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训练营在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办,其中由尚创汇入驻企业、东华学子创办的文化创意企业带来的“立体视觉互动体验展”受大众关注,中国新闻社、青年报、星尚频道等媒体现场采访报道。“立体视觉互动体验展”作品[中国新闻网]沐山与尚创汇携手打造首个立体视觉展以“纸艺”为主题的《纸为你,建座城》立体视觉展29日在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尚创汇)拉开序幕。展览由尚创汇及入驻企业——上海沐山视觉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山视觉)联合主办,旨在推广中国纸艺文化,推进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交汇融合,改变大众对纸的认知。本次展览的展品是由沐山视觉的5位设计师,历时90天,手工打造出来的纸艺视觉盛宴。展览以纸为媒,运用纸黏土、灯、光影效果等,建造出5座巨型城堡和沙滩等具有相当难度的纸艺展品。在城堡顶楼,从造纸、晾纸、装订成册、包装、立体书等用纸艺分别讲述了纸张的生产过程和现代应用。展览结合gif动画、剪纸艺术、折纸艺术、装置艺术、立体书等多种艺术方式,并设有免费互动体验环节,让观众在展览现场即可体验到纸艺的魅力。沐山视觉,2016年3月入驻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由东华大学校友,姚枭岩和宋少康创办四年有余,“沐山视觉”从事品牌设计服务,在上海设有设计中心和品牌中心,曾服务过:白象、如家、中电光伏、上海市教委、上海投资咨询公司、东华大学等。沐山视觉擅长以纸为载体的设计,现开设纸品工作室,专注研究纸品创新。此次“尚创汇·设计师沙龙”品牌活动联手沐山视觉的《纸为你,建座城》立体视觉展将自10月29日至11月6日面向公众免费展示,之后或将推出DIY纸艺课程,并将推出纸艺作品。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位于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内,地处延安路高架和中山西路内环高架相交处,位于“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以培育
详细内容为落实《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进一步优化上海来华留学环境,构建留学生社会服务体系,并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人才30条”对接,上海市教委、市外办、市公安局11月14日联合在我校举办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工作推进大会。市教委副主任丁晓东、我校副校长刘春红等出席会议。刘春红副校长做开幕致辞,欢迎市教委、外办、公安和各校来宾来校召开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会。在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我校十分重视国际化办学,树立开放合作理念,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程度,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建校65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加强留学生的实习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我校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质量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持续发展高层次留学生,引进国内外一流师资,并特别注重留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2006年开始,经过10年的建设,我校现共有正式签约留学生实习基地33家,并和上海纺织集团建立起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学校通过举办“访知中国”、“行知中国”等知中国系列活动,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通过举办留学生时装设计大赛,搭建起全国艺术类留学生比赛和学术交流平台,提高留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丁晓东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多年来,上海始终倡导构建城市与学校“双轮驱动”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的整体框架。“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将发挥上海高校集中的优势,继续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并将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建设一批国际化的品牌学科专业和课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留学生课程库和学分互认制度,增强上海教育对留学生的吸引力。完善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和资助政策,探索建立留学生勤工助学和医疗保险等制度。上海将继续开展“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践基地”和“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基地”的建设工作,为在沪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提供各类上海这座城市所独有的资
