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人才的成长需要怎样的创新文化氛围?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为回答这个问题不断提供新的可能。11月27日,学院举办的梵高主题艺术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迎来收官大戏——“心中的梵高”学生手绘作品与荷兰MYWAY青年舞蹈剧团带来的展现梵高艺术人生的舞剧联合展演,艺术跨界为学生们的时尚设计之路带来新的启迪。副校长、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院长刘春红,荷兰王国驻沪总领事馆副领事维尼(Winnie)出席活动开幕式。新华社、人民网、中国新闻社、经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ICS外语频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二十多家社会媒体记者现场采访报道。多元文化碰撞是创意之源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给予学生寻找创意的方法无疑是时尚创意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旦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就不是一般的设计师,而是时尚产业的领军人才了,因为他们有了授人以“渔”的能力。画家胡伟达与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工业设计大师TapaniHyvonen携手出现在“心中的梵高”SelfPortrait(自画像)工作坊里,和中外学生一起分享梵高作品中表现出的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解读作品背后的美术史和文化史,同时为同学们讲解现代绘画表达技法,帮助同学把心中所想用画笔表现出来。“好的艺术要和人的情感结合,梵高作品中蕴含着蓬勃的生命力和宽厚的人文关怀是作品的魅力所在。”胡伟达特别强调,“艺术要接地气儿,作品要体现创作者对当下生活的切实感悟”。他对青年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表示担忧,他希望能通过类似的活动和课程让学生在文化厚积之后薄发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理念和个性化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心中的梵高”SelfPortrait(自画像)工作坊开设的初衷——配合课堂教学给予学生艺术素养的熏陶,让学生对创意产生的文化土壤有多角度的了解,多元文化相互碰撞,所谓的创意和灵感才能产生。中外学生们在工作坊里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心中的梵高”。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上海国际时尚
详细内容11月28日,2015年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决赛在同济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我校择优推送6支代表队参赛,凭借优异表现斩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最佳人气奖2项。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创造学会”协办,旨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服务。本次决赛由同济大学承办,参赛队伍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大赛项目分土木建筑交通环境类、机械电子类和设计创意类三大类,共有90多个项目同台角逐。本次比赛中每位参赛学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经过校内报名、专家评审,东华大学择优推荐了6项作品参加决赛。竞赛当天,经过紧张的现场答辩、实物演示、专家评审等环节,《网店物流包装装置》获大赛机械电子类二等奖和最佳人气奖,《Followme自动跟随行李箱》获得机械电子类三等奖,《太极环-树种交换系统设计》获得设计创意类三等奖,《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物流运输包装的循环利用设计》获得设计创意类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上海市大学生“创造杯”大赛作为上海市级的学术科技竞赛,涵盖了土木建筑环境、机械电子以及设计创意等各方面内容,通过大赛,同学们将实用性与社会热点相结合,力求作品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很好地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
详细内容11月27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主办,我校研究生会承办的第十一届上海高校研究生会主席峰会于我校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举行。副校长邱高出席活动,上海市学生联合会以及我校研究生部、学生处、团委有关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副校长邱高在开幕式上致辞,他对出席本届峰会的嘉宾和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情况和我校研究生会的特色工作,并肯定了上海高校研究生会主席峰会举办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学联副秘书长韩晗在致辞中讲到,要借助主席峰会的平台深入探讨研究生会如何更为有效地开展工作,促进广大研究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共商研究生会的品牌活动,将研究生会的工作推向更高的层次。上海市学联执行主席任豪在发言中提到,主席峰会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研究生会之间的文化、学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和沟通,作为研究生会骨干,应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同学的信任与支持,促进研究生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开幕式后,峰会举行了高峰论坛、分论坛和工作交流三部分。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以及我校研究生会主席在高峰论坛上作围绕研究生会组织发展的主题发言。分论坛上,各大高校分别就峰会的八项议题展开讨论,总结报告会上东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研究生会主席作各分论坛的总结发言。据悉,上海高校研究生会主席峰会自2005年我校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本届主席峰会以“修身·谋实·创新”为主题,共有26所上海高校以及24所外省市高校近140名高校研究生会代表与会。
