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刘春红副校长在延安西路校区亲切会见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副校长安娜·科勒(Prof.AnnaKohler)教授一行8人,国际合作处、纺织学院相关人员陪同会见。刘春红副校长代表我校对科勒一行的访问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对方介绍了我校的发展历史及优势学科等基本情况,阐述了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构想。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学生互换交流、科学研究、教师交流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全面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两校学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契合度,为逐步拓展彼此的合作,促进两校共同进步,刘春红和科勒代表两校签署合作备忘录。(会上与宣传部拍照的同事沟通,校长会见图片由宣传部后期添加)随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高分子材料系双边学术研讨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会议室召开,研讨会旨在通过两校交流,增加高分子材料与纺织领域的深度融合,增进纺织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交流。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副院长郭建生、丁彬及学院部分教师参会。研讨会由丁彬教授主持。陈南梁院长致欢迎辞后,本次研讨会正式拉开序幕。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丁彬教授、拜罗伊大学科勒教授(Prof.AnnaKohler)及施密特教授(Prof.Hans-WrrnerSchmidt)分别就双方的整体情况及重点科研方向进行了介绍。紧接着,德国拜罗伊大学7位教授及东华大学纺织学院7位教授相继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者就静电纺纳米纤维,有机半导体,聚合物梯度材料,聚合工程的趋势,微生物材料聚合物,层合功能材料,纺织医用材料,固体材料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会场气氛热烈。研讨会结束后,德国拜罗伊特代表团赴材料学院重点实验室、纺织学院实验室等参观。据悉,德国拜罗伊特大学于1972年建校,国立大学,位于巴伐利亚州,学生人数7430名。该校在德国大学排名第35位;在2011年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401-500名之间,2015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479位。
详细内容“城市记忆”是城市形成、变迁和发展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曾经的一幕幕历史画卷、一幅幅生活图景、一种种服饰形象,都为中国城市文明留下了时代的记忆、流行的痕迹和生活的写照。从本周起,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内,一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的《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就将带领我们追寻服饰变迁中的城市记忆,讲述中国人“穿”的故事。展览以上海为点,沿海城市为线,内地城市为辐射,通过选取30个城市,聘请30名服装专家,以新中国成立至今为时间轴,以个体成长历程为情景轴,深度挖掘自己、家人、亲朋、邻里的服饰生活照片,生动体现中国人的服饰文化背景。本次展出的200幅作品正是从征集到的3000余幅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中精选而成,为观众展现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城市海派时尚特征的服饰流行演变轨迹。东华大学副校长李永智说,新中国建立的前五十年,上海制造既是质量的代表,也是时尚的标志。今天我们正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城市依然离不开时尚文化引领。《城市记忆•新中国时尚流行变迁图片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海派时尚文化发展的缩影,展片“众筹”的方式让历史更亲切、自然、全面地展现出来。1949年至1957年,平民化流行期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团结和号召各阶层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使得中国城市服饰风尚呈现新旧并存、中西皆有的独特景象。这一时期,以中国城市的平民化时尚流行为潮流,除流行民国的西服、长衫、旗袍和时装外,代表苏联社会主义形象的列宁装、布拉吉等服饰也盛行一时。后期,新中国形象的人民装、学生装和雷锋帽等服饰逐步成为城市时尚生活的主流。1958年至1965年,俭朴化流行期社会主义建设遭遇自然灾害等严峻考验,崇尚节俭、朴素大方、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新主题。这一时期,中山装、两用衫、茄克衫、连衫裙和中式服装等款式赋予城市服饰生活新图景。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调
详细内容4月12日,学校在松江校区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评建工作动员会,下发《东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方案》。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邱高、卿凤翎出席会议。会议由邱高主持。会上,首先由蒋昌俊部署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他指出,我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认真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并围绕“强化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建设”、“大力实施分层次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等三方面介绍了我校在本科教学工作上取得的可喜成效。