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上午,东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见面会在松江校区举行。受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托,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13人将对我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审核评估工作。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和学校全体党政班子成员出席会议,市教委高教处及学校各职能部处和学院党政负责人、教学巡视组正副组长等与会。见面会由专家组组长、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主持。(专家见面会现场)(专家组组长张彦主持会议并讲话)校党委书记朱民致欢迎词,感谢专家组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诊断、把脉并提出宝贵意见。他指出,学校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评估是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是教育部在上一轮水平评估的基础上,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强质量保障环节的新举措,是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发展中的大事。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到本次评估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次自我诊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学校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根据评估方案规定的内容,以及上一轮评估问题的整改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认真开展从学校到学院、从学院到专业的自评自建工作。他强调,一流的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当前,学校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和谋划推进“双一流建设”,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全面实现。学校也刚刚召开了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全面提升的发展目标,希望通过本次专家组的深度考察,帮助学校进一步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也将以积极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全力配合专家组的工作,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校党委书记朱民致欢迎词)郭为禄副主任代表上海市
详细内容【编者按】:黎明因朝霞而孕育希望,航路因灯塔而一帆坦途。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2016年教师节以来,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先后策划推出了“感念师恩·每日之星”专题以及东华青椒“三尺讲台·每日之星”专题,讲述他们背后的点滴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近他们,一同感受东华教师们的风采。东华青椒手记沈滨(管理学院)——会贯通与快乐学习http://news.dhu.edu.cn/4f/25/c523a151333/page.htm马春燕(环境学院)——备课时间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http://news.dhu.edu.cn/4d/bd/c6405a150973/page.htm吴华(理学院)——何以格物,怎样致知http://news.dhu.edu.cn/4f/85/c6407a151429/page.htm涂鸣华(人文学院)——育人先育己,教书先做人http://news.dhu.edu.cn/50/16/c6407a151574/page.htm李莫愁(管理学院)——用心教学用爱教育,陪伴学生快乐成长http://news.dhu.edu.cn/50/83/c523a151683/page.htm卢洪伟(理学院)——以师生平等的心态对待教学http://news.dhu.edu.cn/50/a5/c523a151717/page.htm陈根龙(信息学院)——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http://news.dhu.edu.cn/4f/34/c6405a151348/page.htm高品老师(环境学院)——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学http://news.dhu.edu.cn/51/97/c523a151959/page.htm徐强强(体育部)——用最优、最高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动作、学会技能http://news.dhu.edu.cn/51/da/
详细内容11月1日,第六届东华大学科学商店文化节开幕式在长宁区虹桥街道虹桥市民演艺厅举行。本届文化节以“迎科普清风,绘幸福绮梦”为主题,将围绕“科技伴我行”“低碳驻你心”“创意齐分享”“温暖如玩家”四方面,开展便民服务日、科普剧、科普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活动将持续一个半月。启动仪式上,虹桥街道负责人对我校科学商店近几年举办的精彩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对科学商店社区活动会一如既往给予支持并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校团委宋文博老师在致辞中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切身学习的知识向社区居民传播生活中的科普常识。东华大学科学商店店长周雷介绍了本次文化节的筹备情况,同时承诺将努力把科学商店做得更好,使更多居民受益。开幕式上,东华大学科普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准备了精彩的节目。由东华大学乐天相声社带来的《满腹经纶》,演绎了一出读名著过程中只浅读不深思的闹剧;由家具机械产品和设计应用服务部、生活化学咨询服务部、媒体影像制作服务部精心准备的三场科普剧,内容围绕资源回收、低碳环保等多个主题,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帮助居民们解读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由科学商店总店带来的《科普大讲堂》,聚焦食品安全以及其中的消费者权益问题,演讲内容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现场居民们反响热烈,并积极参与互动。开幕式后还举行了室外科普展示环节。室外的6个科普服务摊位前挤满了前来咨询的居民:志愿者们讲解了空气甲醛检测仪、噪音检测仪、太阳能风车等设备的原理并提供给居民互动体验;视力检测、眼镜清洗仪、血压测量器等服务性的设备也带到了现场,志愿者为热情参与的居民们献上了最贴心的服务;另有通过专业仪器现场制作的手工皂、科商精美周边等礼品回馈给居民们。志愿者们用心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居民详细讲解,通过实验和仪器验证问题,将活动中受关注的科学问题整理归纳,出版成科普杂志和宣传单。居民们表示,志愿者带来的便民服务贴近生活,适合大众,内容即时性强,正对居民们的“口味”。
