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ISO/TC38/SC23(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纤维和纱线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下发N678号文件,正式确认东华大学牵头提交的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纺织品-亚麻纤维组成成分的检测方法”(Textiles – Determination of components in flax fibres),通过3个月的投票达到立项要求,获得立项,编号为ISO/NP 5773。本标准由我校纺织检测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卫东教授级高工任项目负责人,研制时间预计为3年。本标准针对亚麻和其他麻类纤维在实际生产和国际贸易中质量控制的需求,研究制定了亚麻和其他麻类纤维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脂蜡质等组成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为纺纱各个生产环节中的麻纤维质量管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东华大学纺织检测中心标准研究团队在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协助下,充分发挥其承担的ISO/TC38/SC23/WG02(天然纤维素纤维)工作组召集人的作用和职能,全面了解掌握本领域国内外最新技术现状、最新科技信息和发展趋势,勇于探索,开拓创新,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研发并掌握了采用生态绿色方法进行检测等
详细内容12月9日,我校2020年女教授联谊会年会在松江校区顺利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淑慧出席并讲话,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陆湘群、校妇工委主任李敏、副主任周炳振、女教授联谊会会长李光,以及各学院、部处80余位女教授(含副教授)与会。年会由李敏主持。刘淑慧首先对年会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她指出,女教授联谊会应通过创新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更好地成为凝聚学校女性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和纽带。她勉励,女教授们平衡好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通过发挥女性特有优势,促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她希望,女教授们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多与学生交流互动,分享成长经验,聚焦立德树人。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教授,详细交流了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学院《锦绣中国》课程如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线下到线上、从朴素到前沿,直至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的过程。纺织学院副院长覃小红教授,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及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和荣誉获得者,着重分享了学术走出去,推进学科交叉以及产业走出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等两个方面的成长经验。女教授联谊会会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李光教授,从
详细内容2020年12月7日下午,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东华大学分会举办首期会长论坛暨2020年度工作交流研讨会。东华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东华大学分会会长陈革,国际合作处处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明炜,党委统战部部长叶晓燕及来自各学院的十余位归国留学青年教师骨干参加。陈革在会长论坛中做了题为“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动学校评价改革”的主旨报告。陈革从如何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如何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深改方案,并在分享交流中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精彩纷呈的思想盛宴。学长们深感收获颇丰,对于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到的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等理念纷纷表示认同,纷纷表示要进一步学习、思考和领会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立足岗位,在本职工作和欧美同学会未来工作中将改革精神充分融入,在教书育人等方面中更好体现青年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会议现场)赵明炜介绍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及东华大学分会的有关情况,对2020年度分会开展的主要工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汇报交
详细内容日前,莫伊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莫伊孔院)会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合作申请的2020年“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成功获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立项,项目名为东华大学汉语桥“纺织之源”线上交流项目。该项目将侧重挖掘“纺织”背后的历史人文精神,体现东华大学和莫伊孔院在全球教育领域中独树一帜的“纺织”特色,并计划在未来设计一系列的主题线上交流项目课程。据了解,该项目原名“汉语桥”外国学生夏令营项目,是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起和资助,面向世界各国大、中学生举办的中国语言文化学习体验项目,旨在促进各国大、中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增进中外学生间友好交流,激发中外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项目原计划为营员提供为期2周的在华实地中文教学课程、文化体验课程和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无法按时组织“汉语桥”团组实地访华,故本次“汉语桥”夏令营项目时间延后且首次改为线上团组交流项目。
详细内容12月9日,在“坚定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上海学子纪念“一二·九”运动85周年主题集会上,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落下帷幕。此次大赛分设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等五大组别,我校项目从71所高校的11820个项目脱颖而出,获得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11项,学校捧得“优胜杯”,获奖数量再获突破。(我校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胜杯”)受到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挑战杯”从备赛到决赛所有的工作全部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进行,学校相关部门和各学院多方联动,克服时间短、系统新、要求高等困难,最终校团委共组织学生申报完成510个项目。在校赛阶段,学校邀请校内外专家对项目进行多轮书面评审和线上评审,组织专家导师对项目进行线下线上培训与辅导,并从创业计划、商业模式、团队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一对一支持。(疫情期间竞赛组织过程采用线上初评、终评及备赛辅导)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的《航空级耐高温上浆剂——托起国产热塑性复合材料的飞天梦》项目获得全国铜奖,上海市金奖。团队经过5年探索与研究,针对航空级热塑性树脂与碳纤维之间
