陈珂分别代表主办单位和出版方致辞。座谈会环节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王乐教授主持。全集主编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赵丰介绍了这个项目的缘起,以及全集的编纂过程,与会学者也围绕全集的出版纷纷作了精彩的发言。《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为国家出版基金及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图书,包括研究卷、英藏卷、法藏卷、俄藏卷、敦煌卷、旅顺卷6卷。本次发布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研究卷》是全集的收官之作。该卷不仅补充介绍了日本、印度两国和敦煌丝绸的收藏情况,补遗了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敦煌丝绸以及敦煌研究院的
详细内容8月14日至19日,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于内蒙古大学成功举行。本届赛事设立团队赛和作品赛双赛道,吸引了全国125所高校的优秀队伍同场竞技。在作品赛单元,共有来自全国各分赛区选拔出的54支队伍入围决赛。物理学院学生陶子宁同学代表团队参加第六赛题的角逐,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出色的现场表现,荣获全国一等奖,并同时摘得“最佳实验图片奖”。作品赛一等奖获奖证书最佳实验图片奖获奖证书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是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IYPT)模式创办的全国性高水平物理竞赛,已成为我国物理学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竞赛聚焦实际物理问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和学术辩论,涵盖17个开放性问题,以其创新性强、挑战度高的特色受到广泛关注。自创办以来,CUPT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吸引全国300余所高校参与各区赛。东华大学自2014年首次参加上海市物理学术竞赛以来,持续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备赛和指导经验,培养出一批批优秀学子进入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今年,学校首次通过华东赛区选拔,成功晋级CUPT全国作品赛线下决赛。在获得全国决赛资格后,团队队员陶子宁、梅书略、张
详细内容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组建社会实践团奔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深入开展以印染废水治理、水生态监测与环保科普为核心的多元化实践。实践团由学院专业教师带队,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等15余名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参与,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在为期十余天的实践中,团队赴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开展水生态监测,协助开发设计“两山”系列环保教育课程;同时,先后深入盛虹集团、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公司、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系统调研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瓶颈与行业转型需求。根据社会实践成果,在黄浦区、松江开展“双碳”主题科普活动,书写“生态监测、技术攻坚、科普教育”三位一体社会实践答卷。(实践团成员在盛虹集团合照)寻水问路、智慧监测,筑牢水环境安全防线实践团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开展系统性水生态监测。团队成员在16个采样点完成水样与底泥采集,通过实验室分析比对2020年以来数据,发现经“水下森林”(沉水植物菹草、苦草)等生态治理路径,重点河道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Ⅲ类,总氮年均削减数量可观,生
详细内容近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在苏州吴中区圆满闭幕,从全国各省赛中脱颖而出的1200余支团队、3000多名学子同台竞技,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根据学校学科竞赛工作部署,作为该项赛事的校内组织单位,我校依托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赛”校级科创创新基地,认真筹划、精心组织、积极动员,面向信息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材料学院、环境学院、化工学院、物理学院、管理学院等兄弟学院共组织43支学生队伍代表东华大学学校参赛。斩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国家级二等奖8项、国家级三等奖3项和、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1项的优异成绩。省三以上获奖率达72%,国奖获奖比例高达42%。参赛选手与带队老师合影国奖获奖名单如下:项目名称奖项参赛队员机器人竞技赛-格斗一等奖范宇阳、董金洋、杨涛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杨润地、方纪森、李子实人工智能创新赛一等奖纪劲辰、梁洪铭、李郝人工智能创新赛一等奖王艳娴、叶晓、刘思敏人工智能创新赛一等奖刘瑞源、孙华楠、杨瑞智能文化创意创新赛一等奖胡毅钊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漆骞慧、梁
详细内容8月18日,由我校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联合上海市服饰学会、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的“恒越·心向”2026/2027年国际针织时尚系列活动在上海青浦成功举行。活动包含2026全球针织市场蓝皮书发布、2026/2027国际针织服装流行趋势推广以及“5ECV恒越·心向”秋冬针织时尚发布大秀等多个部分。我校副校长陈革,上海市服饰学会会长、我校教授刘春红及相关学院、科研平台负责人等出席了本次活动。青浦区政协副主席徐孝芳,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等来自政府、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的嘉宾逾500人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下午的活动在慈星(上海)研发中心拉开帷幕。东华·慈星针织时尚传习所与慈星(上海)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2026全球针织市场蓝皮书》的《2026/2027国际针织服装流行趋势》首发正式揭幕。这一发布,不仅为针织行业带来了未来市场发展的全面分析和流行前沿的创新灵感,也充分展现了我校在时尚领域的学术赋能与前瞻性研究实力。当晚19时18分,“2026/2027 5ECV恒越·心向”秋冬针织时尚发布大秀在文化地标蟠龙天地璀璨上演。本次大秀由我校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与慈星(上海
