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教联盟成立活动在杨浦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举行。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召集人、市文创办主任、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出席,并为上海市文化创意产教联盟揭牌。我校副校长刘春红代表首批联盟成员中的20所高校作交流发言,上海环东华时尚创意中心主任韩哲宇陪同参加。(刘春红交流发言)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国资委副主任、市文创办常务副主任王亚元分别介绍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教联盟前期筹备情况和运行机制等。联盟将通过“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双向引智、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政策解读、培训交流、氛围营造”等一系列举措,充分整合、共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畅通校园与市场、专业与行业的互动桥梁,立足上海市文化创意行业组织发展现状,辐射全国文化工作领域,以国际眼光谋划文创产业发展未来。联盟成立后,将依托市文创办和市文教办两个协调平台,共同加强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及时研究协调高校与文创园区、文创基地开展产教融合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文化创意产教合作协议签署)活动现场,首批联盟成员中的部分高校和企业在与会领导共同见证下签署了文化创意产教合作协议,刘春红代表我校与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详细内容与高定礼服结合的锡绣礼服,与设计师品牌合作的侗族绣花包,甚至还有与当地名茶联合开发的马尾绣茶具,与主题酒店共同出品的雷山刺绣靠垫……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东华大学优秀成果展览暨动态秀上,刺绣传承人们在T台上亲自演绎本民族服饰拉开成果展序幕。原生态贵州刺绣经现代设计语汇重新诠释,成为年轻人个性消费的“畅销品”,久藏深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活”在了当下。据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东华大学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举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培训班1期研修班3期,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还承办了1期贵州省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班25人参与。纺织染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符号性的纹样代表了该地区和群体的生活形态和审美标准,反映了一个民族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其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功能、审美功能和经济价值。让年轻人“爱上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只有让年轻人理解和喜欢,才能一代代“活态”传承下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培班通过经典赏析、市场调研等多种渠道,为非遗传承人们“拓眼界”。比如在《世界经典纺织品图案赏析》课上,学一学爱马仕这样的经典品牌如何让延续百年的标识图案与当下的流行文化对接,一直葆有鲜活的生命力;组织学员去上海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等实地观察其他民族的艺术臻品,触类旁通;去新天地、田子坊等创意园区和上海滩、龙凤旗袍等海派时尚品牌调研时尚产品开发,尝试跳脱祖传下来的大红大绿、原模原样照描的固有配色和刺绣工艺,通过材料
详细内容5月31日,主题为“布衣经纶”的我校第三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班成果展示系列活动在延安路校区拉开帷幕。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出席结业汇报展演。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龚毅,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袁孟红、院长李俊,我校非遗研究中心主任柯玲及陈彬等非遗研培教师代表与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上海电视台、文汇报、新民晚报等20余家中央和沪上主流媒体记者活动期间现场采访报道。柯玲主持结业典礼。崔运花在致辞中向一直以来给予我校指导与支持的上海市文化广播管理局和贵州文化厅,为承办非遗研培工作付出努力与贡献的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和参与东华非遗研培项目的贵州非遗刺绣传承学员们,表示衷心感谢。我校作为首批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高校,定向贵州的非遗技艺精准研培,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宗旨定制课程,通过传承人、中外学生设计师三合一的互学模式,集合静态展、动态秀、创意集市、交流座谈等丰富形式的结业成果系列展演,为传承人提供终生互学服务。研修班成果继5月登上斐济时装节舞台,还将于6月5日首次进京在北京恭王府展演,于10月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动态展演。她表示我校将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的指导下,更紧密地与各省市文化部门通力合作,不断创新非遗研培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健康蓬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龚毅在致辞中对东华大学作为开展非遗研培工作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相关工作中所作努力,尤其是在本期研培中加入了更多实践环节表示充分肯定。他期待非遗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作品,在非遗传承人、高校与企业三方的跨界交流与合作下,将设计作品投入实际生产,扎实推进非遗传承,为市民的美好生活作出贡献。李俊介绍了学院在非遗研培工作开展方面的创新举措,包括集中校内教学精品课程与校外实践学习资源,发挥学院多学科交叉互补特色优势等,充分体现了“美好学院,时
