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东华大学2017级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工程管理硕士(MEM)、金融硕士(MF)开学典礼在延安路校区举行。副校长刘春红出席并致辞,研招办主任徐效丽、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徐寅峰、党委书记林文伟、副院长张科静,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唐智以及全体新生参加典礼。本次典礼特邀知名校友李小白先生作开学演讲,典礼活动由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刘长奎主持。(刘春红副校长致辞)刘春红代表学校欢迎全体新生入学,并介绍了东华大学的建校历史、教育理念和科研成就,回顾了包括MBA在内的各个专业学位项目的发展历程。她借用乔布斯的“stayhungry,stayfoolish”鼓励同学满怀热情,希望同学们在东华实现三大目标:专业知识的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人际网络的建立。“做好规划、管好时间、练好身体”,才能最终“有所学、有所悟、有所得”,成为心系民族社会福祉的优秀管理者,让人生和事业的道路越走越远,让母校引以为荣。有“模特教父”之称的李小白先生是新丝路时尚集团创始人,花甲之年完成了7天7大洲连续7场的“世界马拉松挑战赛”。他在典礼上深情地向大家袒露了自己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入学的老校友此次重回母校的激动心情,回顾了自己从入学到工作、从在新丝路工作到后来在世界各地跑马拉松的经历,分享了他对理想和实干的感悟,鼓励同学们在即将开启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健康生活和工作,充分利用在大学学习的时光,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演讲之后,徐寅峰代表学院向李小白先生颁发MBA特聘教授证书。(李小白先生为新生作开学演讲)(徐寅峰院长向李小白先生颁发MBA特聘教授证书)最后,随着Beyond乐队“光辉岁月”的旋律,新生合唱团演唱了由MBA同学自己填词的“东华飞鹰”之歌。在激昂奋进的音乐中,开学典礼圆满结束。(新生合唱团演唱“东华飞鹰”之歌)
详细内容9月15日上午,G60科创走廊[上海松江]2017年“全国双创周”活动启动仪式暨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论坛(下称“全国双创周”松江站)在松江大学城举行。校长蒋昌俊出席启动仪式并受邀代表松江高校致辞。副校长卿凤翎陪同出席,科研处、纺织学院、服装学院、机械学院、民航复材协同创新中心、团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为了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松江区于2016年5月正式提出沿G60沪昆高速公路构建产城融合的科创走廊。其中,高校是推进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的重要力量。致辞中,蒋昌俊简要介绍了我校发展概况并表示,高校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智慧策源地和发动机,东华大学以松江区为依托,始终注重发挥学校特色优势,以教育、科技创新、学生创业等多种方式融入并服务松江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稳步实现着区校联动、协调发展。(蒋昌俊校长致辞)蒋昌俊谈到,松江在文化、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期待地方政府能进一步与高校加强合作,双方建设合力对准国际前沿、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以松江大学城为中心,进一步集聚松江产业创新优势资源和各高校的学科资源,推进政府、企业与高校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汇聚创新创业新动能,发挥环大学园区集聚效应和产业集聚航母效应,推动“双创”活动进园区、进社区、进校园,让创新创业之火在松江大地越来越旺。会上,蒋昌俊与松江区政府、松江兄弟高校领导共同启动了此次“全国双创周”松江站活动,并参观了G60科创走廊双创成果展。(蒋昌俊与松江区政府、兄弟高校领导共同启动活动)(蒋昌俊一行参观G60科创走廊双创成果展)此次“全国双创周”松江站活动以“创新创业助力G60科创走廊建设”为主题,围绕“展”“论”“赛”三大活动展开,重点展现G60科创走廊科创双创成果,推进松江大学城双创集聚区建设。其中,“展”即G60科创走廊双创成果展,时间从本月15日至29日,为2017年全国双创
详细内容为了更好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9月14日下午,我校党委统战部组织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代表前往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参加由松江区委统战部组织的统一战线大讲堂活动。本次活动由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岑洁带队,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常委、东华大学九三主委方建安,东华大学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朱利民及各民主党委、统战团体代表参加了活动。在简短的统一战线大讲坛启动仪式后,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组书记房剑森作《学习7.26讲话,做好统战工作》的专题辅导报告。房剑森结合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重点对如何在新时期做好统战工作提了三点要求,即首要的任务是要加强学习,同时还要加强实践和加强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才能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不断推动统战事业的发展。本次学习活动,也是校党委统战部班子换届后与各民主党派、各统战团体代表一同学习交流的第一次活动。活动既通过大讲堂进一步学习了习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又增进了交流,有利于校党委统战部在下一阶段更好地发挥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的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新时期的统战工作。
详细内容9月14日,蒋昌俊校长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长办公室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调研会。调研中,蒋昌俊认真聆听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对目前学校思政课教学情况的汇报,并与思政课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亲切交谈。他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一年来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作出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对思政课教师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蒋昌俊校长在调研会上讲话)蒋昌俊指出,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培养人才、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随着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思政课在高校的教学内容、教学途径、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要求。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要求,主动面对思政课教学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切实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育人需求出发,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说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思政育人实效性和有效性的可持续提升。调研中,蒋昌俊强调,思政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把思政课教育教学放到更核心的位置,不仅抓好思政课自身的教学,而且还要坚持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抓好课程思政的探索,树立“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与工作视野,切实将思政育人融入到学校各类课程中去,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去,合力推进思政育人。针对部分教师代表提出的队伍建设问题,蒋昌俊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思政课肩负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和教育视野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高低。为此,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加强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推进思政教育“接地气”,切实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尤其是国家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融入教材、理论中去,努力挖掘思