详细内容10月17日7点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将发射升空,即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对接,两名航天员将在轨驻留33天,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载人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任务。10月16日上午,在“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与记者见面会上,景海鹏和陈冬两名航天员身着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帅气亮相,“东华设计”伴随航天员们踏上征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上海发布、澎湃新闻等社会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受到媒体和大众广泛关注。(“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身着东华团队研制的秋冬常服)中国解放军、武警、公安、民航等,都有代表自己职业形象的服装,职业服装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角色有所变换,从里到外塑造着特色鲜明的群体形象。提起航天员,人们的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包覆于厚重硬挺的宇航服中在浩瀚太空中缓慢移动的形象,回到地面,无论春夏秋冬,英武的中国航天员们总是以一款灰蓝连体长袖服装出现在公众面前,据悉,他们例行工作、任务训练时也同样穿着这样一套服装。承载着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航天员需要怎样的着装,塑造怎样的外在形象,才与中国令人振奋和期待的航天事业相匹配呢?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正在设计研发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其中,既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工作服、锻炼服、休闲服、失重防护服、睡具等,还有常服、任务训练服、专用服饰等地面任务服装等数十个种类,这些专用服装不仅要确保实现多项特殊功能,还要融入中国特色设计元素,为航天员增添时尚气息。科技+时尚:解密太空人的“穿衣经”中国航天员专用服装是以功能性和工效性优先,兼具美观性的多功能服装,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在设计上紧扣“飞天梦”和“中国梦”时代主题,无论是面辅料、色彩图案,甚至服饰细部缝迹线都融入了中国特色时代
详细内容我校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入围“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20进10”期待您投票点赞,为东华助威我校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入围“2016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目前已进入网络投票环节,并将最终产生10名“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和10名“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提名奖”,期待您投出宝贵一票,为东华师生勇于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点赞,为东华助威!投票时间为即日起至17:00。投票方式有两种:方式一:扫描《上海教育》杂志微信平台“上海教育-第一教育”二维码或上海教育电视台微信公众号“上海教育电视台”二维码加关注后,在微信对话框回复“投票”,点击图文,进入投票页;(“上海教育-第一教育”二维码)(“上海教育电视台”二维码)方式二:点击网址http://tp.shedunews.com/进入上海教育新闻网投票页,投票提交并注册后,投票成功。“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评选对象为上海教育系统取得一定成绩的师生员工和对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社会各界人士,其要求被推荐者事迹(或相关新闻事件)在本年度已被各类公开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等)报道,并产生良好社会影响。(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据悉,2016年11月,“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本次任务中,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科研团队承担了保障航天员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的系列专用服装设计研发工作。团队及其科研成果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东方卫视、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数十家媒体进行报道(主要媒体报道汇编),具有广泛的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影响力,已成为2016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热点新闻事件之一。自2008年上海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面向高校评选以来,我校已有“暖体假人之父”张渭源教授、“世博服装设计师”刘晓刚教授、“博导班主