详细内容江风裹挟着港口的蓬勃气息,吹向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壮阔版图。近年来,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按下“加速键”,塔吊林立间,港口运输产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迭代升级。我校机械工程学院15名师生组成实践团,踏访江苏南通、上海崇明等地,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课堂搬到港口一线,用工业设计所学“解难题”,服务区域发展现实需要。把课堂搬到一线,触摸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脉搏“这片滩涂正在长成联通世界的新枢纽!”站在通州湾规划展示馆的巨幅沙盘前,实践团成员难掩激动。当这群东华青年踏入这座国家战略新高地,一场“沉浸式”港口研学之旅就此展开——在带队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不做旁观者,而是带着专业思考的参与者,每一步实地走访都在心里勾勒着“青春助发展”的路线图。(实践团于通州湾规划展示馆合照)从政策规划到设施运行,实践团的足迹覆盖了港口发展的“全链条”:在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规划展示馆,通过全息投影看懂“江海联运”的布局智慧;走进江苏启东吕四港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从政策文件里读出区域协同的制度密码;登上吕四港集装箱码头,看巨型桥吊与内河转运码头的“无缝衔接”;在洋吕铁路吕四港物流基
详细内容“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更是让每个群体都找到价值坐标,‘幸福老人村’做到了。”这个暑假,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精心打造了思政课教师实践(国情)研修路线与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路线,师生们携手同行,打破“小课堂”围墙,深入“大课堂”实践,在广阔天地间探寻思政育人的“源头活水”。走进大城小村 勾勒乡村振兴“思政图谱”(调研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大城”与“小村”如何交融共生?城乡价值认同的根基如何筑牢?带着这些乡村发展之问,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师生,分别深入上海金山、青浦、松江,奔赴山西太原、大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透镜”,解码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勾勒一幅鲜活的乡村振兴“思政图谱”。研究生实践团穿梭于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亲历“水系联通+数字赋能”的智慧蝶变;驻足青浦区练塘镇东厍村,领悟“输血”帮扶与“造血”自强的深层对接;探访松江区叶榭镇幸福老人村,见证“银发力量”在文化传承中焕发的蓬勃生机。山西之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转型综改示范区感受“党建引领、多元参与、人民至上”治理理念的生动实践;深入大同云州
详细内容近日,东华大学第十三期“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团(以下简称援疆团)一行奔赴新疆六地州,结束为期10天的社会实践行程陆续返校返乡。本期援疆团围绕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新疆“十大产业集群”棉花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痛点,先后走访17家企业,开展10余场纺织工坊,为500余名纺织类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并设立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探索“科技赋能+文化润疆+红色铸魂”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模式,为新疆纺织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贡献。(第十三期援疆团于新疆大学校史馆举办出征仪式)富民兴疆:纺织工坊对话新疆纺织行业发展痛点援疆团多年来积极贯彻对口支援新疆战略部署,在“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邱夷平教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纺织一流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积极引进行业先进技术,为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援疆团建设,2021年7月,校党委书记刘承功带队赴阿拉尔市出席援疆团十周年庆祝活动;2025年7月,赴库尔勒市亲切看望慰问第十三期援疆团师生代表并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现场)为助力新疆纺织行业实现高端化攀升、智能化跨越以及绿色化发展,援疆团接力13年持续开展
详细内容八月的申城,草木葱茏,青春洋溢。8月16日,来自台湾赛德克巴蘭青年舞团、南投县罗娜玉山文化团、新韵原民舞团、汪汪管弦乐队、台东大学棒球队、八部合音社团等单位的168名台湾青年,与东华大学52名学生代表齐聚松江校区,以“青春共荣·同心向未来”为主题,开展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从历史遗址的文化寻根,到科技前沿的创新对话;从传统技艺的指尖传承,到文艺汇演的心灵共鸣,沪台青年用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书写了“两岸一家亲”的生动注脚。文化寻根,在历史与自然中共鸣上午的广富林文化遗址,青瓦白墙与粼粼波光相映成趣。沪台青年沿着“根文化”步道缓缓前行,在讲解员的讲述中,触摸“先民聚居、文明肇始”的历史脉络。随后,在三厅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快闪”点燃了全场热情。台湾八部合音社团率先唱起悠扬的原住民古调,清亮的和声穿透晨雾;汪汪管弦乐团随即以小号、长笛呼应;赛德克舞团的青年们手持竹笛起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在阳光下交织,围观的游客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这一幕。科技与传统交织,共探文化创新密码下午,沪台青年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感受创新的魅力。在校史馆,共同参观泛黄的建校老照片、记录“两弹一