详细内容在东华,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是80后、90后的青年一代。在国家“双创”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他们通过不断积累丰富的校园创业实践和创业大赛经验,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纷纷组建团队开始初创公司,走上青创之路。他们是学霸、有梦想、有坚持。他们中,有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科创达人,有致力于攻克技术难题的高新技术企业家,也有专注于创意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对准市场需求,通过不断的创业实践与坚持,从初创逐步走向成熟。实验室里钻研出来的“创业经”戚佳斌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的一名90后博士生。在师生眼中,他既是靠谱的学生骨干,各类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学生荣誉拿到手软;也是一个爱创造的小发明家,“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等学科竞赛各种“大满贯”收入囊中;还是一名热衷于“下海”的创客。本科时,他和几位小伙伴就试水运营校内米兰苑咖啡。后来留校读研深造,在导师的指导下,戚佳斌跟着课题组开展了多项材料学国际前沿领域的研究,在JournalofPowerSources等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成果并获得了8项专利。随着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戚佳斌越来越发现,离开了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干起来总觉得没谱,少了份底气。于是,他与同门博士一起组成科技创业团队,带动周边同学通过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发挥专业特长,思考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工作生活的应用中来。(戚佳斌代表团队参加“创青春”展示活动)戚佳斌创业团队以电致变色材料研究成果为基础,钻研起了电致变色智能贴膜的“创业经”。无论是建筑玻璃外墙,还是汽车玻璃,一旦用上这种特殊贴膜材料,不仅能满足采光、节能等需求,大大减少建筑能耗;还能自动调整透光度,实现玻璃防眩光、防紫外、防红外线等功能。此外,这个“聪明”的材料还可以通过任意调整墙
详细内容【编者按】5月29日《解放日报》第9版“思想周刊”专栏刊发我校人文学院秦德君教授署名文章《马克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认为:马克思之伟大,不仅在于他有广博的学问、深邃的思想,更在于他以如炬目光,给了这世界一线光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不在于具体的词句、论断在多大程度上能适用于当前和未来社会,而在于其具有一种追寻人类正义和光明的普遍精神。现将全文转载如下:有些人,是人类的智慧,如老子,如亚里士多德。有些人,是人类的圣哲,如孔子,如耶稣。有些人,则是人类的良心,如马克思。65岁,短暂一生,马克思联手恩格斯留下了49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他写作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为“弱者”呐喊和代言。正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说的,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1848年2月,人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小本子,大风暴,一下子掀动了整个世界。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把关怀的深切目光投向工人阶级苦难深重的命运,以“社会公正”的目光丈量整个现实世界。写作《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不到30岁。这个年龄,我们在做什么?可能在为写博士论文找资料、设计提纲,也可能还处于职场新人的调整期吧。马克思却拍案而起、仗义执言,为拯万民于水火探索新路。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屡遭当时政府的迫害。他的四个孩子童年夭折,一个女儿死后甚至连一口棺材都买不起。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10页中,马克思有这样的自白:“使我能够支配时间特别受到限制的,是谋生的迫切需要。”这指的是,当时他不得不暂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写作,而为美国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撰稿,以获得一些稿费来支付日用开销。马克思还曾感慨:“我在为争取8小时工作制而斗争,可是我们自己的工作时间却往往两倍于此。”尽
详细内容5月27日,第一届“钱宝钧纤维材料奖”颁奖大会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钱宝钧纤维材料奖”执行委员会名誉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先生,选举委员会主席、美国工程院院士ElsaReichmanis出席会议,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国际材联第一副主席韩雅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张慧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赵向东、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复旦大学教授邵正中、文汇报高级编辑江世亮、钱宝钧纤维材料奖基金赞助商企业代表等受邀出席。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校相关部处领导,钱老学生及同事任铃子、黄象安、王依民、吴承训、赵炯心等教授,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生等出席了大会。