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五届“尖峰时刻”酒店管理模拟大赛决赛在线上展开激烈角逐,我校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9级学生许家齐(队长)、张劲松、杨梓俊、朱泽铭组成的“东华F4”团队获得全国一等奖。(获奖学生团队)本届比赛由尖峰时刻组委会、芬兰CESIM(中国)公司、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共同举办,我校学生团队依托CESIM商务模拟软件系统,在指导老师李嘉晨的带领下,历经初赛6轮模拟决策、复赛8轮模拟决策,以及决赛的英文团队介绍、酒店模拟经营与商业演示三个环节层层考验,从102所高校的712支队伍中脱颖而出,与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48所高校的团队会师决赛,最终凭借出色的发挥,取得优异成绩。据介绍,我校工商管理系从2014年开始将用友、CESIM等商务模拟软件系统引入学生的暑期社会实习,引导学生通过实战模拟将专业知识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建设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实验环节和实验课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夯实课程建设的厚基础。“尖烽时刻”酒店管理模拟大赛源于在国内外成功进行了12年的“尖峰时刻”商业模拟赛事,至今已举办四届。该赛事吸引了包括清华
详细内容12月2日,长宁区召开2020年长宁区区域化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全体会议暨“四史”学习教育交流会,以区域大联组学习交流的方式推动区域化党建工作再深化,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再深入。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出席并做《发挥高校党建辐射带动作用,筑力城市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流发言。我校“‘四史’学习教育‘同心圆’”获2020年长宁区区域化党建共建优秀项目;“党建引领双轮驱动,深度融合共促发展”获2021年长宁区区域化党建共建特色项目立项;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学院等11个精品课程和视频党课入选区优质教育资源并被编入《长宁区“四史”学习教育课程推介手册》。崔运花在发言中指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实现“固本强基、提升质量、做强特色、引领发展”同步推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注重整合资源、发挥各类党建主体作用,构建并持续完善“服务地区发展、党员公益服务、和谐社区共治”三大平台,推动形成了多元化、一体式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同时,介绍了2020年学校党
详细内容为促进区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合作交流,12月2日下午,由校党委统战部和长宁区统战部牵线,东华大学知联会与长宁区知联会开展了联谊交流暨缔结友好社团签约活动。校党委统战部副部长叶晓燕与校知联会副会长钟跃崎携10余名知联会会员参加,长宁区委统战部党派科科长严夏飞、长宁区知联会副会长潘瑾、杨云峰、朱小虎等陪同参观并参加座谈交流和签约活动。(参观新海艺廊)座谈会上,叶晓燕感谢长宁区委统战部、区知联会的热情接待,希望能够在东华大学与长宁区政府签署区校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的背景下,加强区校知联会等各民主党派团体的多方位联动,实现区校统一战线工作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钟跃崎介绍了学校知联会情况,并就未来区校知联会合作交流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严夏飞欢迎我校统战部和知联会来访交流并缔结友好社团,他介绍了长宁区知联会近期工作及品牌活动开展情况。杨云峰、朱小虎、长宁区知联会副秘书长辛洁暐就如何发挥各自专长促进长宁区知联会的发展进行了交流。钟跃崎、杨云峰代表双方知联会签署了《缔结友好社团协议书》。(签约仪式)会前,与会人员参观了位于武夷路上的4家区级“知友驿站”。武夷路是一条有着90余年历史的老马路,船王包玉刚
详细内容12月1日,中国侨联第八届新侨创新创业成果交流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当日颁发了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等出席活动并为获奖者代表颁奖。我校新归侨、功能材料研究所江莞教授荣获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二等奖。江莞,日本新归侨,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先进玻璃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担任教育部科技委员会材料学部委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评议组专家,是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陶瓷原料高效合成与批量制备技术”项目负责人。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通过科学研究助力解决我国先进陶瓷高端粉体的自给需求,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相关重大科研任务;在先进陶瓷复合材料的组成设计、快速烧结技术等制备科学、微结构调控与性能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等期刊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200余篇;注重团队人才培养,尤其是建立一支多学科交叉融合、年龄梯队合理的研究队伍。据悉,“中国侨界贡献奖”由中国侨联于2003年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旨在展示和表彰新侨在回国的创新创业成果
详细内容11月26日下午,我校与长宁区人民政府区校共建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长宁区政府举行。区委书记王为人,区长王岚,副区长钟晓敏、翁华建以及校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副校长邱高、陈革出席签约仪式。翁华建主持仪式。(签约仪式现场)刘承功在讲话中指出,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及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背景下,东华大学与长宁区政府深化区校共建战略合作恰逢其时、意义重大,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精神,谋划推进“十四五”高质量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双一流”和国际精品城区的重要举措。他强调,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推动新华路园区、东华创意园等园区协同发展,推动延安路校区及周边环境升级发展,共建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布局新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共同加快“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要依托学科特色优势,通过设计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及商业模式创新,进一步整合学校时尚创意设计学科链同国家地方时尚创意产业链的联动和衔接,共同推进时尚创意产业能级提升。要围绕创新第一资源,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深化区校教育领域合作共享,促进创新创业人