详细内容2016年教师节前夕,我校教师在各类先进典型评选中获得佳绩,一批优秀教师涌现到公众面前,受到社会媒体关注: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获评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师德标兵”和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获评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学术副院长海伦娜教授荣获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纺织学院教授郁崇文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人民日报、上海电视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了他们的优秀事迹,现摘编如下:[解放日报头版]马承愚:援疆没有休止符,学生成功是最好礼物作为开学季,年届六旬的东华大学环境学院马承愚教授,最关注两位来自喀什的新生。一位是他倾心倾囊相助的维吾尔族困难生吐尔洪·帕夏,从班级排名倒数,到今年以高出录取线近30分的成绩,考入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专业;另一位是他在喀什大学班上的汉族学生唐丽娟,奇迹般地考出330分高分,远超国家线265分,被东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录取,这是喀大历史上第一个考上沪上211院校的研究生。学生的成功是马老师这个教师节收获的最好礼物。这个月,唐丽娟万里迢迢来沪报到,马承愚第一次破例到车站接学生。师生再次相见,小姑娘憋了一年的泪水夺眶流出,马承愚也是老泪横流。“我很高兴再次担当唐丽娟的导师,上次是喀什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导师。”两年前,这位时年58岁的老党员甘当“愚公”,从上海奔赴5000多公里以外的新疆喀什支教,协助喀大筹建环境工程专业,自费制作教具课件,带教民族老师提升教研业务……电池蜡烛水桶“三件宝”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边境小城,距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只有几十公里,年降水量仅60毫米,相对湿度低于20%。暴发沙尘天气时,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尘土味,甚至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口罩。作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初到喀什的马承愚流了一星期鼻血,手脚裂开一道道口子。由于所在的办公楼停电、停水像是家常便饭,
详细内容日前,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的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为“工博会”)上,我校携聚酰亚胺纤维材料、日用玻璃节能环保设计和制备、干湿法纺耐热恒强纤维、纳米纤维素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健康防护功能杂化材料、防水透湿微纳米纤维功能膜、大褶裥大提花机织面料喷气整体织造、玄武岩纤维材料、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等10个项目亮相。这些涵盖面料、医卫防护材料、高性能纤维、航空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创新技术,通过展台与展品拉近了科技与公众的距离。(本届工博会东华大学展台)(本届工博会东华大学展台)其中,“健康防护功能杂化材料及其高值化聚酯纤维设计开发”“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2个项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报道。【东方网等】高值纤维谁“裁”出,功能杂化似“剪刀”,我校纤维材料研发成果为纺织品升级带来福音:袜子、内衣不仅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还能消除因细菌产生的异味。先别点赞,这只是功能类纺织品2.0时代的产品性能。抗菌、阻燃等功能与舒适性集于一身的系列纤维产品,亮出了组合招牌。此次工博会上,东华大学展区的“健康防护功能杂化材料及其高值化聚酯纤维设计开发”项目把人们对纺织品功能的认知带入了3.0时代。近年来,已经面世的健康防护功能类纺织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但这类产品所需的高值化功能纤维在生产中存在功效性、耐久性和可加工性难以统一的难题。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课题组十余年来持续进行功能杂化材料研发,此次该团队带来的参展项目就系统解决了这类功能纤维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健康防护功能杂化材料及其高值化聚酯纤维设计开发”项目展台及资料图)项目负责人朱美芳教授介绍,杂化技术可实现对材料功能的“裁剪”和“组装”,对促进纤维和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项目组在聚酯的合成、纤维成型和纺织后加工中引入杂化及功能组装技术,设计发明了具有特定形态、组成和
详细内容《中国青年报》关注报道我校共青团工作在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我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更好的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服务广大青年师生,我校共青团在青年教师担任学院团委兼职团干部,青年设计、参与、评价团学工作和活动,推出网络团课微课堂,创新创业系列文化活动体系构建,创新型团支部的成立与作用发挥,青年之声平台的搭建等方面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工作。11月14日的《中国青年报》对我校共青团工作进行了关注报道。全文如下:天天和学生“腻”在一起的高校团委也要改革?怎么改?东华大学:高校共青团不是只“管”学生会(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14日7版,记者王烨捷)在新一轮群团改革浪潮中,如何使一线普通青年产生“获得感”,成为改革本身一个最通俗易懂的“注脚”。让更广泛的青年知道共青团、了解共青团、参与共青团活动、与共青团产生良性互动、认可共青团,是此轮改革的一个终极目标。围绕“获得感”这一命题,全国各级、各地团组织都在行动。上海,是全国最早进行改革试点的省级城市。学校共青团因其天然的、天天和学生“腻”在一起的特性,而成为一个自带“团结凝聚”功能的体系。比如,基层团干部需要1人联系100名青年,这一细致具体的目标,到了高校团干部这里,就显得有些“小儿科”了,有些学校,仅学生会干部恐怕就突破百人大关了。高校共青团的深化改革,如何凸显自己的特点?日前,上海东华大学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向大学生们宣布——高校共青团不是只负责“管”学生会。除了学生会干部、学生会成员,该校的实践表明,高校共青团的目标是正在且已经辐射到更多的普通大学生。活动搞得好不好,学生评审说了算纺织学院纺织检测与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徐芷慧,今年当了一回“评委”。她通过班级团支部报名,经筛选,成为一名“大众评审员”。她要给自己心目中的“十大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投票,选出自己最爱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去年、今年参加过两次暑