详细内容9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撑杆跳高项目比赛在杭州举行。我校派出的5名撑杆跳高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亮眼,获得佳绩,2016级研究生姚捷以5.55米的成绩蝉联该项比赛乙组冠军。(左二为我校选手姚捷)我校的5名撑杆跳队员结束天津全运会的征战后旋即转战全国学生运动会赛场。经过多轮比拼,2014级本科生杨俊豪、朱秦媛分别获得男子甲组、女子甲组第5名,2016级本科生张新茹获女子乙组第6名。在男子乙组撑杆跳高的比赛中,姚捷战胜全运会亚军选手张伟,以5.55米的成绩斩获了一枚宝贵的金牌,这也是姚捷第二次站在全国学生运动会的领奖台上为校争光。值得一提的是,我校2017级本科新生运动员恽强久初露头角就成功杀入国内水平最高的全运会赛场。(我校撑杆跳运动员和教练员团队)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体育人”,深入推进体教结合,强化体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先后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和教练员,其中田径队的撑杆跳高水平已位于全国高水平专业队前列。此外,学校还积极改进体育运动硬件环境建设,我校田径场训练场已达到国内一流体育设施要求,为体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提供了切实保障。
详细内容9月13日,校党委书记朱民、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卿凤翎等一行赴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与学院教师座谈交流。党委办公室、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人才办等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在认真听取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工作汇报和教师代表发言后,朱民对学院成立一年来取得的进步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初见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对学院首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全院教职员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亲和力表示感谢。朱民指出,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校的传播,于去年6月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双组长”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领导小组,为学院组织建构、干部配备、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开辟“绿色通道”,学院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通道。(朱民书记在座谈会上讲话)在调研中,就马克思主义学院如何快速发展,朱民强调,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发展机遇,在准确定位、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找准发力点,加快组织架构、规章制度、人员队伍、文化氛围等方面建设,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水平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有特色,不断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工作,坚持引育并举,既要加大引进高质量的“增量”,也要激发学院现有的“存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营造团结和谐的学院文化,使每位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紧密结合学校特色,立足学院优势和发展目标深化内涵建设,既要从历史发展沿革中总结学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来支撑学科发展,又要培育思政课教学新特色、新优势,还要积极联动校内外优势资源助力解决学院发展面临的瓶颈和难点。针对学院反映的教师发展、空间支撑等方面的需求,朱民指出,学院发展关键要有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离不开“天时”“地利”,更重要的“人和”,要通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东华大学2017年“教学育人奖”获奖老师风采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郭建生(纺织学院)“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郭建生老师从教31年,长期致力于纺织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认真履行作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敬业奉献的神圣职责,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纺织工程类专业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代表课程有纺织品整理学(13年)、纺织专业导论(11年)等。在教学工作中,郭老师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课堂上严格上课纪律,坚持上课起立,点名制度。潜心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通过自设主题,开展课程研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他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上海高校市级精品课程、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纺联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两次获得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从教感悟】教书育人是老师的天职,能为东华学子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的荣幸。获此荣誉诚惶诚恐,顿感压力和责任重大,唯有加倍努力,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的更好,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给学生的寄语】真心希望同学们在东华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健康成长,尽快成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张青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让课堂上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张青红老师从教30年,他不断探索课程讲授方法,通过调研学生需要,将自身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授课内容中,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课堂上有自己的收获。代表课程有无机纳米材料课