详细内容12月5日,2020年上海市高校学生理论宣讲微课程比赛决赛在复旦大学举行。我校学校“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管理学院乔薇荣获一等奖,这也是我校“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连续两年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成员乔薇以最近出版的《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引入走近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人的回信,结合身边东华故事呈现“青春能绽放绚丽之花”的服务奉献精神,讲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术业有专攻,描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扶贫画卷,启发广大青年认识到新时代下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乔薇在微课程比赛中)此次比赛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复旦大学、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校园、进网络,提升在校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效性,鼓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新时代新思想,以青年视角聚焦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坚守初心迎接建党百年。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26所高校的80余门微课程作品参赛。经初赛选拔,12门课程进入决赛。决赛现场,12位学生讲师结合自己专业
详细内容12月3日,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松江校区举行(扩大)学习会,邀请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政党研究所所长赵刚印教授作专题辅导报告。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崔运花、王云骏,副校长陈革、陈南梁、李炜,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朱英,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出席。刘淑慧主持学习会。(赵刚印作专题辅导报告)“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系统阐述和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挥排头兵和先行者示范作用,用行动为“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八个字作出了生动注解。报告中,赵刚印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上海改革发展实际,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案例、透彻的说理从“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胆识与睿智”三个方面总结上海改革发展经验和精神品质,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融入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带来深刻启迪。刘淑慧在主持时强调,明年学校将迎来建校70周年,也将步入“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学习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学校在“十四五”期间
详细内容12月8日,教育部党建联络员刘建中同志赴我校材料学院复合材料系党支部参加“学四史,忆初心,勇担责,奋前行”主题党日活动。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戴蓉、复合材料系党支部书记陈惠芳、复合材料系主任游正伟以及复合材料系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活动。(主题当日活动现场)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以微党课、主题发言、交流发言等形式开展。刘建中对复合材料系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给予充分肯定,表示复合材料系党员同志能够立足实际学习“四史”,将“四史”学习和个人事业发展、岗位工作进行有机结合,体现了对“四史”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强调要进一步坚定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陈惠芳教授围绕“学四史,忆初心,勇担责,奋前行”的主题,为支部党员讲授“四史”微党课,根据上级党组织对学习“四史”的要求,在系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基础上,回顾复合材料系的建设史,就是按照不同时代的国家需求,通过碳纤维研制到航空复合材料研发等一系列工作,在解决国家需求的同时,复合材料系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进一步要求党员同志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忆初心、勇担责、奋前行。(陈惠芳讲授主题微党课)支委陈
详细内容12月4日下午,“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502实验剧场”揭牌暨启用仪式,在学校领导、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学院领导和表演系师生的共同见证下圆满举行。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承功为实验剧场启用揭牌,副校长陈南梁、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分别代表学校和学院致辞。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是我校艺术类特色专业之一,一直以来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从事影视戏剧、文化娱乐等领域的表演专业人才。502实验剧场作为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汇报及演出交流的主要场地,承担着影视表演专业日常教学、排练、演出、对外交流等众多教学任务,是表演系进行各项艺术活动的重要场地。2019年,在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申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将502实验剧场的内部基础设施和相关教学设备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更新。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与表演系师生一起观看了汇报演出。由戏剧影视表演专业2019级学生排演的校园大师剧《钱宝钧》第一幕,2018级学生排演的原创校园短句《筑梦启航》和教学片段《党的女儿》,以及由表演系老师呈现的舞蹈诗朗诵《铭记》。整场活动简约隆重,气氛热烈。
