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仅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粗细的高性能碳纤维,拉伸强度却可以达到钢的7~9倍,而比重仅有钢的四分之一,在几千度的高温下,别的纤维早已化为灰烬,它却纹丝不动,这样神奇的纤维,成为了当今航空航天、国防军用、建筑、交通、体育休闲等领域的“香饽饽”。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陈惠芳科研团队联合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攻关,突破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碳纤维的批量供应,填补了国内以干喷湿纺工艺为代表的高性能碳纤维生产技术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瞄准碳纤维研究这件事从1982年毕业留校工作至今,陈惠芳就瞄准了碳纤维研究这件事,她说:“要让中国高性能碳纤维更‘强’。”谈及这份执着,陈惠芳告诉记者,高性能碳纤维是个好东西,但是碳纤维研发投入高、周期长,核心技术又长期被日、美等国严密封锁,我国碳纤维市场长期处于进口产品垄断状态,高昂的进口价格和严苛的技术封锁严重制约着我国碳纤维的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的研发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力。“我就不相信咱中国人造不出高质量的高性能碳纤维!”怀着朴素的爱国情怀,陈惠芳凭着一股劲儿,全身心投入到高性能碳纤维的研究事业中。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东华大学一代又一代的材料人围绕国家对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的迫切需求,海、陆、空全面出击,持续系统展开科研攻关。从创建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的钱宝钧教授到潜心攻克高纯航天粘胶基碳纤维难题的潘鼎教授,一代代东华材料人始终坚持用科研服务国计民生,如今这个接力棒交到了陈惠芳手上,任重而道远。陈惠芳带着自己的科研团队迎难而上,几十年如一日,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高性能碳纤维的自主研发上去。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惠芳科研团队联合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不断摸索、反复实验,终于突破了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先进技术——干
详细内容日前,东华大学校企合作论坛暨期刊理事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举行。会议由东华大学情报研究所主办,特吕茨施勒纺织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南通大富豪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协办。东华大学教授、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纺织导报》期刊理事会代表、行业内有关企业家共13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陈革副校长致辞)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教授代表东华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致开幕辞。陈革指出,“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不断深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纺织产业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提升品质,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尽快突破发展瓶颈制约,走向高端,实现大而强指明了方向。东华大学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特色的高等学府,多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科研项目,在纺织、材料、装备等领域都有重大突破,秉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致力于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陈革对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纺织导报》期刊理事会工作表示肯定。他说,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国际纺织导报》期刊理事会成立多年来,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纺织行业企业,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平台。希望期刊理事会继续发挥平台作用,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产品,实现专利成果产业化;共建学生社会实践与见习基地,推荐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联合培养人才,不断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大会现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教授,纺织学院程隆棣教授、张佩华教授、李毓陵教授、吴海波副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祖明教授,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蔡再生教授、谢孔良教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朝晖教授出席会议,并分别围绕《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复合材料的开发》、《高品质热湿舒适纺织品》、《功能性针织产品发展趋势》、《整体设计,整体织造》、《产业用纺织品暨非织造材料发展现状与趋势》、
详细内容2017年12月27日,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筹)主办,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承办的“纤维新时代”战略研讨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一会议室成功召开。校长蒋昌俊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陈新伟、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王玉萍、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阳、中国科技自动化联盟秘书长王健、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副院长汪晓峰、文汇报高级编辑江世亮等专家出席本次研讨会。应邀与会的还有东华大学学科办主任、研究生部主任舒慧生、科研处处长王宏志等。研讨会由蒋士成院士和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主持。蒋昌俊代表学校向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现状,指出材料学科在东华建设中的重要性。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纤维新时代发展给予战略指导。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张耀鹏作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纤维新时代发展战略思考”的工作报告。从纤维发展的历史、实验室的工作积累等,提出了纤维新时代背景下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设想:明确一个定位、加强两个结合、利用六个抓手,着重建设“3+1”平台和中心。实验室要明确自身定位,要将国际前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办好先进纤维与聚合物材料系列国际会议、持续协助中国化纤协会发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持续设立钱宝钧纤维材料奖、筹建国际期刊AdvancedFiberMaterials、筹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及复合技术分会等、着重建设3个平台(智能纤维与可穿戴技术创新平台、极端环境用纤维创新平台、纤维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创新平台)和1个中心(前沿交叉青年科学中心)。新一代纤维产业有望成为上