会议由“钱宝钧纤维材料奖”执行委员会主席、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主持。刘春红代表学校向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钱宝钧纤维材料奖”设奖情况,相信该奖项将在传承钱先生的事业和精神,促进纤维材料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张慧琴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获奖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表示祝贺,对钱老先生及老一辈纤维材料人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认为在奖项的支持和鼓励下会涌现更多为纤维新材料发展而不断努力的国内外科研工作者,也必将会为纤维及纺织工业带来更大的成就。韩雅芳代表国际材联和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向获奖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强调“钱宝钧纤维材料奖”会进一步激励世界范围内纤维材料领域的科研热情,也会促进东华大学材料学科的国际交流与交叉融合,为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发挥重要作用。丁奎岭在大会上代表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向获奖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东华大学的辛勤工作者致以敬意,并介绍了钱宝钧先生为我国纤维产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表达了对钱老先生的敬仰之情,最后指出“钱宝钧纤维材料奖”会进一步激发国内外
详细内容5月25日晚,由东华大学一带一路中心首席研究员王华教授带队,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陈彬教授将东华非遗刺绣创意时装设计带到了斐济时装周的舞台上。(陈彬教授出席斐济时装周新闻发布会)东华大学非遗专场时装秀由南太平洋大学孔子学院鼎力协助,由斐济当地模特展示了12组东华大学的非遗设计作品,这些作品将传统刺绣手工艺、民间图案及色彩与现代时装融合在一起。手工刺绣的图案花纹或设计细腻极富立体感、或线条粗犷充满视觉冲击力,时装的廓形或优雅、或夸张,充分展现了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们的创意才华。T台上款款而行的时装让在场观众感受到来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赢得在场近百多位斐济当地名仕、主流媒体及时尚权威们的一致好评。(斐济装周东华非遗刺绣元素意设计作品专场秀)中国驻斐济大使亲临现场表示祝贺,并勉励东华大学与斐济加强各项文化交流及合作。新华社、斐济电视台对陈彬教授进行了采访,详细介绍了东华非遗培训如何引导学员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刺绣应用于时装设计中。他表示东华非遗刺绣创意设计作品是东华大学开展四期非遗培训的集中成果展现,展示了东华的设计水准和中国的时尚力量。(陈彬教授接受斐济第一电视台早餐节目专访)(陈彬教授与中国驻斐济钱大使夫妇合影)据悉,斐济时装周已连续举办11年,旨在为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提供展示平台、创造交流机会,是斐济时尚界规模最大的盛会,在太平洋地区有较大影响力。东华大学非遗刺绣创意作品秀是中国时装首次亮相斐济时装周。
详细内容5月23日中午,东华附校经纬剧场里济济一堂,“老外带你看世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总结展示活动成功举行,分会场锦绣厅里也是座无虚席,与主会场同步直播。我校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历教育部主任严新锋、东华附校副校长张云洁、副校长征丽、副校长高晓红等行政领导出席活动。我校20余位留学生代表和附校全体四、六年级学生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一段精彩的VCR拉开了展示活动的序幕,每一个上课留学生的课堂精彩瞬间都被定格,附校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就是最好的肯定。这一学年30余位来自亚非欧等不同国家的东华大学留学生们与附校学子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周三、周四中午,附校四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们都翘首以盼留学生们的到来。每一间教室,就是一个小世界,“洋老师们”在这一学年里带领着中国孩子开启了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国际之旅。在这里,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世界,感受丰富多元的文化;在这里,学生们在中外文化交融和碰撞中学会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互动;在这里,更有利于我们的孩子们成长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世界公民。每一期的课程都会诞生许多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明星教师”,他们的课堂灵动多彩,师生之间相处融洽、积极互动。加纳留学生Promise就是其中的一位。展示活动中他和26位学生代表,将课堂搬到了舞台上,为孩子们讲述了加纳的音乐,并现场教学加纳舞蹈,让现场观众再一次领略到了“老外带你看世界”课堂的魅力。来自卢旺达的范雨泽深情演绎一首歌颂母亲的当地歌曲,打动了孩子们的心;当孟加拉国的陆汉生和马楚江两位老师演唱《我依然爱你》的中文歌时,孩子们和留学生们之间有了更深的心灵共鸣,老师们热爱这个课堂和聪慧努力的中国学生,孩子们也爱这些可爱认真的“洋老师们”。留学生才艺表演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随后,中外师生代表分享他们眼中的“AroundtheGlobe”,分享点滴收获和成长。小学英语教师盛雨频与在场学生进行了互动式的发言,三个“你