详细内容11月2日,上海学生舞蹈联盟成立仪式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我校学生艺术团舞蹈团成为联盟的8家高校舞蹈团之一。据悉,上海市教委成立上海学生舞蹈联盟,旨在整体推进全市舞蹈教育教学发展,推广舞蹈教育教学成果,提高舞蹈教育教学水准,达到舞蹈艺术教育面向人人、以美育人的目标。通过舞蹈联盟实现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一体化,由我校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8所高校舞蹈团作为八条线分别带动16个区173家联盟单位的中小学学生舞蹈团,以“赏、学、讲、演、赛”的模式达到舞蹈教育普及的目标。同时,通过高校及专业院校对联盟单位提供科研引领、规范管理、节目指导等,全面提升上海学生舞蹈艺术水准,进一步推进学生艺术团品牌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名片之一。上海芭蕾舞团辛丽丽、季萍萍、吴虎生、范晓枫及上海歌舞团陈飞华、黄豆豆、朱洁静、王佳俊等艺术家获颁舞蹈联盟导师聘书,将为联盟成员单位提供指导支持。东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舞蹈团于2004年成立。12年来,舞蹈团在各类舞蹈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得全国级奖项2次,上海市级奖项7次,2012年获“上海市市级大学生舞蹈团”称号。固定在团人数30人左右,每周接受专业训练以及集训,所学课程包括芭蕾基训、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舞蹈团自组建之日起,就树立以专业的教学训练为基础,以创作高校大学生风格的舞蹈作品为宗旨,不断尝试创作一些区别于专业舞蹈院校的、适合高校大学生,能够体现普通高校大学生精神面貌的舞蹈作品,现舞蹈团原创保留作品达15个。舞蹈团活跃在校内外各大演出舞台,曾参与《走,到黄河去》《青春东华》《国际艺术节“天天演”》《艺术与我》等大型晚会及活动演出。
详细内容近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下发《2015年度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评结果通报》(教助中心〔2016〕145号),我校位列全国高校排名第22位,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考核每年开展一次,评价工作为期半年。今年上半年,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全国124所部属高校的2015年度学生资助绩效评价工作实施了考核。评价体系包含4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7项三级指标和75项四级指标,内容包括资金投入与支出、奖助学金评审与发放、贫困生认定、学费代偿、勤工助学、助学贷款、资助育人理论研究、工作创新等。我校历来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形成了一套理念清晰、体系完整并行之有效的“奖、助、贷、勤、免、补”全过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并在不断探索中牢固树立学校“经济保障、发展支持、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工作理念,实施适应人才成长规律的“砺志成才工程”,从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身心成长等多个方面构建“资助与育人并举,扶贫与砺志并重”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学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平台“砺志义工发展中心”、“尚实工作室”,开设困难生精英培训班“砺志学苑”,实施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创业为中心的“阳光成才工程”,完善“技能帮困”课程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开展富含东华特色的系列培训及主题教育,倡导学生追寻“向上向善”的精神境界,并与全市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慈善育人基地,受益人数逾20万,逐步扩展了以东华大学为核心向四周不断辐射的志愿公益服务区域,屡获国家级、市级公益奖项。
详细内容10月31日至11月2日,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组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进行现场考查。这是中国自2016年6月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我校迎来的首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邱高与专家交流专业认证和学科建设)副校长邱高出席专家组见面会和认证反馈会,代表学校感谢专家组对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的客观评价。他指出,东华大学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工程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质量为导向,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这次环境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不仅帮助相关专业发现了问题、凝练了特色、找准了方向,对我校今后一个时期的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也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扎实做好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不断提升工程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专家组与校院有关负责人研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现场考查期间,专家组听取了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刘亚男所作的专业自评报告汇报,并就自评报告中的相关问题与学校、学院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专家组还实地察看了环境工程专业相关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料,并对部分在校生、专业教师、管理人员、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代表进行了访谈。在反馈意见中,专家组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做了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充分肯定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成绩和改革成效,认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形成了鲜明的纺织化工污染防治特色,教学体系规范、成熟,毕业生对未来充满信心,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质量给予高度认可,希望环境工程专业在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科优势,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据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得到国际认可。该协议作为国际工