详细内容2017年12月24日-27日,由“111”纤维材料先进制造技术与科学创新引智基地、东华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办,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华大学青年学者协会等单位协办的第二届东华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东华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邱高副校长主持,蒋昌俊校长宣布论坛开幕并致辞。蒋校长对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向论坛的开幕致以热烈祝贺,并对我校的发展历程、材料学科的发展建设做了介绍。此次论坛有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哈佛、牛津、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36名优秀青年人才参会,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增加大家的了解,诚邀广大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同时也希望大家为我校材料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图1蒋昌俊校长致开幕词纤维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以“先进材料,料定未来”为主题,从学科建设、学科现状、学科发展三个方面对材料学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引智基地以及学院情况进行了介绍。图2朱美芳院长讲话此次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院士以“石墨烯等二维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探索”为题为大家做报告,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学者在此次论坛分享了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此次论坛为国内外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促进了国内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们的深度交流,是一场青年学者的学术盛宴。图3参会人员合影
详细内容日前,从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和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获悉,我校校报多篇作品获2016年度好新闻荣誉,获奖数量和等级名列上海高校前茅:其中,《“科技+时尚—东华设计”助力打造中国航天员新形象》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用纺织智造托举“北斗”飞天梦》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摄影类一等奖,《致敬大师精神传承校园文化——我校原创大师剧钱宝钧在松江校区再次上演》获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二等奖;《用纺织智造托举“北斗”飞天梦——记东华大学北斗导航卫星“星载天线金属网”陈南梁教授研究团队》获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二等奖,《学校与松江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G60科创走廊建设》获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二等奖,《从“德”字看儒家道德思想》《东华大学报387期第一版》分获上海市高校校报好新闻言论类和版面类三等奖。近年来,《东华大学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重点,聚焦学校重点工作,图文并茂地报道师生可感可知的优秀事迹、典型人物,在凝聚师生共识、弘扬传播学校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详细内容2018年1月8号下午,市老教协假座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隆重举行“2015-1016年度上海市老教授事业贡献奖”表彰会。市老教协会长马德秀、名誉会长王生洪、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市老教协常务副会长汤传明等出席会议,各高校先进集体代表、先进个人和相关人员共170于人相聚一堂。会议由市老教协副会长马钦荣主持。表彰会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开始。汤传明会长宣读了市老教协的表彰决定,决定授予东华大学老教协等15个单位为先进集体;授予黄元庆、王忠霞等23位同志为先进个人。老教协和基金会的领导分别向获奖集体和个人颁发了奖牌。获奖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代表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马德秀会长在表彰会上作了热情洋溢和鼓舞人心的总结发言,对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由衷的祝贺,对广大会员和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表示充分的肯定,希望各高校老教协与广大会员努力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先进,再接再厉,为推进老教授事业和协会工作创造新业绩,做出新贡献。并向老教授们拜了早年,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安康、幸福快乐!表彰会后,上海音乐学院师生为与会人员奉献了一台短小精彩的文艺演出,会场中时时响起阵阵掌声。
详细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人才培养的高端。其中博士生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生导师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为更好地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高等教育的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学校于近期举办了博士生导师工作交流与培训会议。会议特邀全国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杜朝辉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材料学院江莞教授和研究生部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舒慧生教授做专题报告;会议由研究生部副主任刘晓艳教授主持,近几年新晋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部工作人员参加。杜朝辉教授以《研究生教育与研究生导师》为题,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研究生导师的责任,、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和学院的改革与创新四个方面,为与会的博导做了精彩的报告。尤其提出新时代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要满足四个要求:第一个就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其次是从严、重导、求新、关爱,再次是要给学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最后是要以身作则,用严谨的治学风范影响学生。并从交大机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中的思考,进一步论述当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五个方面,包含研究生的素质与潜能、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学科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培养模式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科学规范和高效务实的管理措施。江莞教授则以《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为题,结合自己科研历程以及作为国家相关基金项目评委的经验,探讨了提升导师个人科研水平和能力,加强科研育人学生团队建设的话题。他认为研究生导师的基本素质有四个,即启发、远见、学识和人品,其中人品是最重要的。此外,作为一个导师,还要有好的心态,要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沟通,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舒慧生教授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认识》为题,从发展历程与现状