详细内容12月1日,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线上视频演讲比赛决赛落下帷幕。我校马来西亚留学生陈瑞清荣获演讲比赛三等奖及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风雨同担,携手抗疫——难忘的2020”中文征文大赛优秀奖。此次大赛以“风雨同担,携手抗疫--难忘的2020”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22所高校16个国家的55篇征文和29个参赛视频。在全球携手抗疫的大背景下,旨在以演讲比赛的形式,讲述各国人民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时的感人故事,带动更多东盟国留学生学习汉语。陈瑞清是我校2017级服装与设计专业上海市政府奖学金学生,成绩优异,积极参与各类比赛活动。本次大赛她以《你的勇敢,我的坚持》一文及娴熟的演讲技巧脱颖而出。本次大赛由遵义医科大学主办,合作单位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支持单位为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贵州省外事办公室。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旨在加深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谊,推进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内容涵盖电子商务、教育交流、创新创业、艺术发展、人才培养等内容。这是我校第三次参加交流周活动
详细内容第12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广告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落下帷幕,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师生获得最高奖项。视觉传达系学生郑平悦、支欣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李炫陶、赵铭浩、常杜若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三等奖;付煜珑、路佳、马金豆、刘诗然作品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奖;施晓黎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出席本次颁奖盛典的有国家教育部门的领导、大广赛组委会领导、赛区负责人、命题企业领导、全国29个省级赛区获奖师生代表、知名网站及媒体等。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遵循“促进教改、启迪启慧、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竞赛宗旨,成功举办了12届共13次赛事。迄今为止,“大广赛”已发展为规模大、覆盖高等院校广、参与师生人数多、作品水准高、受高校教师欢迎、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全国性高校文科竞赛。大广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教兴才为己任,搭建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立德的实践教学改革平台。 此次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设有29个赛区,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582所高校参与,参赛作品达近54万件。此前,我校已在上海赛区斩获多项奖项,东华大学被评为上海赛区优秀组织奖。在本次
详细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东华大学学工部迅速通过融媒体平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学工人在学习中蓄能、在实践中领悟,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凝聚为齐心协力、奋勇前进的强大力量。激活组织“活细胞”:在学习中蓄能支部是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是推进学习教育的“源头活水”。学生处党支部率先在支部内开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系列学习活动,通过专题党课、组织生活会、参观调研等形式推进学习教育活动深入人心。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作专题发言,她围绕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精神内涵,以及陈宝生部长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角度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等方面进行深入分享,要求支部全体党员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把学习体会转化成解决工作实际的思路和方法,在工作中主动谋篇布局、担当作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学工部部长廖丽金结合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向大家介绍了学生处“十四五”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此外,学生处党支部还组织全体党员前往“金山卫抗战遗址纪念园”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将十九届五中全会学习同
详细内容12月5日,正值全国第三个“宪法传周”以及上海市第三十二届宪法宣传周,第七届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迎来巅峰对决,经过紧张激烈的精彩比拼,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辩论队最终夺得季军并荣获最佳组织奖,罗紫颐同学获得最佳辩手称号!上海市第七届高校大学生法治辩论赛,由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法治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六家单位主办,由上海政法学院具体承办,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华东师范大学三家单位协办,共有44所高校组队参赛。本次大赛以“学法用法,崇德尚法”为主题,旨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探索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法治素养,共同开创法治和德育教育的新局面。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但疫情挡不住辩论的热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本次比赛初赛和复赛均在线上进行,以“宽松式管理对大学生(成长)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当下)中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有必要/没必要降低”为题,我校人文辩论队,在学校学院统筹与专业老师指导下,院内师生一齐努力,立论思路清晰、胸有成竹,自由辩论环节气势逼人而不失风度,总结陈词时铿锵