详细内容10月25日,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雷伊鲍曼教授受聘为我校顾问教授。副校长卿凤翎出席受聘仪式,人事处有关负责人及材料、纺织、化生等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仪式。(卿凤翎副校长为雷伊鲍曼教授颁发顾问教授聘书)卿凤翎为雷伊鲍曼教授颁发了顾问教授聘书,并为其佩戴东华大学校徽。卿凤翎代表学校致辞,他对雷伊鲍曼教授加入东华表示热烈欢迎,期待日后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将我校高性能纤维制备、先进纺织技术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纳米技术研究所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开发新一代低成本高性能的智能材料;建设青年科研工作者互访机制,联合培养研究生;依据国际学术标准,对我校的学科发展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提出战略性指导意见和建议。雷伊鲍曼教授表示,自己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东华大学的顾问教授,也十分愿意为增进彼此的交流合作、促进东华大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随后,雷伊鲍曼教授就人工智能材料的重要性及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了精彩报告,报告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与雷伊鲍曼教授互动热烈。(雷伊鲍曼教授作报告并与学生互动)雷伊鲍曼教授在碳纳米材料、导电高分子材料、人工肌肉材料、储能以及能量转换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瞩目的科学成就。近年来发表高水平论文40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Nature20余篇,引用次数高达45000余次,申请美国专利70余项。其中很多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思路,为该领域的工业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科研、工业、商业等领域工作者的赞誉。由于其杰出的科研贡献,雷伊鲍曼教授先后获得美国化学协会化学先锋奖、美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合作研究奖、Avantex国际纺织论坛新材料创新奖等奖项。
详细内容11月1日,共青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部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松江校区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王治东,校团委书记张晓冬等与学院全体共青团员参加大会。大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德红主持。会上,张晓冬宣读了《关于同意成立共青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部委员会的批复》。他讲到,期待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总支能依托专业特色,以特色谋方向、以特色立作为,夯实联系服务青年的组织基础,提高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特色,结合学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大马带动小马”,推动校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创新。会上选举产生了共青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部委员会书记及委员,曹小玲当选为共青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部委员会书记,叶圣华、谭勇当选为共青团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总支部委员会委员。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院长王治东寄语全院青年学生,她讲到,团组织是学院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希望学院团组织在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同时,协同校院做好思想引领的工作;寄语学院团组织建设要有特色、务大局。希望团总支以成立为契机,充分结合专业和学生培养特色,通过各项团建工作和项目,扎实服务学院青年师生的成长成才,以专业优势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组织建设。
详细内容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都会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在“三尺讲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三尺讲台·每日之星”专题,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青椒”,听听他们的讲课心得。【人物档案】马颜雪,纺织学院纺织品设计与产业经济系教师,讲师,2014年6月入职,主讲《提花织物设计基础》《纺织产品创新学》《专业外语》等本科生课程,同时本科生课程《纺织品设计》及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获2016年东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因材施教,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作为一名“青椒”老师,怀揣着对教师的无限敬仰和热情,在不断学习,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逐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人们总是说人生能遇到一位良师是受益终身的事情,我也曾感慨自己在不同阶段遇到过风格迥异的老师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人生智慧。刚刚走出校园的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老师?大学能收获些什么呢?”。课堂授课形式多样化由于讲授的课程主要是面向三年级纺织品设计专业方向,专业知识较强,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需重视实践与理论的有效结合。以《提花织物设计基础》课程为例,大部分学生对大提花织物没有概念,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织造机械理论等内容对学生而言也是晦涩难懂,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课堂上采用实物教学,给学生分析面料特色、用途、组织结构等,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之后,再讲解设计和生产大提花织物的原理、方法和提花织机等专业知识。另外,在大提花织物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运用了CAD设计软件和上机实践,把相对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形象化,不仅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加强了对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对于面料设计类的课程,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如