详细内容经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批准同意,近日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公布了第三轮“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2025—2027年)”入选名单,共评选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贡献专家 1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名师 10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青年骨干 29名。我校张怡老师获评“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贡献专家” 、陈健老师获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青年骨干”。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自2017年伊始设立,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开展,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不定期评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每年一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则三年一评。在前两轮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中,我校董孟华老师获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贺善侃老师获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突出贡献奖”,王治东老师获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曾瑞明老师获评上海市马
详细内容用AI“解码”丝绸数字化复貌与智能化检索上好文化强国“大课堂”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更需要青年一代以创新力量守护文明根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锦绣重现”实践团师生15人发挥专业优势,赴长三角各地用AI技术助力丝绸数字化复貌与智能化检索,让千年丝绸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共探丝绸文化,找寻纹样密码“让古老丝绸焕发新生”。在图书馆,团队成员梳理出陵阳公样、吐蕃莲花纹等稀缺纹样的文献记载,补充历史背景信息,修正数据库中多处纹样断代误差。“每一条文献都是丝绸的‘记忆碎片’”,研究生冀同尘表示,这些文献让AI不仅能“修复图像”,更能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逻辑,为模型生成符合时代特征的纹样提供依据。(实践团成员参观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在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与上海纺织博物馆,团队细致记录不同朝代纹样的工艺特征。同时,团队通过观察文物的破损样本,为“级联定位与人机协同”算法提供真实退化案例,让技术研发更贴合文化保护的实际需求。(实践团成员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座谈交流)“单凭人力无法完成无底图的拼图式修复,人工智能是破解困境的密钥,但技术背后需要有‘文心’的青年守护文化本真。”在上海书画出版社,
详细内容自然界存在约60种天然放射性核素,人工合成则超2000种,是工业检测、核能与深空探测的重要资源。其高效分离与循环利用技术是我国核资源回收体系的关键瓶颈,突破该技术对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推动核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锝-99(99Tc)是典型的裂变产物之一,具有高毒性、高产率和长期放射活性,其半衰期可达2.13×105年。在核工业体系中,99Tc主要以过锝酸根(99TcO4¯)形式存在,一旦意外释放,极易在环境中迁移并进入食物链。基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所具备的高比表面积特性,将阳离子型聚合物引入MOFs构筑离子型聚合物–MOFs复合材料,被认为是封存此类放射性阴离子的潜在可行策略。然而,传统制备方法普遍面临聚合物链易缠结、负载量低且活性位点暴露不足等难题。针对上述问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廖耀祖研究员课题组开展了原创性研究,创新性提出“原位分子编织”技术,实现了聚合物链在MOFs孔道内的有序限域构筑,制备得到结构规整且吸附性能优异的离子型复合材料。近日,该成果以“In situ molecular weaving of ionic polymers into metal-organi
详细内容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团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的嘱托,聚焦老龄化社会中的阿尔兹海默症防治需求,持续组建“记忆守护者”实践团队。这支青年队伍深入上海市七个街镇社区,开展“记忆解码:阿尔兹海默症科普与关怀行动”,依托学院医工交叉学科优势,将专业知识化作守护记忆的温暖力量,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征程中践行青年担当。扎根社区,在调研中精准把握需求“记忆守护者”实践团的诞生,系着一份让科技惠及民生的情怀。同学们从课堂中察觉,阿尔兹海默症防治不只是实验室里的课题,更是老龄化社会里藏在千万家庭中的实在需求。学院鼓励学生将专业应用扎进守护人民健康的现实土壤,几个关注这一现状的学生发起了这个项目——他们最初只是想“能不能把课本里的专业知识,变成社区老人听得懂的话、用得上的办法?”带着“让专业服务落地”的信念,团队逐步成形,从梳理疾病知识起步,坚定走向社区。实践团队与松江区社区学院“扎根社区、联动育人”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松江区社区学院、校团委的支持及学院专业教师悉心指导下,他们将前期调研的鲜活素材、科普服务的实践心得系统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