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学校 “三年行动方案” 落地见效,我校于近日组织召开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线上推进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赵明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副院长王哲,国际合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具体负责老师及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两位学生代表在分享时表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合理,授课教师学术造诣深厚,授课内容前沿且富有启发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通过学习,他们不仅提高了英语学术写作与科研能力,更增强了跨文化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副院长王哲则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的反馈与评价,后续将进行项目的深度迭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后续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化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导向。会议还围绕项目优化、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进一步深化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聚共识。会议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向。以课程创新夯实培养根基,以资源整合拓宽成长路径,以机制保障激发育人活力,以深化改革提升培养质量,为国际化拔尖创
详细内容免疫应激是机体抵御外界刺激的重要防御机制,但当其调控失衡时,可能诱发“细胞因子风暴”这一剧烈的炎症反应,进而成为多种疾病发生与恶化的关键诱因。最新研究表明,Fe²⁺代谢紊乱正是连接免疫应激与炎症恶性循环的关键节点。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Fe²⁺(亚铁离子)代谢异常可通过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OH),进而引发铁死亡(ferroptosis),并释放促炎因子,从而形成“炎症→铁过载→过度炎症”的病理正反馈循环。因此,如何实现对Fe²⁺代谢的精准调控,打破该恶性循环,成为治疗相关炎症疾病的关键策略。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铁螯合剂(如去铁胺)主要靶向Fe³⁺,而非参与病理过程的Fe²⁺,不仅难以有效阻断芬顿反应,还可能干扰Fe³⁺在正常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前期研究中,易涛课题组围绕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生命体系中的生成、分布及其致病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重点聚焦于活性氧的原位识别与氧化还原平衡(redox homeostasis)的精准调控(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547.;
详细内容近日,纺织学院覃小红教授团队在智能纺织品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16: 6362)。我校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导电纤维是实现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电子设备深度集成的核心载体,然而传统技术长期受限于导电材料与弹性基底之间的界面失配,难以兼顾导电性与机械稳定性。本研究突破性提出“粘附–通道协同策略”,通过构建银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微通道弹性网络,实现液态金属在纤维尺度上的三维动态限域与多级协同变形。该设计通过跨尺度结构互锁机制,有效提升液态金属与纤维界面间的结合力,解决了液态金属渗漏与界面脱粘的难题,从根本上攻克了可拉伸导电纱线在高应变导电稳定性、结构完整性与环境适应性方面的三大核心瓶颈。导电SBS/LM/Ag-SBS (SLMAS)纱线制备及稳定粘附机理所制备的导电纱线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高导电性(0.082 Ω/cm)、超宽应变稳定性—在高达600%应变下,电阻变化率ΔR/R₀仅为0.703;以及在弯折、扭曲、压缩及洗涤等多种环境应力下均保持稳定性能。团队长期深耕智能纺织领域,已在Nature Com
详细内容7月14日,学校党委常委会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精神。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委常委参加学习。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一条重要经验”,准确把握“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反腐必须打持久战”。学校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理解坚定不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极端重要性;要进一步增强党性,既带头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又着力推动年轻干部强化党性锤炼;要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紧盯重点对象、重要领域和关键事项,健全制度体系并严格执行;要进一步从严监督执纪,推动党内监督与人民监督有机结合、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要进一步履行管党治党责任,坚持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确保学习教育取得扎实成效。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对青年进一步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出明确要求,也为各级党组织和青联、学联组织进一步
详细内容7月11-13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上海赛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决赛暨冠军争夺赛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成功举办。东华大学“Air-Bridge——气道再生重塑者”项目,在冠军争夺赛中获得季军。(冠军争夺赛比赛现场)本次大赛上海赛区参赛报名数超过5.6万项,参赛人次超22.9万,最终35所高校的425个项目成功晋级市赛决赛。经过金奖争夺赛、排位赛、冠军争夺赛角逐出各赛道的金、银、铜奖。参赛项目按照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共32组进行路演答辩。经过激烈角逐,各小组第一名入围排位赛,通过排位赛最终有6个项目杀出重围,参与冠军争夺赛。(冠军争夺赛比赛现场)“Air-Bridge——气道再生重塑者”项目负责人是来自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先进纤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游正伟教授团队的博士生谭浩,成员包括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院长团队陈羿博士等。该项目针对气道狭窄治疗这一国际临床难题,致力于终结患者反复手术的困境。历经数年攻坚完成多代技术革新,最终研制出管腔镜全降解微针药膏,经气管镜递送,微创靶向治疗,能有效修复气道损伤,避免狭窄。该药膏在大动物模型实