详细内容2018年元旦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计算机学院六位2017级的班主任就开始积极准备着学生的考前复习交流会。作为计算机学院的资深专业课教师,六位班主任分别是曾培峰教授、夏小玲教授、潘乔老师、常姗老师、韦俊银老师、陈昭老师,他们通过对班级学生入学以来的培养教育,深知大一新生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一次期末考试,除了认真而又紧张的复习备考,还需要更多的考前指导和答疑解惑。六位班导师通过联系辅导员和班级学习委员着手收集同学们考前的疑难问题,共收集并整理成40余条考前常见问题合集。通过对考前常见问题的整理,6位班主任立即在各班召开了备考复习交流会。据悉,此次考前复习大会共分为三大板块:考前常见问题答疑、现场交流备考方法、寒假补短板计划。班主任通过对考前常见问题的整理和现场交流的内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为新生们给出了有效的考前助力剂,分享自身的学涯经历勉励学生们勤奋努力终有所获,推荐世界名校的相关前沿知识帮助学生们开拓视野。交流会后,很多学生在朋友圈在发图为班主任点赞,也表达出对考试和今后的学习更有信心和干劲。2017级班主任制度从新生入学之初开始实施,班主任通过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会,以及线上微信群、邮件等方式,不仅和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在学业指导、心理关怀、生涯规划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齐心协力发挥学院全员育人新成效。计算机学院为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途径和营造全员育人氛围,积极推进2017级本科生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班主任导师长效机制,为全年级6个班级配备6名资深班主任,极大地增进了师生交流以及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班主任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风成果。
详细内容1月5日,校长蒋昌俊带队赴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调研,与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钮晓鸣、副院长石谦等开展座谈交流。我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刘春红、卿凤翎出席。我校发展规划处、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资产管理处、校长办公室负责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信息通信部、智能制造部、生物医学部、智能服务机器人研发中心、综合管理部、组织人事处负责人参加调研座谈。(会议现场)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12年,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价值实现的重要决策部署,旨在面向产业共性技术以及产业链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引领提供统筹、支撑、服务的平台。此次我校领导和有关负责人赴该院调研,主要意在寻求发展合作、加强双方优势互补,沟通商讨开展合作相关事宜。钮晓鸣代表研究院对蒋昌俊校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研究院近年来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和所聚焦的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并表示与我校具有广阔的交流合作空间,希望与我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钮晓鸣院长讲话)蒋昌俊表示,此次调研“大开眼界、深受启发”,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短短的时间内在科技创新上走出的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亮的发展道路令人敬佩。蒋昌俊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东华的发展历程和学科特色,并重点介绍了我校“一心、二点、三横、四纵、五项措施”的内涵发展思路和“12211”外延拓展思路以及学校近两年来取得的科技成果和重要进展。蒋昌俊强调,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在人才培养、基础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有优势,而研究院接近市场前沿,又拥有强大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双方合作空间很大,互补性很强,希望双方能“抱团取暖”,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详细内容日前,我校人文学院廖大伟教授主持的课题《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国共内战时期(1946-1949)》获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立项。该子课题拟在解决国共内战时期慈善义演珍稀文献的搜集、分类与整理问题的基础上,对该时期慈善义演问题进行研究。据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是现阶段国家社科基金中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项目类别,包括应用对策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类,平均资助额度为60—80万元/项。基础理论类重大项目设立于2010年,重点支持一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对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关键作用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文化研究课题,着力推出具有原创性或开拓性、具有重要文化传承价值的经典之作。
详细内容2017年12月29日,东华大学MBA教育二十周年庆典大会在延安路校区三教二楼报告厅圆满举行。副校长刘春红,副校长邱高,原副校长、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孙俊康,MBA教育中心创始主任、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顾庆良等领导出席庆典大会。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校长顾晓敏,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校长仓平,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俞亦政等嘉宾到会祝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旭日工商管理学院领导和师生以及来自海内外的MBA校友、各界人士欢聚于此,共同参加了本次盛会。大会由MBA教育中心主任刘长奎主持。庆典大会现场东华大学副校长邱高致辞邱高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前来参加庆典仪式和活动的领导、嘉宾、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回顾了我校MBA教育20年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了MBA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化水平。展望未来,他希望我校MBA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培养具有中国根基和国际视野、具备管理艺术和管理智慧、拥有社会责任与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懈努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术为根基,办好有特色的MBA项目而不懈追求;凝练学术方向,汇集学术队伍,成就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一流商学院而不懈奋斗。希望愿广大校友以二十周年为契机,重温校友情、师生情、东华情,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为学校发展、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致辞刘春红副校长作为我校MBA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向曾经并肩工作的老同事以及二十年来为MBA教育无私奉献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地感谢,她深情回顾了最初MBA创业时的喜悦,感恩MBA团队团结奋斗的力量,以及感谢MBA历届校友的鼎力支持,包括以MBA校友为核心团队成立了文创协会、产业金融协会为学校发展不遗余力贡献力量。刘春红副校长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