详细内容根据中纺联[2015]77号文件《关于授予“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公布了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我校20个项目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3项。获奖项目反映了我校近年来本科教学改革成效与成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获奖项目如下:2015年东华大学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序号成果名称完成人获奖等级1新形势下纺织工程类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郭建生、邱夷平、王府梅、王璐、章倩一等奖2校企合作、知行合一、五位一体培养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创业人才赵晓康、刘长奎、王晓峰、张科静一等奖3博观约取、以象入意——东华大学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十载探索与实践刘晓刚、冯信群、丁明利、刘晨澍、刘晓东、朱达辉、林峰、黄更二等奖4纺织复合材料教学团队建设孙宝忠、邱夷平、陈南梁、顾伯洪、章倩、许福军、潘利剑、姚澜、蒋金华二等奖5具有现代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陈革、杨崇倡、孙志宏、周其洪、裴泽光二等奖6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王璐、关国平、王富军、高晶、胡吉永、林婧、郭建生、郭腊梅、蒋秋冉、丁辛二等奖7以纺织、服装高峰专业为依托,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大学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方小菊、荣盈盈、颜海璐、宁妍、苟亚军二等奖8深化中英教育合作,着力提升复合型数学统计学人才的培养水平胡良剑、康剑灵、尤苏蓉、申冉、朱忠华、宋珺、杨馥、唐维三等奖9以培养纺织服装类卓越工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数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寇春海、康剑灵、朱忠华、高剑明、陈珊敏、孙晓君、李晋秀、谢峰、侯峻梅、陈敏三等奖10卓越纺织品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郭
详细内容11月28日,2015年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决赛在华东政法大学落下帷幕,来自东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20名选手角逐最终奖项,我校管理学院辅导员屈喆、计算机学院辅导员李华婷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发挥出色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上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主办,历时一周,共有来自全市49所高校的90余名辅导员参赛。比赛涵盖基础知识测试、博文写作、主题班会、案例分析、主题演讲、谈心谈话等6大模块内容,旨在提升辅导员思想素质、职业技能和工作水平,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展现辅导员队伍风采。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素质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推进“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计划---1112计划”,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工作研究、拓展工作视野,锻炼工作技能四个维度,构建了以课程化培训、专业性研究、实践考察、主题报告等为主线的四方面培养举措,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辅导员职业素质提升计划---1112计划”,获得2015年上海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特色项目立项。学校每年都组织校内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以此为平台帮助辅导员提升职业技能。今年,由学生处主办,东华大学辅导员协会承办的第三届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历时两周,吸引了近20名辅导员参赛,众多辅导员在博文写作、班会展示、案例分析、谈心谈话中均有不俗表现。在开展期间,辅导员协会更是充分发挥协会机构号和微信等网络平台的优势,及时发布相关资讯和指导性的材料,营造了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
详细内容日前,教育部社科司公布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的通知
详细内容11月26至28日,中国纺织职工思研会(院校学组)2015年年会在湖南工程学院举行,来自国内纺织教育兄弟院校的分管领导和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思想政治理论部负责人与会,共同围绕“践行‘三严三实’,谋划‘十三五’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发展”的主题进行交流研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出席开幕式。会上公布了2015年年会论文评比结果,我校4篇论文分获一、二等奖。其中人文学院邓志锋老师等撰写的《对高校思政课引入微课程建设的思考》获一等奖,心理咨询中心宋海娟老师等撰写的《基于J.C.Covne压力过程理论的研究生心理压力管理策略》、理学院张佳老师撰写的《叙事生涯咨询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学院虞晨洁老师等撰写的《基于易班的高校网络舆情长效机制研究》获二等奖。会议决定下届年会将由苏州大学承办。
详细内容近日,从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传来喜讯,我校团委在2015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评选中荣获“优秀单位”荣誉称号,上海共有9所学校团委获此殊荣。今年暑期,为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校团委以“创新,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共组织275支实践团队,3130余名学生和150余名教师奔赴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人民网、新华网、上海教育新闻网、中国科技报、青年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及转载140余次,形成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及社会效应。组织过程中,校团委成立“锦绣丝路”实践育人工作室,邀请校内外专家设计实施社会实践“课程菜单”,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专业化指导。立足我校办学特色,孵化以传统纺织服饰文化为载体的特色实践项目,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上海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并入选东华大学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项目。此外,团委还联合学生处、思政理论部、教务处、研究生部等部门整合实施了“情牵母校,招生宣传”、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外调查等七类专项实践项目,协同校院核心育人工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多元化的选择;与财务处共同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财务报销说明》,规范工作流程;组织178名志愿者参与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爱心暑托班”,开展为期2个月的爱心服务,获评优秀志愿者8名,学校获评优秀支持单位。据悉,2015年6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等联合下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八字真经’,投身‘四个全面’”为主题,共组织全国、省级、校级重点实践团队共约9.8万支,860多万人次青年学生参与,取得积极育人成效和较好社会反响。
