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上午,“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在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开幕,东华大学副校长李炜、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东华大学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浙江理工大学国际时装技术学院副院长刘丽娴出席开幕式。季晓芬介绍了本次展览是以宋韵文化作为创作蓝本、以春夏秋冬和宋词作为创作线索,邀请国内著名的当代工艺美术大师、时装设计师等创作系列艺术作品,阐释宋韵美学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创新表达,为观者打造一场以四季节令为线索的当代雅致生活。卞向阳表示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与东华大学及纺织服饰博物馆一直有深入紧密的合作。此次“一曲新词:宋韵文化创新艺术作品邀请展”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能让大家更好了解当代纺织服饰文化传承的经典案例。展览分为四个单元讲述,第一单元主题为:春日游。艺术家通过蜂蝶乱舞、百花盛开等自然界更迭变化中亘古不变春日景象,创作当代时尚领域的精品之作。第二单元主题为:芙蓉醉。艺术家以衣、绣、染为媒,以荷为题进行创作,巧手天工,炎炎夏日,骤雨初停,面对江南夏日里那一抹接天莲叶无穷碧,举一杯浊酒,敬点点芙蓉,赏
详细内容迎风的彩旗、跳动的喷泉、萌萌的橘猫、飘香的丹桂……9月7日,东华大学迎来7203名2023级新生。3678名本科生和3525名研究生怀着憧憬和梦想从祖国各地汇聚到东华大学,开启他们的人生新征程。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陈革、李炜等校领导来到迎新现场,分别在新生注册报到处、慈善爱心屋、新生宿舍、食堂、校门等处看望新生,亲切慰问师生迎新工作志愿者。(校领导查看迎新现场并慰问一线工作人员)“欢迎新同学”“叫一声同学,东华是家”东华校园里,醒目的迎新横幅标语、鲜明的导引指示牌……一大早,已经有许多新生走进报到大厅进行注册报到。为保障广大新生顺利开启崭新大学生活,东华大学各部门积极优化各项手续办理流程,为新生提供方便迅捷、温暖贴心的报到服务。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迎新系统,利用电子签章提供的人脸核验和移动签名的可信认证技术进行新生入学身份核验。信息办还加强了新生数据同步和动态报到数据管理,数据迎新大屏和企业微信实现迎新动态展示,让整体迎新工作进展情况一目了然。校园一码通,支持在学校食堂、超市等处多种方式的便捷消费。根据实际需求,财务处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继续完善网银缴费、银行
详细内容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东华大学党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和教育部党组工作安排,牢牢把握主题教育总要求,聚焦教育部党组提出的两个“先行先试”破局发力,以党建引领写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大文章”,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召开东华大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动员部署会)强化思想引领增强两个“先行先试”自觉性主动性学校党委通过主题教育,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政治能力,强化思想引领,主动答好教育强国建设两个“先行先试”实践命题。通过精心组织联组学习和专题学习研讨,邀请上海市委研究室领导和知名经济学者做辅导报告,上好党委书记、校长专题党课,深化对两个“先行先试”的理解认识,进一步提升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勇于攻坚克难破题的思想自觉。通过在校内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对标落实两个“先行先试”的目标要求找差距、找问题、找方法、找答案,充分激发“比学赶超”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筹备召开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聚焦推进落实两个“先行先试”重大关键问题,明确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找准 “先行先试”的切入点、
详细内容9月1日,纺织学院青年教师科技协会(以下简称“青年科协”)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大纺织沙龙论坛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副校长李炜,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丁彬、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校科协秘书长王宏志出席会议。纺织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纺织科技创新中心等学院领导和校内外专家与会。会议由青年科协副理事长黄晨主持。李炜在讲话中代表学校对纺织学院青年科协的成立表示祝贺,向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她指出,今年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纺织学院成立青年科协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年科技人才举措部署的重要举措。她向青年科协全体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立足“两个大局”、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二要练就扎实本领,脚踏实地,过好科研关、教学关和社会服务关;三要大力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来;四要有包容和开放的精神,相互欣赏、相互成就、练就无私胸怀。她希望纺织学院青年科协充分发挥好平台作用,营造合作创新氛围,
详细内容8月28日至31日,学校在松江校区召开2023年秋季校领导班子务虚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党建引领、创新制胜,奋力开创‘双一流’建设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教育部党建工作联络员刘建中,党委副书记崔运花、王云骏、项延训,副校长陈革、李炜、赵震,党委常委朱英、任晓杰,校长助理阎林平出席会议。各职能部处和业务部门正职、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院长(主任)列席会议。会议由刘承功主持。(务虚会现场)(刘承功讲话)刘承功在会议总结讲话中分析了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并结合学校改革发展实际,强调要在力争增量变革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存量革命”。他指出,要坚持党建引领,增强抓好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战略思维,建强党的组织体系;要坚持创新制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主动抓好理念、手段和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刘承功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强化学校师资队伍评价、考核、岗位聘任以及优秀人才引育等工作,努力打好教育评价改革攻坚战;要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更加重视关键核心技术领