详细内容10月28日,由我校主办的2016“共享经济下的产消融合理论与实践创新”国际学术论坛,在延安路校区召开。本次论坛从学科地图的角度剖析近年来产消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对其现状、特色、流派、代表作、前沿理论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了深度研讨,勾勒出学科发展的基本蓝图,对未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论坛现场)我校副校长刘春红出席论坛并致辞,多位知名学者及研究生部、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国际合作处、管理学院负责人参加本次论坛。刘春红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简要介绍了学校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共享经济的发展对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的重要性,并希望与会学者通过此次会议充分深入交流学术观点,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促进共享经济领域研究取得更大进展。(刘春红副校长致辞)多位知名学者在论坛上就共享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全球共享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和推进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为我国共享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共鸣和广泛讨论。(专家在论坛现场作报告)美国马里兰大学杰出教授乔治.瑞泽尔是本次国际学术论坛的主讲人,为与会专家和代表现场作了题为《产消融合:进化亦或革新?》的报告,提出对共享经济模型的研究是关系到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真正的分享经济应该并不应是产生利润的,一旦大公司参与分享经济以后就要考虑到盈利性,因此,如优步这样的模式属于伪分享经济模式,而基于消费者互惠的拼车行为才更加接近真正的分享经济。”乔治.瑞泽尔指出,“用户在使用“脸书”的过程中也成为了“脸书”内容的生产者,所以“脸书”的价值是诸多用户共同提供的。可是,如今这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被冠以‘分享经济’参与者的帽子其实并不妥当。”比利时安特卫普商学院院长保罗.麦森斯指出,“创新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不同利益的参与者协同到一个产业生态体系当中来。认知、规范、制度的障
详细内容援疆工作是国家新疆地区发展的战略需要,随着新疆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纺织服装业在新疆的地位和需求进一步提升,东华大学积极按照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口援疆工作的总体要求,以促进新疆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文化传承为己任,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携手,做好纺织服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协同共进,打造南疆地区纺织服装类人才培养基地。近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随上海教育记者采访团走进喀什四县,亲眼目睹了上海老师给南疆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对东华大学支援建设新疆喀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作进行了报道宣传。从立体裁剪、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制版,到民族刺绣、梭织服装,各类实训室应有尽有。如今,喀什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纺织服装专业已成为南疆硬件条件最好的中职专业。东华大学为当地学生量身定制,打造了10门纺织服装专业核心课程。明年,学校还将开设新的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专业,更多孩子有望通过中职校学习走上就业岗位。这位维吾尔族女校长更长远的梦想是,今后在喀什中等职业学校实现中高职贯通,让更多孩子圆上大学梦。维吾尔族少女梦想创业开公司(喀什职业中等学校首届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17岁的喀什吾克萨克乡维吾尔族女孩吉米菇力·米吉提是喀什中等职业学校首届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她的梦想是,将来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公司,从事时尚类服装设计。吉米菇力的妈妈以前在纺织厂工作,从小家住纺织厂里,对纺织业耳闻目濡。“新疆维吾尔族服饰色彩绚烂,南疆特有的艾德莱丝绸轻盈飘逸,色泽艳丽。”吉米菇力更希望设计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时尚服装。同班的维吾尔族女孩来丽古丽·艾力布孜来自距离喀什近300公里之外的塔什库尔干县,虽然父母都是农民,只要是女儿喜欢的专业,家人一概支持。女孩更倾向于设计别具一格的民族服装。作为“上海——喀什职教联盟”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喀什中等职业学校首届纺织服装专业总共5个班、200多名学生