详细内容适逢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之际,7月10日,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首批产学研用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新疆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举行。新疆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校党委书记刘承功与巴州党委书记任广鹏共同为研究院揭牌,研究院理事长、副校长陆卫兵宣读院长任命书并为理事单位颁发牌匾。刘承功在仪式上表示,学校将依托纺织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持续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贯通融合,更好服务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会上,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分别与新疆楼兰制衣公司、库尔勒中泰纺织公司、新疆中泰亨惠公司、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签订了首批产学研用项目合作协议,学校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刘亚男发布了纺织材料类最新科研成果,研究院院长王先锋作了宣传推介。据了解,东华大学新疆纺织产业研究院是由东华大学、巴州人民政府和自治区棉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组建,于2025年6月在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旨在通过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和实施许可、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以及区域产业规划、纺织服装产业链项目策划等多种方式,立足巴州,辐
详细内容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激发干部人才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动性、自觉性,加速推动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和《深化学校综合改革 加快“奋进东华”高质量发展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落地落实,7月4日-8日,东华大学“2025年干部人才轮训班”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浙江大学基地举办。党委书记刘承功出席开班式并作动员讲话,党委副书记王治东作结业总结,副校长陆卫兵参加学员交流研讨。学校部分中层正职、副职干部和青年人才骨干共66人参加培训。刘承功在动员讲话中指出,组织开展此次干部人才轮训班是为了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增强主动担当作为的紧迫感、责任感;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以作风建设新成效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他对全体参训学员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全面深入学,激发奋进动力,对标浙大“双一流”建设排头兵,深入学习先进典型经验做法,学干劲状态、学格局境界,进一步增强勇于担当的精神、创新制胜的意识和干事创业的闯劲。二是联系实际学,凝聚智慧共识,要强化问题导向,充分联系学校、学院、部门
详细内容近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蔡冬清研究员团队在海洋固废—浒苔1小时腐殖化及肥料化利用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16: 5860)。我校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近年来,由于海洋富营养化加剧,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 EP)频繁暴发,形成大规模的“绿潮”,对沿海渔业、航运和水质造成严重影响。目前,浒苔的主要处理方式包括堆肥、填埋等,但这些方法存在周期长、资源利用率低、二次污染风险等问题。如何高效、绿色处置并资源化利用浒苔,已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课题。研究团队研发出新型腐熟剂,在常温常压下1小时内完成浒苔的快速腐殖化,成功制备类黄腐酸肥(OEPF)。该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自由基促使浒苔中的多糖、蛋白质等有机物发生降解-聚合反应,形成具有高生物活性的类黄腐酸。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该肥料可显著促进植物生长和根系发育。与传统的海藻堆肥和矿源黄腐酸肥料相比,该技术的生产成本更低,具有显著的节能和环保优势,为浒苔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了绿色、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图 浒苔小时级腐熟技术原理及效果
详细内容7月5日至6日,由东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国际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大会在上海松江举行。此次会议以“纺织科技编织健康生活”为主题,汇聚来自我国、法国、加拿大、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海内外代表参会,共同交流探讨纺织前沿方向、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陈革致辞)开幕式上,副校长陈革在讲话中表示,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当前,随着全球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加速推进,纺织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本次大会应当充分发挥“纺织+时尚”学科集群优势,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展,并希望借此契机,融合国际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为全球纺织行业的创新发展贡献东华智慧。纺织学院院长覃小红、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主任顾伯洪致辞,纺织学院副院长王先锋主持开幕式。大会报告中,上海交通大学马利庄教授、苏州大学张克勤教授、拉瓦尔大学Ze Zhang(张泽)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范金土教授、上阿尔萨斯大学Frederic Heim(弗雷德里克·汉姆)教授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热能回收、智能可穿戴技术、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热点领域奉献精彩学术分享。据悉,国际纺织前沿科学与技术大会已经连续举办四
详细内容2025年7月7日,我校出版社和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数智时尚系列教材》新书发布暨数智时代主题报告会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举行。来自东华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全国30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专业教师,以及科技企业、教育机构研究人员100多人参加了活动。东华大学副校长阎林平、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长白静出席活动并致辞。阎林平在致辞中指出,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教材研究出版要注重跨界融合和知识体系重构、加强多方合作和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教材不仅要整合知识体系,更要打破传统学科壁垒,聚焦产业前沿趋势,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体系化指引,为行业发展提供研究创新支撑。白静在致辞中表示,东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教材,创新地将数字孪生技术转化为教学模块,融入相关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构建起“理论-实践-产业”贯通的培养体系。这种产教深度融合的教材开发模式,有效破解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错位的难题,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孙捷,出版社社长陈珂参加发布会并发言。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学院负责人也参加了新书发布会。