详细内容日前,从共青团中央传来喜讯,经资格审核、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等环节,我校机械学院卓越机械1401团支部获评2016年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机械学院卓越机械1401团支部,以“团结,因为卓越;卓越,铸就未来”为团支部建设品牌,以基层组织建设、专业学习、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等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基层团支部联系服务同学的方式和内容,扎实开展基层团建活动,工作扎实,特色突出:在专业学习方面,上年度不及格率为零、奖学金获得率为100%,支部经常召开学习交流会,促进相互学习,形成优良学风。融入专业,扎实创建团支部品牌,连续三年组织团支部成员赴中国工业博览会参观学习,为“第五届上海市先进成图大赛”提供志愿服务。自主开展自行车拆装认知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大学生“幻想未来”机器人社团建设,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海市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中取得多项荣誉,不断增强专业素养及专业认同。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夯实理想信念,卓越机械1401团支部共有5名党员、24名团员以及2名群众。两年来,卓越机械1401团支部先后获得“东华大学机械学院五星级团日活动”、“东华大学四星级主题团日活动”、“东华大学特色主题团日活动”、东华大学“五四”表彰“特色团支部”等一系列基层团建荣誉,并在积极创建2016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据悉,为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改革方案》有关精神,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于2016年秋季学期开展高校“活力团支部”创建遴选活动。活动面向全国各高校的学生团支部,包括班级、社团、活动项目、实验室、宿舍等各类学生团支部。经校内创建、省级遴选,全国共有1168个团支部进入全国遴选环节,我校理学院光电14级联合团支部也入围该活动遴选环节。近年来,我校团委通过“星级主题团日评选活动”、“一团一品”建设、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等工作项目,落实落
详细内容12月28日,我校退休党总支党员代表大会在延安路校区举行,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崔运花出席,退管会第一副主任王以刚、退管办主任宋敏、离休党总支书记黄玉中、退休党总支书记曹春城、组织部副部长徐玥参加会议,大会代表、列席人员、特邀嘉宾等120余人与会。会议由退休党总支副书记宋惠艳主持。本次退休党总支党代会在推进新时期退休干部工作之际召开,是贯彻中办3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的一次大会;是贯彻落实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着力提升退管工作服务水平的一次大会。崔运花在会上讲话,她代表学校党委肯定了本届退休总支委员会所做的工作,对本届退休总支委员、支部书记、党代表、党员同志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一直以来关心退休总支工作的老领导以及退管会、老干部办等相关职能部处表示感谢。崔运花指出,本届退休总支坚持牢记身份、坚定信念、保持本色、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结合实际不断加强退休党员教育管理和支部建设。紧紧围绕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发挥退休党员特长和优势,创新搭建载体并发挥作用。退休党员干部、党支部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休支部和党员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等工作,我校作为长宁区党建联建单位第六次获评优秀单位,同时涌现出很多党员和支部典型,他们是退休党员的榜样,也是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榜样。会上,崔运花对当选的新一届退休党总支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希望新一届退休总支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健全工作体系,落实好党建工作责任。二是按照中央全面治党的要求,贯彻落实好中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要落实好中办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制定颁发的《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离退休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继续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和支部建设工作。不断创新退休党支部、党小组设置,创新教育活动方式方法,教育引导退休党员和教职工不忘初心