详细内容近日,从市教卫工作党委、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获悉,在2017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成果评选中,我校有4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张承媛等同志承担的《高校退离休干部非权力影响力与带动周围人共同释放正能量的研究》获市老干部局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崔运花等同志承担的《创新高校年轻干部选拔培养机制研究》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林嵘等同志承担的《“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研究》和陈奉磊等同志承担的《创新高校干部激励考核方法研究》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高校专委会党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6项申报课题获市教卫党委系统新一年度党建课题立项。在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学会年度征文评选中,我校报送的《高校落实二级单位党建工作责任制研究》、《“两学一做”+“三大平台”,不断推进区域化党建联建向纵深发展》分别获得一、二等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这些获奖课题和论文,立足我校党建工作实际,既注重理论上的突破,又着眼解决具体问题,对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我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研究工作,以提高党建工作水平为目标,以解决基层党建突出问题为关键,聚焦党建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前瞻性问题,整合校内研究资源和研究力量开展党建研究。校党委注重构建党建研究长效机制建设,通过组织立项辅导、中期检查和结题交流,加强对党建研究课题的预研与跟踪,促进党建研究成果转化,以高水平的党建研究引领、推动学校党建工作上水平。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坚持党建理论研究与推动实际工作相结合,积极组织专兼职党务干部和相关专业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多位书记、副书记牵头具体课题,带头在党建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在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立项和获奖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批对工作有指导意义、有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附件:2017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
详细内容近日,从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传来喜讯,我校服装学院陈仕丽撰写的征文《青春追梦的最好时分》获得2017年上海高校“青春助我圆梦”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陈仕丽以散文形式将自身受助、自我成长的故事娓娓道来,正如她在文中提到的:细细思量,我的大学生活里,布满了暖暖的小确幸,在最美的青春,一步步探寻,变成更好的自己!据悉,为展现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以来上海高校受助学生的青春奋斗风采,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励志感恩教育,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上海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于2017年4-5月在全市高校范围内开展了“青春助我圆梦”主题征文活动。我校第一时间开展活动宣传,并运用易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营造感恩向上、励志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征文活动共收到各学院推荐文章24篇,经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报送上海市的2篇征文。
详细内容7月3日-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射击分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射击锦标赛”在江西省南昌湾里射击中心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我校共派出13名选手参赛,经过近一周的激烈角逐,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取得2金2银1铜的好成绩。个人项目上王岱炜、胡家玮分别获得男子气手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一名、第三名;刘冠华获得男子气步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二名;胡家玮、王灵磊分别获得男子气手枪个人第二名、第六名;陈雨婷、邱飏分别获得女子气步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四名、第八名;罗圣珏、陈雨婷分获女子50米小口径卧射第五名、第八名。团体项目中男子气手枪由王岱炜、王灵磊、胡家玮组队,蝉联该项目团体第一名;男子气步枪由刘冠华、周翀、雷泰来组队,获得该项目团体第四名;女子气步枪由罗圣珏、陈雨婷、邱飏组队,获得该项目团体第四名。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入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评“上海市模范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三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度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教材两度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网上线、研发“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服务于历届上海市大学生决策仿真实践大赛……翻开管理学院宋福根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厚重和耀眼,更体会到东华教师对于扎根一线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探索的坚守和执着。教学40载,秉持实践育人如果对宋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做一次词频分析,我们会发现“出镜率”最高的应该就是“决策”这个词了,从教40年来,他致力于企业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实际教学中,他认准“培养人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这个理,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管理学科的学生来说,要做好“决策能力”的储备,才能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基于这种实践育人的理念,他所带领的团队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出“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软件,并创建了“决策天地”网站学习社区,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导论》和《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两门课堂上。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从最初在课题组试用到推广至整个学院,从面向东华1所学校到而今全国24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并多次获得国家