详细内容近日,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传来喜讯,经专家评审,我校纺织科技协会、幻想未来机器人科技社荣获首批“上海市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认定。此次全市共认定挂牌102个社团,其中高校30个。纺织科技协会创建于2000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目的,以传播现代纺织科技、振兴中国纺织事业为宗旨,结合纺织学院的自身特色,广泛地有组织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纺织科技协会于2014年正式成为上海纺织工程学会学生分会,纺科协内部优秀成员可推荐成为上海纺织工程学会会员。纺科协每年举办扎染蜡染与印花活动、添生我裁服装设计大赛,协助举办全国纺织大赛等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纺织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幻想未来机器人科技社成立于2003年,是我校松江校区首批成立的学生社团之一,现由教务处支持,隶属于机械学院。机器人科技社成立的初衷是提供一个机器人爱好者交流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大家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将兴趣转化成能力,最终能做出高水平的机器人应用于实践。社团现有专业的学生创新团队,每年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机器人科技比赛,如robocon、飞思卡尔等,同时也会在校内举办各类机器人科技竞赛等。据悉,校团委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在场地、经费、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为社团搭建各种平台。校学生会专门设有学生社团发展中心,相关学院设有院级的学生社团发展中心,服务学生社团,举行社长培训,协助各类奖项申报等;学校团委专门设社团华彩基金,资助社团建设发展,并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2015年的社团文化节被《青年报》报道;为学生社团提供锦绣会堂举办吉他社专场音乐会、步知火舞街舞社专场舞展等,提高社团活动影响力。
详细内容2015年11月27日,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工程硕士生物工程领域和化学工程领域进行了专家现场评估,来自大连理工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教育评估院以及相关行业也企业的十余名专家参加了评估会,对照评估要求,全面检查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标志着学校学位授权点预评估阶段的正式开始。邱高副校长莅临评审会现场,感谢各位专家冒着严寒来到东华大学,帮助各个学位授权点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他指出,引入外部监督和评价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学校拟通过预评估工作的开展,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对每个学位点进行深度诊断,以加强学位点自身建设,为后续工作改进提供依据。他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畅所欲言,尤其是针对存在的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切实提我校高学位点水平和质量建言献策。本次学位点自我评估是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要求开展的,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了学校自我评估工作方案。按照自评方案要求,2015年底各学位点完成预评估工作,涉及全校32个一级学科和22个专业学位点(类别或工程领域)。为保障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研发了“学位授权点评估系统”,学院均配备了专人负责。研究生部主任舒慧生教授、副主任陆嵘副研究员主持了相关评估会,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唐建中老师、副院长何瑾馨教授、院长助理赵涛教授以及相关学位点骨干教师参加了评估会。
详细内容我校全面启动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日前,我校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已全面启动。本次专业评估工作由学校统一部署,采取专业自我评估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网上预评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划一年内完成全校55个专业的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专业选优评估和国际、国内专业认证工作,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第一批接受评估的学院有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各学院院长、书记等学院主要领导出席了专家组预备工作会议并代表学院致欢迎词。教务处姚卫新处长代表学校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他希望专家能从专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资源、质量保障等方面进行诊断,凭借专家多年的专业及行业经验,帮助我校认真查找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由相关院校同行专家、企业专家、本校兄弟学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通过听取专业汇报、查阅教学材料、听课、师生访谈、实验室走访等方式,审查受评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依据评估指标对受评专业进行评价。12月,信息、计算机、管理、服装接受评估。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组预备会议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家组预备会议应用化学专业评估专家组讨论、审阅资料专家组听取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评汇报专家组审阅自评材料专家组实地考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室专家组实地考察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专家组与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座谈专家听课