详细内容5月19日至26日,我校参加了在同济大学举办的2018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开幕周活动。东华大学与同济大学等五所高校是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协同高校,副校长舒慧生教授作为我校代表,受邀出席了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召开的开幕启动仪式。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李俊院长等参加相关活动。(舒慧生副校长(左六)出席开幕仪式)上海“世界创新创业博览会”以“创新创业实现梦想”为主题,通过“创新”“创业”双轮驱动,集聚城市、大学、研究机构、产业、创业者、资本等多方创新创业资源,凝聚和发挥全球创新力。我校设计学科以时尚为媒,在深度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际时尚之都建设、设计之都建设、品牌之都建设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在创新、创意领域的部分成果在大学馆中参展,其中包括2018东华新锐设计师时尚创意设计作品、非遗传统服饰的创新设计、共享汽车接驳港、城市家具系统设计、城市公共服务系统设计等。舒慧生副校长来到东华大学展馆、察看了参展作品。同时向在现场看展的人员介绍了东华大学在设计学科等方面的学科特色和进展。(舒慧生副校长察看介绍我校参展作品)据悉,我校与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自2015年1月签署了“同城协同战略合作协议”,进行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的建设。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服装服饰设计、纺织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时尚绘画、服装设计与工程等领域的学科交叉,组建创新研究团队和大师工作室,承担重点项目和探索项目,与其他参与高校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同推进。日前,已通过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第一阶段考核评估。
详细内容5月20日,由人文学院、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中国纺织史资料整理与研究基地主办的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大讲堂在松江校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抗日战争学会会长王建朗研究员做客大讲堂,为师生带来题为《抗战外交:中国大国外交的起步与挫折》的学术报告。副校长陈南梁出席并致欢迎词。报告会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英主持。(王建朗研究员作报告)王建朗在讲座中围绕“走向大国的历程”“承担大国的责任”“参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在抗战时期的外交史。他以辩证的眼光、详实的史料、诙谐的语言让与会师生形象了解了中国从一个饱受侵略并处在战争旋涡中的弱国转变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大国历程。讲座后,王建朗耐心回答了与会师生的各类问题,并表示将积极支持东华大学人文社科建设与发展。科研处副处长兼人文社科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凌燕,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大伟(主持工作)、吴志刚,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罗薇娜,以及档案馆和人文学院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近60人聆听了报告会。(讲座现场)
详细内容近日,一场主题为“凝心聚力服务山东共耀东华”的我校山东地区校友联谊活动在济南市山东大厦举行,旨在激活地方校友会正常运行,推动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来自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和上海等地近40位各行各业的校友欢聚一堂,共议东华事、共叙母校情。副校长兼校友会执行会长刘春红、发展联络处和管理学院校友会等部门的领导共同出席了联谊活动。会上,刘春红副校长代表学校致辞并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合作交流、“12345”内涵建设和“12211”外延拓展等方面介绍了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况和战略规划。发展联络处瞿斌处长围绕二级校友会组织建设、年度校庆返校日活动、校友新媒体交流平台以及日常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对母校校友会服务海内外校友的举措进行了推广。与会的校友逐一进行了发言。字里行间,校友们无不流露出对母校栽培的感激之情,也对母校近年来教育事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倍感振奋。校友们纷纷表示,校友会是全球“东华人”的家,是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联系桥梁。他们愿意通过校友会为母校教育事业的发展牵线搭桥,不断推动母校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同时呼吁同处齐鲁大地上的“东华人”,彼此之间要多沟通、多联系,互帮互助、合作共赢。在交流过程中,校友们还就成立东华大学山东校友会、激活济南校友会等话题展开了探讨。
详细内容5月19日,由我校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主办的“氟化学最新进展”国际学术论坛在松江校区举行。来自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德国雅各布大学、德国洪堡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日本名古屋大学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上海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苏州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氟化学领域专家学者及我校材料学院、化工生物学院、低维中心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我校副校长卿凤翎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卿凤翎对来自世界各地资深氟化学专家的参会表示欢迎,希望以此论坛为契机,加强我校师生与国内外知名氟化学家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学术论坛现场)本次论文围绕氟化学的最新发展趋势及未来挑战开展学术交流。