详细内容年终岁末,2015-2016年度东华大学校园好新闻评选活动顺利收官,经作者自主申报、学院部处推荐、网络点击量排行以及学院部处负责人、师生代表、校外专家、记者票选等环节,共有20篇新闻作品分获2015-2016年度东华大学十佳校园新闻及十佳校园新闻提名。这是我校连续第3年开展校园好新闻评选活动,此次获奖作品是从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在东华大学校报、东华大学新闻网、东华大学校方微信、东华大学校方微博上发布的近2400条新闻信息中脱颖而出。作品内容涵盖党的建设、教学育人、科研攻关、社会服务、校园文化以及合作交流等学校发展各面。其中,不仅有学校第十次党代会召开,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科创中心成立等“大事件”,也有科研成果获奖、教师入选人才计划、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启用等“高关注”,还有校园原创话剧首演献礼、中非国际纺织论坛首登非洲、校地合作推进G60松江科创走廊建设、东华版满汉全席刷屏等“热话题”。师生关心的大事要闻、校事小情在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体现。无论作品获奖与否,我们感谢每位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学校岁月的东华新闻人。无论是否擅长,我们更期待您能拿起笔或敲打键盘,与我们一同讲述东华故事,传播东华声音,弘扬东华精神。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2015-2016年度东华大学十佳校园新闻,回味2016,展望2017!“2014-2015年度东华大学十佳校园新闻”1、中国共产党东华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8月30日,备受全校师生瞩目的中国共产党东华大学第十次代表大会开幕式在我校松江校区隆重举行,大会代表、列席人员、特邀嘉宾等共计近300人参会。本次党代会是我校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大会,是进一步动员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的一次大会,
详细内容12月23日2016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颁奖大会在我校举行。上海市教委高教处赵丽霞、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专家组秘书长蔡志杰教授、上海赛区组委会主任鲁习文教授等以及来自上海34所高校的300多名获奖同学和教练参加了颁奖大会。邱高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从1992年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支持下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该项赛事已经成为影响最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之一。今年9月9-11日,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及新加坡的1367所院校3万多支队共93000多名大学生参加本项竞赛。上海赛区有1102支队伍参赛,9支队伍获全国一等奖,62支队伍获全国二等奖,另有468支队伍分获上海赛区一、二、三等奖。本次大会为上海赛区的获奖团队、优秀组织奖获奖学校以及优秀教练员颁发了获奖证书。数学建模竞赛为数学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打开了一条通道,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同学们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的实践,亲身体验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取得了在课堂里和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和亲身感受,在知识、能力及素质三方面迅速的成长。我校自1994年起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批教师也积极参与了数学建模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带动了我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我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学生在历年的全国竞赛和国际竞赛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2004年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并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今年我校有1支队伍获全国一等奖,5支队伍获全国二等奖,取得了近十年来的最好成绩,学校获上海赛区优秀组织奖。
详细内容12月27日下午1:30,东华大学第一届NFTE创业教育培训班结业典礼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三会议室召开。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徐佩莉,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创业教育办公室主任、NFTE高级培训师张燕,东华大学学生处处长任晓杰,东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严钧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东华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老师以及创业培训班43位结业学员。结业典礼由李静老师主持,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史爱辉老师首先对课程进行了总结回顾。罗棋棋同学代表学员发言并表示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创业政策以及创业经验方面都有所收获。