详细内容9月3日,月球样品接收暨研究工作启动仪式在松江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书记徐枫、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科技工程部副部长侯军、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金属所、航天八院、北京科技大学相关工作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刘承功,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以及材料学院党政班子成员等出席仪式。刘承功首先代表学校向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上海市科技工作党委长期以来对学校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刘承功表示,东华大学获批第六批次共计500毫克的月球样品意义重大,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协同攻关,着力在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上下功夫,助力实现从“0到1”的源头创新,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徐枫在讲话中对我校启动月球样品研究工作表示祝贺,希望学校持续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以此次专项研究为载体进一步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推动月球样品研究工作取得突破。侯军代表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介绍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面取样的基本情况,并向我校颁发月球样品证书、月球样品。据
详细内容9月4日,新学期教学周第一天,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陈革等来到松江校区教学楼检查新学期教学情况,并在课前与师生亲切交流。在《针织学(1) 》课前,刘承功分别向纺织学院张佩华、蒋金华、毕思伊等老师仔细了解课程设置、教学准备、学生到课情况,他指出,要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坚持教研相长,继承优良教风,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刘承功还来到《光电子学》课堂,与理学院杨馥老师进行交谈,他强调,要注重把教学科研经验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立足专业学科特点,深化科教融合、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在《机械设计》课堂,刘承功与机械学院吕宏展老师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材建设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看到同学们信心百倍地坐在教室,刘承功高兴地说,新学期新气象,希望同学们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同时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和文体活动,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俞建勇深入教学课堂一线,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有机化学》和《电子技术A》课堂
详细内容近日,第二十五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和专项赛分别在海南省海口市和四川省绵阳市圆满闭幕。大赛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汇集了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500余所高校的1700多支队伍参赛。竞赛涵盖创新、竞技、应用、任务挑战四大类赛项。在东华大学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大信息学科竞赛基地”组织筹备了此次参赛工作。基地教师李楠率领由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共同组成的17支队伍代表东华大学参加了比赛,并全部获奖。共斩获了6项国家级一等奖、5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和5项省级三等奖。国奖获奖比例高达71%,其中一等奖项数占据一半。国奖获奖名单如下:项目名称奖项参赛队员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邢逸飞,杨景鹏,应丰糠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余贺文,杨佳宇,周志强机器人创新赛一等奖陈浩斌,陈奕明,罗梓齐人工智能创新赛一等奖郑逸鉴,梁浩天,李祥健机器人应用赛(四足急速物流)一等奖姜阳,张先旗,陶俊宇机器人应用赛(自动驾驶仿真)一等奖薛明柱,金梦秋,杨文机器人创新赛二等奖夏宗萌,赵伯远,
详细内容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有关工作部署,推进我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成效,打造“2+2+N+X+Y”一体化育人新格局,9月5日,东华大学学生社区“一体化”育人园地、“一站式”育人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松江校区举行。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出席仪式并揭牌,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参加活动。学生社区“一体化”育人园地学生处相关负责领导就升级打造的“一体化”育人园地以及深化建设的“一站式”育人工作站展开介绍:“一体化”育人园地即为“2+2+N+X+Y”一体化育人新格局的第一个“2”,旨在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育人的双重功能,园地坐落于我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以建设“学生事务综合管理服务中心”为宗旨,集聚了“事务服务”“网络育人”“心理健康”等10余类平台,特别是近日落地建成的“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通过服务流程再造,以“键对键”+“面对面”的工作理念破解学生事务办理“急难愁盼”,让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目前已整合了34项业务并持续为学生提供服务。“一站式”学生服务大厅建成运行“一站式”育人工作站是一体化育人新格局的第二个“2”