论坛上,英国著名有机氟化学科学家奥哈根·大卫教授以“有机氟化学中的新主题”为题分享了其在氟化学领域的新发现,美国著名的氟化学家普拉卡什·苏亚教授以“氟烷基化和氟化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题生动的介绍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两位教授对化学的热爱与对未知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在座师生。此外,在氟化学家的带领下,参会师生围绕新型氟烷基化、锂电池的含氟添加剂、新型氟化反应以及18F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等前沿热点课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本次国际氟化学论坛开阔了我校师生的国际视野,为全校师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氟化学发展前沿以及与国际著名氟化学专家深入交流的平台。
详细内容5月23日上午,由松江区人民政府主办,松江区科委和东华大学联合承办的“2018年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科技节之院士讲堂”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临床免疫学家陈洪铎院士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一报告厅作题为《皮肤与皮肤衰老》的学术报告。副校长邱高出席报告会并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报告会由科研处处长王宏志教授主持。副校长邱高在致辞中欢迎陈洪铎院士百忙之中来我校为师生以及皮肤学爱好者做学术科研方面的专题指导,他指出,相信陈院士的报告不仅会带我们走进健康医学的广阔世界,去领略医学领域的科技之光,开阔我们的学术视野,更能让我们体会到陈院士满腔热忱、孜孜以求、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以及科研报国的价值和精神,并向松江区政府、区科协长期以来对东华大学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一小时的报告中,陈院士介绍了正常皮肤的结构、皮肤保健中的需要注意问题、皮肤衰老的成因以及如何防治皮肤衰老。陈洪铎院士热情洋溢,对皮肤与皮肤衰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会场内座无虚席,掌声不断。报告后,陈洪铎院士与我校师生进行了交流,回答了师生的提问。据悉,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自2016年5月建设以来,在松江区良好的政策引领下,已被增列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其聚焦度、显示度、贡献度明显提高,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有目共睹。2018年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科技节,集聚科技资源、营造科创氛围、普及科学文化,为科创人文松江建设和2018上海科技节再添浓墨重彩一笔。院士讲堂是科技节的五大重点活动之一,也是集思想、学术、文化于一体的精神盛宴。陈洪铎院士是皮肤性病学家,临床免疫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朗格汉斯细胞功能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世界上首次证实成年个体不用免疫抑制剂也可导致对弱移植抗原的耐受,肯定了器官移植时克服“弱不相容性”的可能性。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优
详细内容5月25日,我校多个基层党组织应邀参加广富林街道“七色桥”区域化党建工作推进会,广富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社区党委书记胡伟强、社区党委副书记马文辉、我校各相关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教师党支部书记、专职党务干部、组织部相关同志出席。东华大学与松江区广富林街道“七色桥”地校党建联盟于去年4月启动,学校党委积极贯彻落实全国、上海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发展大局,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引导学校各级党组织扩大服务覆盖、创新共建内容,带动号召师生党员以各种形式服务民生需求、助力社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建向纵深发展。我校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英作为首批共建单位代表发言。王英表示,区域化党建的功能重在“联动共建”,落在“互补共享”。人文学院党委坚持精准、务实、实效导向,聚资源、破难题、激活力,推动形成和谐联创、互助共享的一体式区域化党建大格局。学院党委积极依托“七色桥”地校党建联盟平台,发挥学科优势,孵化出系列党建品牌项目:通过“暖心驿站”工程开展“法律科普”、“摄影服务”、“爱心晚托”等活动,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开展服务,资源共享;“周五课堂”让学院教师党员走进“社区大讲堂”,打通高校智库服务社会通道,智慧共享;与谷水湾居民区党支部建立“互访互学联席制度”,互联互通,成果共享。为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贡献人文智慧和力量。我校机关党委档案馆党支部作为本期党建联盟单位代表与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党支部、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党委现场进行了签约,并于活动结束后就各方供需清单进一步深入交流。按照学校党建工作整体部署和“七色桥”地校党建联盟的工作要求,我校在去年信息学院党委、人文学院党委、机关党委档案馆党支部首批共建并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地校党建联盟的深度和宽度。本轮合作中,“七色桥”党建联盟将原有的“两两结对”架构升级为“铁三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