详细内容10月25日下午,邱高副校长接待了浙江省绍兴市副市长杨文孝一行7人,并就双方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校长办公室、发展规划处和研究生部主要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邱高副校长对杨文孝副市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的历史沿革、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他指出,东华大学作为纺织行业特色高校,在纺织领域有深厚的积淀;绍兴作为国内纺织行业发展领头城市,纵跨纺织行业的上下游产业,双方合作潜力巨大。希望通过双发的合作,一方面,形成政府牵头、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多方共同促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学校服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进地方人才队伍建设,吸引更多学生进入行业领军企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杨文孝副市长指出,企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学校技术力量的支持,并从人才培养、科研基地、企业合作等三个角度提出与我校开展深入合作的设想。他希望将合作的重心落在袍江国家经济开发区,并就具体合作事宜提出相关建议。双方围绕邱高副校长和杨文孝副市长的合作设想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并就具体落实步骤达成共识。
详细内容10月29日,由我校和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举办的第三届(2016)时尚传播国际论坛在延安路校区拉开帷幕。数十位国内外时尚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围绕“互联网+时尚:城市•生活•幸福”的主题,从新媒体时代的时尚品牌与时尚传播角度为上海“时尚之都”建设问诊把脉。副校长李永智、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周树华、上海市新闻传播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黄瑚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李永智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欢迎与会的国内外各界嘉宾。他指出,时尚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标签,时尚是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时尚之都”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时尚文化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的重要驱动力,希望通过国内外时尚传播领域专家的集思广益,让上海海派时尚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周树华指出,传播学虽然学科发展历史不长,但其理论和实践已渗透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时尚传播作为一个独特和新兴领域,其前途和研究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因为时尚的影响力贯穿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时尚以其独特魅力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强调,时尚跨越国界,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对时尚和时尚传播的研究应该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视角,为时尚传播提供更多理论和方法的支撑。黄瑚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深刻改变了新闻传播格局,也对传统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播工作者必须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东华大学传播学专业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特色和传统优势,提出“时尚传播”办学理念并付诸教学改革实践,这对其他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具有示范价值。(副校长李永智和上海市商委总经济师张国华为“时尚传播与上海市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研究中心”揭牌)开幕式上,上海市商委与东华大学共建的“时尚传播与上海市国际时尚之都建设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作为上海市商委的决策咨询基地,将围绕上海“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及其他社会重大需求进行协同创
详细内容10月21日,第十七届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IUMRS-ICA2016)在青岛举办,期间,由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联合举办的第17届国际材联-亚洲材料大会T分会“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AdvancedFibersandNanocomposites)召开。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主持T分会开幕式,介绍了先进纤维与纳米复合材料的背景,并期望参会者可通过此次会议拓展在纤维和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的新思路。T分会邀请了来自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雷伊鲍曼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萧守道教授、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鞠谷雄士教授、德国莱布尼兹高分子研究所的布里奇·沃伊特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范金土教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李翼教授等16位国外学者以及来自我校、南开大学的9位国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50余名来自东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师生们也与大家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会上,雷伊鲍曼教授就碳纳米管纤维在人工肌肉、储能、变色等方面的应用作了精彩报告,这些材料有望用于军事和民用等多个领域。萧守道教授基于不同直径(纳米到微米级)的纤维材料的分级组装,向参会者展示了一种新型薄膜设计方法,该设计使得过滤性能从微滤到反渗透取得突破性进展,引发了在场学者的广泛关注。在全球迫切需要开发先进纤维来实现智能化,从而建立新型电子医疗保健技术的大背景下,李翼教授团队率先开发了基于云的数据库以及人类生物行为的计算建模与仿真,实现了材料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数字生物健康系统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其他专家分别就纤维、纳米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主题作了报告,与会者对相关科技前沿十分关注,现场互动热烈。(国内外专家在会上开展学术交流)里奇·沃伊特教授和李翼教授等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会议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