学生处处长任晓杰肯定了第一届NFTE创业教育培训班的工作效果,并表达了对创业教育培训班学员的殷切期望,他提到,虽然培训结束了,但是提高创业技巧和创业能力,不能单独靠一两次培训就能达到预期目的,希望同学们能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创业自信心,增强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在未来成为成功的青年创业者。上海市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徐佩莉进行致辞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员要进一步消化理解,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走出一条创业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本期课程中李亮亮、王宇、王鹤、侯震宇、刘衍霞五位学员获得商业计划书优秀奖,刘涛等六位学员获得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结业典礼最后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及获奖证书。东华大学始终把引导、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经济保障、发展支持、价值引导”的资助育人理念,不断建立健全政策、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据了解,NFTE公益创业培训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培训中心”与美国光华公益基金会在上海开设由美国光华公益基金会提供荣获2002年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初级课程”教材、由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颁发证书的公益创业培训,该课程共80个课时,历时两个半月,为家庭
详细内容12月26日晚,由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管理学院学生会、服装学院学生会、东华大学后勤集团联合主办的2016年东华大学后勤集团延安路校区饮食部“厨艺比赛”展示暨“我最喜爱的十大食堂菜品”评选活动在我校延安路校区东华食府拉开帷幕。副校长陈革宣布活动开始。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基建后勤处、人事处、发展联络处、招生办、研究院、延安路校区办、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保卫处综治办、体育部、管理和服装学院辅办、团委、后勤集团等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后勤集团党总支书记、副经理沈建平介绍了本次活动相关情况。他强调,举办这样的活动是为了提高我校后勤集团饮食员工职业技术水平、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促进校园饮食服务工作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师生,让广大学生走近厨房、走近厨师、走近美食,了解餐饮,分享美食。延安路校区饮食部厨师长黄建忠介绍了本次活动的评选规则。活动现场氛围相当热烈,整个活动中心弥漫着诱人的香味,123道色香味全的菜品极大地激发了师生们的味蕾和对美食的追求。“厨艺比赛”经专业评委分别评出红案(菜品)金奖:雪菜油爆虾、豉汁蒸排骨、哈密瓜年糕牛肉粒,红案(菜品)银奖:美味鱿鱼圈、羊肉串、梅菜扣肉,红案(菜品)铜奖:金牌蒜香骨、珍珠排骨、尖椒鸭脯丁、红烧块肉;白案金奖:奶油小方糕、泰式雪媚娘、麻辣脆皮鸡手工面,白案(点心)银奖:南瓜豆沙饼、开口笑、新疆烧饼,白案(点心)铜奖:芹菜粉丝饼、香辣培根面、椰丝球、朗姆球。活动前期,校团委通过东华大学“青年之声”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发起了大众评审线上报名活动,学生通道的前150名和教师通道的前30名组成本次活动的现场评审团。最终,根据现场评审投票数,芝士土豆泥、脆皮炸鲜奶、羊肉串、烤羊排、孜然土豆片、辣香脆兔肉、雪菜油爆虾、新疆鸡柳、瓦罐煲汤和南乳小排被评为红案篇“我最喜的十大食堂菜品”;奶油小方、泰式雪媚娘、香酥鸡蛋挞、蛋黄酥、朗姆球、鲜奶棉花糕、金牌苦瓜梨、
详细内容12月24日,第二十二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评选颁奖典礼在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举行,我校28个创新项目获奖。其中材料学院唐波、吴新锋、彭熙瑜、唐鹏完成的“碳纤维复合热场材料的研制及产业化”获得发明创新创业奖,以该项目成立的创业企业目前已落地杭州并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环境学院刘兴成、沈云鹏完成的“防控PM2.5系列功能化产品的开发及应用”以及材料学院梁浜雷、窦振军、李涛、张晓琳完成的“多元同轴柔性传感器件的研发与应用”获发明创新一等奖,纺织学院孟超然、丁金花、周佳佳完成的“麻纤维氧化脱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实践”、信息学院王伟凯、赵润喆完成的“碳纤维性能指标预测方法及工业云自动化生产应用研究”等6个项目获发明创新二等奖,材料学院郭洋、穆九柯、吴桂青、戚佳斌完成的“可穿戴光热电纳米发电机及存储系统”、化工生物学院王伟忠、周小军完成的“一种组织工程纳米纤维骨软骨修复支架及其制备方法”等19个项目获发明创新三等奖。校团委邵楠老师荣获“优秀组织者奖”。(我校材料学院博士生唐波(左一)作为发明创新创业奖获奖代表作经验分享)(我校获奖代表合影)据悉,“科技创业杯”奖评选是由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资助,上海发明协会主办。本届“科技创业杯”奖评选的宗旨是:通过“双创”,激发、鼓励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和科研实践能力,将学生发明创新的科技成果实现创新、创业或通过创业孵化器进行转化,实现高校学生“破茧成蝶”的蓝海之梦。我校团委会同相关职能部处和学院,精心动员组织,共推荐62个项目参加比赛,充分发挥了课外科技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附件:第二十二届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奖评选获奖项目(东华大学).xls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