详细内容12月27日,以“不断前行,助力双创”为主题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专题研讨会之尚创汇创新创业工作交流会在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举行。此次参与工作交流会的高校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宁波大学、福州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共三十余所高校。新因子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艳老师介绍尚创汇交流会伊始,新因子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艳老师代表尚创汇对各大高校老师们的来访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分享了尚创汇近两年内孵化服务的成效及相关内容:尚创汇自2016年投入使用以来,始终以培育具有企业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宗旨,积极对接国家与上海发展战略需求和上海时尚之都建设,围绕“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彰显东华大学特色的时尚创意创新创业集聚地。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等荣誉。在培育创新创业成效上,累计举办14场企业和项目入驻路演,71个项目、46家企业申请入驻,帮助38家企业、52个创业项目成功入驻孵化基地,缴纳社保人数148人,提供实习岗位82。在孵化服务上,尚创汇提供包括基础服务、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及活动推广在内的四项服务内容,特别是尚创汇代持运营的东华大学分基金,目前累计立项数65个,资助金额920万元。通过尚创会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为孵化基地弘扬和营造了浓厚的创业氛围,极大地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创业成本,积极帮助企业对接社会各项资源,确保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指引初创企业稳定健
详细内容12月29日,2017年留学生英文授课教师沙龙在延安路第三教学楼第二会议室举行,刘春红副校长出席活动。来自管理、纺织、服装、信息、计算机、材料、化工、外语、SCF学院的20多名教师参加了沙龙。沙龙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顾伯洪主持。刘春红副校长认真听取了教师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和教师们就学校发展和国际化工作进行了互动交流。她表示,学校感谢广大一线的教师们对学校国际化发展及留学生教育培养所做的大量工作和付出的不懈努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围绕内涵建设,在“双一流”、学科评估、科创中心建设、“一带一路”等工作中成绩斐然,留学生培养层次和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2017年来校留学生达到4788人。新时代要有新作为,落实好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需要做好留学生教育培养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得到一线老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才能打响“留学东华”品牌。学校将在全英文授课教师沙龙这个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老师们在留学生教学、项目申报、教学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我校的留学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师们就如何将东华大学优势学科与留学生培养相结合、提高留学生学术水平、培养过程中与国际学生师生相处之道等内容展开热烈讨论。管理学院顾庆良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号召,尽己所能做好留学生研究生培养和短期交流项目的课程教学,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纺织产业持续性、包容性的增长。沈蕾老师和蒋秋冉老师就留学生培养过程提出了合理建议,希望成立留学生培养的工作交流机制,针对留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的特点,建议资助留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交流过程中,老师们也分享了许多留学生教育的点滴,比如在留学生培养中要注意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等等。(全英文授课教师沙龙)为了营造尊师氛围,弘扬尚师之风,国际学生联谊会开展了2017年“留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全校留学生积极参与
详细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年大学生积极贯彻精神,落实到学习科研以及实际行动中。近日,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在全院学生党支部中开展了主题党日观摩系列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响应。目前,纺化系研究生党支部、174硕士生党支部以及化学生物博士生党支部已经立足支部实际情况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学院党委委员、研究生导师们分别参加活动观摩。2017年11月21日,我校第一支建立在课题组的党支部——化工生物学院纺化系研究生党支部根据学科特点开展了主题为“学习十九大精神,争当创新型人才”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中学生支部书记立足自身,以微党课的形式用身边人、身边事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变化。此外,支部党员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讨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如何建设好党支部创新平台,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展开了讨论,高年级党员同学表示要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从思想理论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带动低年级同学,低年级党员同学表示作为课题组党支部的中坚力量,要既学习好党的理论知识又要努力做好科研,争做一名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经过讨论,支部党员们提出了“一对一科研帮扶”、“和不同学科党支部联合举办学术交流会”、“以党员为主体成立科研合伙人”等意见建议得到党员的一致赞同。学院党委委员、纺化系系主任蔡再生教授、纺化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王炜教授、团委书记纪静参加了观摩活动并进行点评。2017年12月12日,化工生物学院174硕研究生党支部举行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党日活动。支部书记带领大家回顾了十九大报告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支部党员们从自身经历以及环境变化出发讨论自身是如何在学习、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经过讨论,支部成员提出了“传统文化进课题组”、“利用传统节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