针对此次评估评建工作,蒋昌俊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认识到位,他指出,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既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我校整体工作水平的检验,评估质量好坏直接关乎学校声誉和发展,也关乎我们每个师生的切身利益,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好好总结经验和不足,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总结办学经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二是责任到位,蒋昌俊要求,全校上下要认真按照“一个坚持”、“两个突出”、“三个强化”的思路要求开展评建工作,即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学校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认真领会精神,理解含义,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每项任务都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三是措施到位,蒋昌俊强调,审核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单单是教务部门的事,需要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加强配合,协调一致,各司其责。希望广大教职员工要立足大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真抓实干,形成合力和战斗力;要做好顶层设计和任务分解,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实评建各项工作;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详细内容4月19日,由我校承办的2016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在延安路校区开幕。作为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的品牌项目,今年活动以“丝路·理想之光”为主题,集“学术论坛、专业展览、设计大赛、时尚秀场、创意市集”等于一体,融入“一带一路”元素,不仅邀请“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机构、品牌、院校前来参加,更通过发布新锐设计师创意作品、举办首届外国留学生服装设计大赛、邀请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获奖者陈闻作客校园等推进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校党委书记朱民,副校长刘春红,校党委常委、服装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等出席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校外领导和嘉宾还有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跃华、长宁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刘春景、长宁区副区长翁华健、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辉、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勇、肯尼亚莫伊大学校长理查德·米贝、西藏大学副校长白玛次仁等。(校党委书记朱民在开幕式上致辞)朱民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近年来,我校围绕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和上海建设国际时尚之都主动作为,进行了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起成立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还汇聚优势资源,积极打造“一体两翼”学科特色新格局,成立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研发海派时尚流行趋势和云端时尚公共服务平台,积极筹建时尚科创中心,扎实推进了学校时尚高地和时尚创意学科的内涵建设。今年国际时尚论坛暨环东华时尚周又回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深入推进,以“丝路·理想之光”为主题,邀请来自“一带一路”沿途各国的机构、品牌、院校共襄盛举。他强调,东华大学将继续坚守大学使命,潜心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努力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核心,进一步拓展至建设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为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建设作出不懈努力。(开幕式现场)汇聚交融丝路文化:藏大师生作品、肯尼亚纺织品首秀时尚周西藏,素有
详细内容4月15日,我校召开总支书记会议,全面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校党委书记朱民、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仪华、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各党总支(直)部书记、相关部处负责人参加会议。朱民在讲话中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朱民强调,“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党章党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四讲四有”合格党员。朱民强调,“两学一做”要联系实际,落实到位。要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不仅要完成好中央要求的规定动作,还要结合各单位实际,突出自身特色。要强化责任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要起到带头作用,以上率下,率先垂范,将“两学一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朱民强调,“两学一做”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发展。要着力解决好“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带头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带头攻坚克难敢于担当、带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五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解决突出问题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同时,要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挖掘和培育先进党员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营造良好氛围。朱民希望各级党组织把“两学一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优异成绩和实际行动迎接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崔运花就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了具体部署,她指出,此次学习教育要注意区分层次和类别,突出正常