详细内容12月4日,我校副校长、基金会理事长陈革一行奔赴南通,与南通校友会部分校友进行了座谈。南通校友会会长、江海晚报总编辑宋捷,副会长兼秘书长、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承斌等校友代表,发展联络处、机械工程学院等单位负责人以及基金会部分理事共同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在校友企业南通铁人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举行。座谈会合影会上,宋捷校友代表南通校友会致欢迎词并简要介绍了校友会近况。之后与会南通校友、基金会理事逐一自我介绍,各自分享了当年在校求学时的趣事和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并就学校办好70周年校庆活动献计献策。树高千丈不忘根。言语之间,校友们毫不掩饰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之情,纷纷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支持母校的发展。陈革代表学校向校友们送上了问候,对南通校友会在地方校友会建设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学校众多的二级校友组织中,南通校友会一直承担着一项特殊的任务,为母校溯源办学历史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同时希望南通校友会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与母校一起群策群力,共同办好70周年校庆活动。期间,在南通大学副校长樊小东校友的陪同下,陈革一行参观了南通大学张謇教育史馆,共同追溯了我校与张謇老先生的历史
详细内容12月4日-5日,由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东华大学承办、新疆大学协办、全国各纺织类高等院校支持的“2020年上海市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在我校松江校区举办。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武培怡教授代表学院欢迎到会嘉宾和参会师生,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的发展情况。副院长赵涛教授鼓励青年研究生加强交流,夯实学科基础,开拓创新为学科发展贡献青春力量。研究生部副主任刘晓艳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以及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学科的良好发展势头,希望通过本次学术论坛加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交流合作,推动纺织品功能整理和印染领域的协同创新,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院长张立杰教授在线致辞,希望通过本次学术论坛加强兄弟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论坛现场)据了解,本次学术论坛包括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墙报展示等形式。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未来趋势开展了深入研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孙刚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邵建中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杨有军教授分别就“精准化学与绿色染整加工”、“仿生光子晶体结构生色在纺织品生态染
详细内容12月1日,学校在延安路校区举行“以体育人、以美化人,加快推进‘五育并举’——东华大学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并在松江校区设立视频分会场。活动分为现场会议和现场观摩两部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申震,中国手球协会副主席王益民,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宋慧,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手球分会秘书长姜志明,中国手球协会副秘书长姚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体卫艺科处处长陈华,复星艺术中心主席王津元,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副馆长王昕,上海苏宁艺术馆轮值馆长王永海等出席活动。在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和学院、部处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等共500余人参加活动。活动由副校长舒慧生主持。(刘承功讲话)现场会议环节,刘承功代表学校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并介绍了学校加快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相关工作。他指出,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要坚持育人为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在“德智体美劳”总体要求中认清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的新定位,在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目标体系中把握我们所承担的新使命,促进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整个育人工作的大转变,真正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
详细内容12月2日,2020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模范集体表彰会召开。我校中科院院士朱美芳教授获评2020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朱美芳教授,现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她潜心科研、引领创新、立德树人、服务社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纤维材料功能化、舒适化与智能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成果,推动了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产业“由大到强”的进步,为上海和国家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五年,朱美芳教授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等科研任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省部一等奖4项,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评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和上海市“四有”好教师,领衔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2018年材料领域国重评估中获评“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带领材料学院获2018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详细内容近日,“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大赛”在沪举行,我校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师生获得佳绩。由张云龙老师指导的包广森团队荣获上海市竞赛特等奖与全国竞赛一等奖,由陈婷老师指导的朱泽文团队荣获上海市竞赛一等奖与全国竞赛二等奖,由曹张军老师指导的李松燊团队获得上海市竞赛三等奖。(获奖代表领奖)本届比赛赛程历时半年,参赛队员与指导教师认真总结经验,对课题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和精心设计,克服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实验验证。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生命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应用于创新实践之中,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悉,本次大赛由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承办,采取线上答辩的方式进行。156个参赛项目中经过网评初赛选拔产生36支队伍进入决赛。上海10所高校的15位专家教授组成答辩专家组,各参赛高校领队现场参会。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