详细内容9月1日,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俞建勇分别带队实地检查松江和延安路校区重点场所,做好秋季开学准备工作。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陈革、赵震一同检查。在松江校区,刘承功一行来到文汇路300弄门口、学生宿舍、食堂,仔细了解校门管理、宿舍安排、餐饮服务等情况,并与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叮嘱大家要更加细致周密地做好各项工作,切实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在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刘承功认真查看教学设备、借阅服务、体育活动场地等准备情况,指出要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更加优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刘承功还深入电工技术实验室、先进结构—功能一体化复相陶瓷实验室,仔细检查实验室安全,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安全意识,高标准严要求抓好实验室安全规范管理,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学生公寓大楼和现代纺织创新大楼在建工地,刘承功认真察看工地建设情况,了解项目实施进度,指出要抓好生产安全和工程质量,确保项目如期推进。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承功深入了解学院人才培养等情况,强调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树立崇高志向和科研兴趣,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崭新的
详细内容近日,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作品赛)第一轮评审工作在西南交通大学圆满落幕。经竞赛组委会评审,来自全国百余所高校的448支代表队共产生一等奖96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219项。理学院学子在钟平、伍滨和、钟方川、李博、薛绍林、吴华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8项赛题的角逐,8个学生团队分获一等奖6项,三等奖2项。参赛题目参赛学生指导教师奖项米壶铃王思哲、刘宇轩、薛航、于新民、高焱伍滨和、李博一等奖分形手指薛航、王思哲、杨相瑞、王涛、于新民薛绍林、吴华一等奖磁机械振荡器于新民、杨相瑞、薛航、仝萌、王思哲钟方川、钟平一等奖射流折射王涛、薛航、仝萌、杨相瑞、于新民钟平、李博一等奖振荡球仝萌、王思哲、王涛、薛航、王瑞青伍滨和、钟方川一等奖旋转煎饼仝萌、谢天成、杨相瑞、余亦凡、钱古月钟方川、伍滨和一等奖汽笛余亦凡、仝萌、王涛、于新民、王瑞青钟平、李博三等奖欧拉摆刘宇轩、谢天成、王思哲、杨相瑞、薛航薛绍林、吴华三等奖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CUPT)是中国高校借鉴国际青年物理学家锦标赛创办的一项全国性赛事,是全国物理类学科的重要竞赛之一。参赛学生就实际物理问题的基本知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结果
详细内容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3年新时代教师风采短视频评选结果公布,我校选送的《师与远方》等系列视频获入围作品奖。2018年至今,我校共获评3项优胜作品、5项入围作品,今年征集选送的所有短视频作品均获奖。学校连续六年推出“青椒说”系列宣传作品,在广大师生中反响热烈。2023年全新推出“青椒”形象片《师与远方》,该片由教师工作部策划与摄制,展现在教学科研、思政育人、管理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风采。该片于五四青年节当日在学校各官方新媒体平台发布,全网视频点击量超万人次。同时获得入围作品奖的还有理学院拍摄的《与理相遇》《科学的边界》两部作品,讲述学院物理系、数学系教师引领学生探索宇宙、开拓人生,打破未知、建构未来的故事。本次活动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面向全社会开展的征集活动。在全国5000余部作品中,共遴选出40部优胜作品、100部入围作品。获奖作品涵盖各级各类教育,内容真实、主题鲜明、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创意新颖、感染力强,展现了广大教师崇德修身、潜心教书育人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的精神风貌。我校获奖短视频
详细内容仰望星空,宇宙无垠,蕴藏着人类探索科技与未来的无限憧憬。国家航天局近日发布消息,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高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SAR)——陆地探测四号01星,大型环形合成孔径雷达天线已成功展开,卫星正式“上岗工作”。东华智慧再次护航卫星飞天,由我校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团队创新开发的“极细金属单丝网状织物‘特里科’编织技术”,为卫星大型可展开天线“编织”新型超轻反射面材料,东华科研和实力又一次成功服务国家航天事业。 (陆地探测四号01星进入工作轨道) 作为世界首颗进入工程实施阶段的高轨SAR卫星,陆地探测四号01星“站得高、看得广”,卫星单次成像覆盖面积近1/6个中国,并且兼顾普查模式和精细模式,除了看得广、看得细、盯着看,还能做到看得快,分辨率更高,看得“小而精”,统筹兼顾多地灾情,其应急模式可以支撑多地灾害同时发生情况下的监测需求。这颗卫星创新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能够对我国本土及周边区域进行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服务防灾减灾与地震监测、国土资源勘察以及海洋、水利、气象、农业、环保、林业等行业应用需求,是我国目前行业用户最多的遥感卫星。未来投入使用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天基灾害监测体系,丰富我国
详细内容8月31日,第十一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李希代表党中央致词。会议宣读了各项表彰决定,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侨联关于表彰全国侨联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东华大学侨联获评“全国侨联系统先进组织”。大会选举产生中国侨联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朱利民教授顺利当选,自第八届起连续四次担任中国侨联委员。(朱利民参与大会照片)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