详细内容4月7日晚,由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制作出品、表演系13级倾情演出的大型话剧《推拿》在松江校区锦绣会堂首演。话剧《推拿》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原著小说曾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并多次搬上影视屏幕和戏剧舞台,讲述了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的故事。东华话剧版《推拿》由著名编剧喻荣军担任编剧,表演系青年教师姚积汶执导,力求为东华师生呈现出一个“逼真”的盲人世界。该剧排演历时四个月,主打“暖心”,希望用戏剧的形式架起普通人与盲人群体心灵沟通的桥梁,展现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的内心世界。演出当晚,锦绣会堂座无虚席。舞台上意象化的舞美设计,将表演空间转变成推拿房、街道、推拿师们宿舍等区域,多媒体投影的介入让舞台上单调的白色主色调变得绚烂起来。光影间演员们将盲人群体看似单调的日常生活与多彩的精神世界跃然舞台之上。演出后不少观众表示,该剧让他们对盲人群体有了新的认识,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校园戏剧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丰富着大学校园生活。去年9月我校原创话剧《钱宝钧》首演在东华校园掀起了一股“话剧热”。话剧《钱宝钧》不仅循众要求曾多次加演,如今还成为很多党校、团校以及班会的学习材料。通过优秀的戏剧作品,师生们感知校史,领略大师风采。优秀的戏剧作品可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服装学院表演系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透过话剧《推拿》聚焦特殊群体,透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温暖了观众的心灵,也再度点燃了东华师生的观剧热情。值得一提的是,东华版《推拿》中不少演员就曾参演过《钱宝钧》,结束松江校区的两场演出后,该剧还将于今年环东华时尚周期间在延安路校区三教多功能厅连演三场。
详细内容2016年4月14日晚19:30的静安800秀场,来自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新锐设计师团队闪亮登场。这支在新理念、新模式的推动下,由新人才组建而成的新锐设计师团队,为2016秋冬上海时装周带来了自己创意无限的设计作品。东华大学前任校长徐明稚,副校长刘春红,副校长陈革,校党委常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人事处处长陆忠平,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宋丽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副院长李敏,副院长王朝晖,党总支副书记刘燕萍及企业嘉宾出席此次发布会,和300多位观众共同见证了东华学子引领的这股时尚新风。本次东华大学新锐设计师发布带来了时尚成衣和时尚创意两种风格的设计。成衣作品回归本源,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元素的养分,融入西方的设计思维。中西合璧,匠心犹存。《探幽》系列撷取中国园林花窗的图案造型之美,在服装的廓型、面料、细节上进行变形和改造,在服装上创造大千景观、塑造美好景致,创造且歌且行的生活。《ule》秋冬系列选取lasvagas的筹码作为设计元素,不对称剪裁款式贯穿整个系列,面料选用极具光泽感的合成纤维与温暖的羊绒混纺,通过碰撞的冷暖色调来表达设计团队三位设计师跨专业碰撞合作的本质——看上去每个人角色不同,或者说角色有双重甚至多重,输赢亦未可知,但重在参与到为自己未来拼搏的过程。而创意作品则天马行空,不拘一格。《幻觉炮弹》系列灵感来源于设计师无意中打翻的一盒橡皮筋,服装系列里既有技巧、激情和戏剧性的混合堆积,又有无序与有序的手工编织。设计师用她独特的方式表达现实与荒诞,美与异之间的矛盾,创造出了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新世界。对橡皮筋的二次利用,让废弃的事物焕发新生,也是设计师对低碳环保理念的重新诠释。《犯罪现场调查》系列,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这个假想概念,对服装款式做了普遍和基础的小改动,找到嫌疑人的证据就来自在犯罪现场发现的一些细节和线索。譬如露出的
详细内容近日,从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传来喜讯,经学院申报、学校推荐、创建申报单位互评和团市委终审等程序,东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团委获评2015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称号,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分团委获评2015年度“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称号,人文学院法学13级联合团支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1301团支部获评2015年度“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据悉,为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团市委2015年以“争红旗、创特色”活动为主要载体评选表彰“上海市五四红旗团委”、“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和“上海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在上海群团改革的大背景下,校团委认真部署,围绕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建设主题,聚焦基层团建工作的重点难点,组织相关学院按照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在互访互评和团建联建活动中充分交流协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详细内容4月12日,东华大学首届研究生“经纬”创意大赛决赛答辩在松江校区举行。我校管理学院教授顾庆良、材料学院教授陈大俊、研究生部副主任俞昊、机械学院副教授唐智、校团委书记张晓冬、思德创投投资总监姜鑫担任评委。