详细内容9月8日上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校党委书记朱民、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出席会议,宣传部、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会上颁发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奖项,我校董孟华、王治东、钱文华教授入选并受表彰。今年已84岁的董孟华教授是10位终身荣誉教授之一,她1955年就来到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参加工作,在校40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任课,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既“力求把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也“力求摸透、抓准学生的思想实际”。由她主编、9名教师参加编写的专著《回响——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思考》自1992年出版后,广受学生欢迎,并获得了市级优秀著作奖。这本以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问题思考过程为线索的著作,得到了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卫党委书记的肯定:这“是中国纺织大学一群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努力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度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治东教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哲学、STS。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王治东教授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索具有东华大学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道路,坚持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凝聚优势师资资源,将思政课程的知识导向与价值导向相融合,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做积极尝试,主持建设《锦绣中国》课程,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反响。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文华教授主持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上海市松江区实施河长制实情调研》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人员国情调研专项资助,钱文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
详细内容在全国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刘春红、副校长邱高、副校长卿凤翎等校领导看望慰问了优秀教师代表团队,并藉此向他们及全校教职员工送上节日祝福。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工会、纺织学院、材料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部处及学院负责人陪同慰问。(朱民书记一行看望慰问宋福根教授团队)9月6日—8日,校领导一行先后来到管理、材料和纺织学院,看望并慰问了2017年东华大学教学育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宋福根教授团队、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张清华教授团队、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南梁教授团队。(朱民书记一行慰问张清华教授团队)校领导关切地询问了教师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悉心听取了大家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并勉励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蒋昌俊校长一行慰问陈南梁教授团队)朱民书记谈到,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引育并举,践行“为未来选人才”的理念,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教师愉悦工作提供切实保障。朱民书记说,人才培养是篇“大论文”,教师要努力做好这篇文章,抓住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朱民书记说,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希望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四个统一”,坚持立德树人,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东华人的新贡献。蒋昌俊校长谈到,学校科研工作既要立足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也要瞄准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在已有研发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学校地处松江和长宁,要充分挖掘地区优势和资源,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寻找产学研新的合作生长点。蒋昌俊校长还十分关心教授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环境及存在的困难,
详细内容为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有序到位,9月8日,校长蒋昌俊带队深入松江校区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各处,察看开学各项准备工作,副校长刘春红、邱高陪同检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前往。(蒋昌俊一行走进教学楼察看教学服务准备情况)在第二教学楼B区,蒋昌俊重点检查了教学硬件设施是否齐备、软件服务是否跟上、学生们的学习环境需求是否满足等,仔细察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学生课桌椅等,详细询问智慧教室的建设状况。据了解,智慧教室作为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托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一系列教学优化服务,前期已在松江校区完成8间智慧教室的改造建设。(蒋昌俊一行询问智慧教室建设情况)蒋昌俊指出,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学校要依托“智慧教室”等建设载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相关部门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熟悉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顺应“互联网+”等趋势和规律,探索更适应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建设更加便捷、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助力学生更好完成大学学业。在化工生物学院,蒋昌俊一行走进生物材料实验室,与师生们亲切交谈,询问需求,叮嘱大家一定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抓严抓牢抓好,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守则,不放松一丝警惕,切实以安全规范的科学实验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蒋昌俊一行与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亲切交谈)(蒋昌俊一行听取教师介绍实验室建设及安全举措)舌尖上的东华、宿舍区的变脸,这些校园生活中最关切的民生事、身边事也是开学领导们的心头事。在松江校区第一食堂,蒋昌俊一行来到售卖窗口,俯下身子察看菜肴、面食、点心等的供应情况。食堂新安装的“明厨亮灶”屏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蒋昌俊强调,食品卫生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要用这种开放的姿态倒逼服务,给师生提供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