详细内容7月11日上午,东华大学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启国际教育合作新篇章。双方将在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国际合作、留学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师生交流、人员培训、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推动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人才双向流动。(签约仪式现场)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大泉及创新创业处、信息网络处一行,东华大学李成龙副书记、国际合作处、镜月资产公司、继续教育学院、就业服务中心、国际教育中心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王大泉介绍了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在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全链整体化、体系化建设,以及助力高校国际化方面的举措,表示东华大学可以凝炼特色,在“游学中国”、“中国符号”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实现世界教育强国目标贡献东华力量。李成龙表示,东华大学围绕国家外交战略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积极打造“留学东华”品牌,联合21个国家40余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20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未来将不断开拓奋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本次我校与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建立全面战
详细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7月8日,东华大学与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松江校区举行校地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新乡市委常委、卫辉市委书记崔红建率市、县两级政府及企业代表20人参会,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淑慧出席致辞并签约,科研院、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二级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等参加活动,共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路径。会前,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淑慧会见新乡市委常委、卫辉市委书记崔红建一行。刘淑慧代表学校对新乡市一行表示欢迎。她表示,东华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此次签约是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实践。学校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聚焦先进材料、纺织科技、智能装备等领域,与新乡市共建科研创新平台、共育拔尖创新人才,助力中部地区培育新质生产力。崔红建代表新乡市感谢东华大学支持。他指出,新乡市正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期待通过校地企协同创新,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生态优化、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实现突破,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校地签约仪式会上,校地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东华大学与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驼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乡化纤股
详细内容7月8日,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一行来校调研交流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工作,我校副校长张清华出席座谈会,发展规划处负责人等参加交流。张清华代表学校对延安大学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他指出,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办学特色显著,内涵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希望两校发挥各自专长,加强交流合作,相互借鉴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共同推动办学水平提升。谭虎娃对东华大学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希望以此次调研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增进两校之间的往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发展需求,科学编制新一轮事业发展规划,推动学科建设等工作提质增效。座谈会上,双方分别介绍了学校的历史沿革、事业概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愿景。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两校“十五五”规划编制方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会前,延安大学一行还参观了我校科技成果展示馆。
详细内容肩袖损伤是一种高发的肌骨系统疾病,传统修复方法普遍存在术后复发率高(13%–94%)及功能恢复欠佳等难题。针对这一临床瓶颈,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莫秀梅教授课题组与上海市同仁医院骨科关节外科季云瀚副主任团队基于医工交叉项目创新模式,开展多学科攻关协作,创新研发出一款功能梯度结构支架,能够有效仿生天然肌腱-骨界面,显著提升肩袖修复的力学性能与治疗效果。近日,研究成果以“Functionally graded scaffold with M2 macrophage-derived LncRNA-Encoded peptide: Mechanistic and therapeutic evaluation for rotator cuff repair”(负载M2巨噬细胞来源的LncRNA编码多肽的功能分级支架用于肩袖修复)为题,在国际材料学知名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生物活性材料)(Q1,2024年最新影响因子20.3)在线发表。论文通讯作者为莫秀梅教授(东华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与季云瀚副主任医师(上海市同仁医院),共同第一作者包括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冯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