详细内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重点领域之一。自从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开展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以来,国家先后发布《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等重量级文件。学校历来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此,学校总结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三全程”培养模式,引导行业专家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设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融入企业项目,要求校内外导师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近些年在专业学位模式探索、课程体系、实践基地、案例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日,从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传来佳讯,第二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我校2013届来自纺织工程(染整)领域的工程硕士黄旺和材料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周颖获此殊荣(见附件1和附件2)。其中,材料工程领域继我校纺织工程领域之后,在获奖领域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本次评选中,全国共有来自42所高校的89名工程硕士被授予“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沪上高校仅有3人获奖。上海市学位办发布《关于公布2015年上海市研究生教育项目(第二批)的通知》(沪学位办[2015]10号),批准以我校为牵头单位开展的“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成果展演系列活动”。今年恰逢艺术专业学位设置和招生十周年,以此为契机,以我校为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了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上海十二所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充分交流、互相合作,深入总结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凝聚共识,探究后
详细内容2015年11月21日,第四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高教处处长桑标、高教处副处长傅建勤,以及在沪25所高校的校领导、创新创业项目师生代表,总计200余名师生参加,我校副校长邱高教授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旨在集中展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果,交流各校创新活动的经验。我校有1项创业项目、3项创新项目和2篇学生科技创新论文参加展示汇报交流。其中环境学院向心怡等撰写的论文“螺旋对称流厌氧反应器生物产气行为及其磁稳效应研究”(指导教师陈小光)获最佳报告奖,机械学院张帝惟等完成的“转向侧倾倒三轮助力车”(指导教师孙志宏)获团队合作奖,信息学院胡永泉等完成的“新型远程互动实验平台”(指导教师叶建芳、刘世地)获科教仪器制作奖,理学院依斯拉木等主持的“优达希清真食品”(指导教师宋珺)获创业实践奖。本次论坛上,我校单鸿波老师等撰写的创新实践经验交流论文获教师优秀论文奖,就业指导中心宋丽贞主任、管理学院田增瑞教授特邀作为论坛点评专家与会。本次创新论坛是在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形势下召开,我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其他学校参与师生的关注。十三五规划期间,学校将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生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基地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以“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多元成才、人人成才、因材施教、发展性评价”的教育教学新常态,努力把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到新的高度。
详细内容11月20日,我校科学商店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举办的,2015年服务部社区共建交流会在图文信息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马欣、东华大学科学商店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指导老师盛夏,泗泾新凯二村,兰桥社区、久阳文华社区、江中社区的社区负责领导,以及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的学生代表出席了本次交流会。马欣在会上致辞,代表学院与服务部对社区负责领导表示欢迎,她指出,自2008年以来,服务部以普及环保知识,建设节能型文明社区为己任,扎根社区,开展了丰富的环保节能知识宣传与调研活动,在增强居民建设节能型环保社区的意识的同时,学以致用,在环境生物、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环境材料、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开展调研活动以及课题研究,完成了较有针对性的调研报告、课题项目研究报告等专业性课题论文。马老师强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居民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服务部应与社区携手,在充分结合专业,打造精品化的科普项目,在保证活动效果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推动科普工作取得新发展、获得新提升、赢得新格局。随后,服务部店长周秀琴同学和兰桥社区沈晓丽老师针对2015年服务部工作情况进行简单汇报。沈晓丽老师高度赞扬了志愿者热情的服务态度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她指出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的活动应该多与居民互动,不能只局限于志愿者对社区居民的单方面教育,要增加居民的参与感与认同感。研讨中,四个社区的负责领导相继发言,围绕服务部开展社区讲坛、科普教育、便民服务活动成效、社区居民的需求、工作存在问题以及服务部与社区的交流合作意向畅所欲言。据悉,11月中下旬我校科学商店社区环境检测服务部将在方松街道面向25个社区开展环保知识竞赛,并在泗泾新凯二村和兰桥社区固定时间开展一对一上门便民服务。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