详细内容11月27日,由上海市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指导,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办的“2020中日韩中小学校服设计大赛”决赛落下帷幕。我校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亚里沙(日本)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生金洙庆(韩国)双双进入决赛并分别获得银奖和铜奖。本次服装设计大赛以中日韩中小学校服设计为主题,聚焦中日韩民族风尚美学,大赛面对服装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广泛征稿,共征得稿件256幅。经过筛选,我校两位国际学生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并进入最终决赛,提交的作品被举办方制作成展示服装。当天下午,决赛盛典秀演在该校徐汇校区进行,由童模对参赛学生作品进行展演。徐亚里沙的作品名称为《新生者》,意思是为新生一代中小学生设计的秋冬校服系列。汲取中国及日本传统服饰元素,包括立领、和服腰带等符号元素,提取中日校服服饰特点,表现校服与东方美的创新融合,以及传统校服的再创造。通过几何图案的设计,表达新生者的活力、朝气。大赛银奖获得者:徐亚里沙 (上图左二) 金洙庆的作品名称为《白梅》。该系列校服设计借鉴了韩国高校校服简洁干净的特征,同时突出了小学生独有的可爱气息,将女童款裙子设计成了百褶裙款式,运动起来更加便捷、舒
详细内容手性α-芳基羰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医药、农药和天然产物中,也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同时,由于羰基与芳基基团的拉电性,该叔碳手性中心在碱性条件下极易消旋,其立体选择性构建是一大难题。因此,发展高效的α-芳基羰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备受关注。近年来,镍催化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已成为构建该类手性中心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报道的例子主要基于两组分反应模式。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发展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多组分不对称交叉偶联反应,从而可以快速构建各种功能化的手性α-芳基羰基化合物仍是一大挑战。近期,我校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储玲玲课题组发展了一种可见光与镍协同催化烯烃三组分对映选择性1,2-烷基芳基化反应,高对映选择性构建手性α-芳基羰基化合物。同时,他们与美国马里兰大学Osvaldo Gutierrez课题组,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自由基与二价镍加成步骤为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决速步,相关成果《可见光与镍协同催化烯烃三组分不对称烷基芳基化反应》(General Method for Enantioselective Three-Component Carboarylation of Alkenes Enabled
详细内容12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她以“奋进中的东华材料学科”为主题,为同学们讲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朱美芳教授从“学科之起源”开启课程,为大家讲述了我国纤维材料研究及我校材料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做强的发展历程,讲述了材料学科如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国家战略,坚持教研相长、产教融合,全员全程全方位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培养。课程中,朱美芳教授分享了她与纤维材料学科一起成长的故事,她持之以恒、严谨求实、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深深鼓舞和感染了现场同学。课程最后,朱美芳教授勉励大家,崇尚科学精神,坚持真理,面向未来,脚踏实地,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做出积极贡献。
详细内容我校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认定结果【教高厅函〔2020〕23 号】 ,我校申报的3个项目成功入选专业改革类项目。分别是:《“一带一路”纺织新工科教育共 同体建设》《纺织类专业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探索与实践》 《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推动卓越纺织工程人才培养》项目。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旨在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支撑服务转向先导引领,我校首批4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于今年6月全部完成结题验收,形成了一批示范性成果。 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探索工程教育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主动谋划、把握机遇、统筹推进,培养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改造升级现有专业,孕育艺工结合、文理渗透、管工贯通新专业;坚持新工科理念,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积极应变、主动求变,获批了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
详细内容12月1日,由我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办的“发展型资助工作体系构建与育人成效评价”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沙龙在松江校区举行。上海市教委学生处一级调研员赵靖茹、学生处乔发超、我校学工部部长廖丽金以及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负责老师和辅导员代表出席了此次沙龙。沙龙由我校学工部副部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马欣主持。赵靖茹肯定了我校积极搭建平台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交流,对与会各校在发展型资助育人方面的努力探索表示赞赏。她强调,各高校要充分认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潜心研究、打造品牌,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突出资助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工作精准度和有效性,更要加强校际联动,形成育人合力。廖丽金对上海市教委长期支持我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表示感谢,对各高校与会代表的莅临表示欢迎。她表示要与各高校加强交流,相互促进,把智慧和力量融入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工程,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继续做出应有的贡献。沙龙中,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别做主旨发言介绍了各自的典型经验。华东师范大学学工部副部长、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周赛君以“推动精准帮扶、强化资助育人”为题,从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和资助调研三方面分享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