东华大学首届研究生“经纬”创意大赛由研究生部、校团委、学生处、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东华分会联合主办,于去年12月启动至今,经过初赛、复赛、最终12支项目团队入围决赛答辩。参与决赛答辩的全部12支队伍分别来自纺织、材料、机械、计算机、服装、管理、化学生物等学院,决赛分为外场展示和场内答辩两个部分。其中,场内答辩环节,各个队伍以7分钟PPT汇报的形式,就各自项目的背景、产品简介及市场分析、公司战略及营销策略、团队管理及经营管理、财务及风险分析、公益性、实践性等方面做了全面展示。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有应”团队获得一等奖,“可穿戴柔性太阳能电池”等3支团队获得二等奖,“可应用于医疗设备、电动汽车等绿色能源设备的可充式锌空电池”等6支团队获得三等奖,“广橙拓展-团体聚会和素质拓展策划”等2支团队获得创意奖。此次参与决赛的各个队伍创业项目面向许多不同领域,大部分团队除了对其项目的科技含量、创新理念、盈利模式等做了具体分析,并且从实际出发,结合了国家所需、社会热点和学校学科特点。与会6位评委老师根据参赛团队的创业计划书以及PPT演示进行了评审,就项目涉及的行业技术、新产品创新点、具体实施现状、产品本身或潜在的不足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提出问题,逐一做出点评,并对参赛团队的项目思路、实施方法、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指导,提出建设性意见,后续,学校还将整合资源,对12个获奖项目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培育和孵化。(撰稿人:马超、邵楠)附:东华大学首届研究生“经纬”创意大赛最终获奖名单:一等奖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有应二等奖1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可穿戴柔性太阳能电池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
详细内容4月14日,校党委书记朱民,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仪华,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李永智一行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下简称为“孵化基地”)调研。党委办公室、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团委、产业集团等主要负责人陪同参加。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位于延安路校区,朱民书记现场参观了创业咖啡、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等基础设施,详细了解了孵化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的支持和保障情况。在一楼的创业咖啡,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路演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东华学子们在台上展示创意想法、交流创业项目。朱民说:“学生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学校就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和土壤,让他们的创业想法生根发芽!”朱民书记一行还与学生面对面了解学生的创业想法,对于孵化基地为创业学生提供的多元化、开放性的设施和举措给予肯定。在孵化基地的二、三楼,朱民走进一家家创业公司,实地查看了入驻企业的情况,并与学生亲切交谈。创业学生表示,创业孵化基地是创业学子思想碰撞、信息交流、不断成长、实现梦想的地方,感谢学校提供创业实训、创业咨询、创业服务等多方面的支持。朱民强调,我校历来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孵化基地的建立运行更加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孵化一体化的建设。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着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依托学科优势,形成科技创业和创意创业两大特色。为了服务上海市科创中心和国际时尚之都建设,打造上海环东华文化创意集聚带,自2015年3月以来,学校大力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孵化基地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容纳30余家初创企业和30个创业项目同时入驻,配备办公、会议、培训等公共设施,具有创业咖啡、创业苗圃和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该基地还被市教委授牌为“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孵化基地”、“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自今年3月试运行以来,目
详细内容近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我校新增市级精品课程5门。管理学院曾月明老师主讲的《会计学》、理学院寇春海老师主讲的《高等数学》、机械学院李蓓智老师主讲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服装学院陈彬老师主讲的《设计大师作品分析》、化工生物学院张兴群老师主讲的《微生物学》等课程入选2016年度上海市精品课程。目前我校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59门。课程建设是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继续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更好服务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育人实践。
详细内容4月12日,东华大学2016年资产清查工作动员会在松江校区举行,校长蒋昌俊出席并作动员讲话,副校长李永智主持会议。各学院、机关部处、业务部门等二级单位负责人、资产管理员与会。蒋昌俊在讲话中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统一思想,主动适应国家新政策、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发挥好各类国有资产作用。蒋昌俊指出,高校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保障。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关键时期,要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深刻领会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清查的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和总体要求,加大宣传力度,以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角度完成清查任务。蒋昌俊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全面落实资产清查的各项任务。一是坚持以“实”为标准,确保清查工作质量,按照“统一政策、统一方法、统一步骤、统一要求和分级实施”原则,确保清查措施务实、清查过程扎实、清查数据真实。二是明确以“严”为要求,遵守清查工作纪律,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资产管理情况和存在问题,严格按照方案不折不扣做好各项工作。三是体现以“效”为目标,巩固清查工作成果。通过资产清查,进一步完善我校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实现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并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蒋昌俊最后强调,资产清查工作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加强协作、积极配合,以开展此次清查为契机,推动学校资产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成为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坚实保障。李永智在会上讲话,要求与会负责人及时传达会议精神,认真落实本单位清查任务,通过开展清查,全面摸清家底,为学校下一步盘活资源、争取资源打好基础。会上,资产管
详细内容“2016东华大学先进材料交流会”在纺织学院主办下于2016年4月8日上午在松江校区图文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来自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共七所院校的多名专家学者与我校师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纺织学院院长陈南梁、党总支书记王新厚、副院长丁彬、徐广标出席了交流会。会议开幕式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天西教授主持。陈革副校长和陈南梁院长在开幕式上致辞。陈革表示东华大学近年来学术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充分肯定了纺织学科取得的成绩。他指出本次交流会围绕先进材料和纺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进行研讨,对促进我校纺织和材料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南梁认为本次交流会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解最新材料技术前沿、交流学术思想、加强科研与教学合作的平台。他表示会议将进一步推动纺织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交流会上,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陈红征教授首先作了题为“高效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报告,报告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有机材料尤其是高分子纤维应用在太阳能电池上的机理和潜力,给在该领域研究的师生开拓了眼界、启迪了思维。另外,多名学者就高分子尤其是纤维材料在医疗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了专题报告。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系主任汪长春教授给大家介绍了磁性复合微球在生物分子富集及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张先正教授汇报了功能化多肽及其在生物医学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忠明教授作了题为“通过加工结构控制制备高分子人工骨材料”的报告。南开大学化学系史林启教授作的是关于自组装分子伴侣及调控蛋白质折叠的讲座,着重详细介绍自组装生物材料特征和制备关键机理。北京化工大学的甘志华教授也为我们带了关于抗肿瘤纳米载药体系的精彩报告。此外,北京化工大学的闫寿科教授对取向诱导结晶和相关相转变作了生动的报告,其研究工作对高分子
详细内容我校老教授咨询组2015年度总结交流会于2016年4月8日下午在延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浦解明、学生处处长任晓杰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校老教协副理事长贺善侃主持。各学院老教授咨询组组长和老教授咨询组成员代表20余人出席了会议。2015年,校老教授咨询组经过换届,人员更整齐、组织更健全、运行更规范。2015年一年中,在各学院党总支的直接领导下,各学院咨询组主动出击,积极开展工作,活动次数频繁、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受益面广。各学院根据自身特点,走特色发展之路,创造了许多好经验。诸如:纺织学院充分发挥老教授在学生各类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信息学院努力做好老教授与困难生的结对子工作;材料学院着眼各年级特点,加强咨询活动针对性;化工学院加强师生互动,开展跨年级阶梯式咨询活动;环境学院开展谈心式咨询活动;外语学院努力搭建老教授“365”(3位老教授、6个工作模块、5项贴心服务)工作坊;人文学院以专题上咨询活动新水平。纺织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等还利用易班平台,努力探索网上咨询新路子,取得一定成效。在听了纺织学院等七个学院的交流发言后,刘淑慧同志代表校党委对咨询组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她指出,老教授咨询组组织架构完善、活动内容丰富、工作方式多样、工作特点鲜明、工作成效显著。老教授在咨询过程中能紧紧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学业规划、职业生涯、心理咨询、科研辅导、学业指导、社会实践指导、心理困惑解疑、专业技能提升等方面有成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她希望,咨询组老教授们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人生阅历优势,与各学院党组织领导进行有机对接,与辅导员队伍进行有机融合,并不断掌握和研究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贴近学生,与学生实际需求精准结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同时,老教授们也要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在身体健康允许的前提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