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时值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学校党委组织全校各基层党组织,通过举办故事分享会、开展知识竞赛、观摩优秀影片、进行线上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促使广大师生学习先烈事迹、缅怀先烈功绩、弘扬先烈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争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和汗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文学院通过组织观看革命先烈事迹纪录片,让党员们在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中,感受和缅怀革命先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信念,以及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深深触动了每位观影党员的内心。计算机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党员上台讲先烈故事的形式,每位党员充分学习、精心准备,分享了狼牙山五壮士、赵一曼、杨靖宇、刘胡兰等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形象。党员们既是讲述者,又是聆听者,极大地提升了纪念活动的效果。管理学院和环境学院利用易班平台开展“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网上纪念活动。通过在易班平台上设置纪念专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结合自己阅读《长征》、收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告会”等学习教育的体会,为革命先烈写下纪念文字,寄托对烈士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的缅怀与崇敬。机关党总支积极组织开展纪念活动。研究生部党支部组织党员观看“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感受革命先烈崇高的牺牲精神;宣传部党支部在校方微信公众号头条转发人民日报微信“烈士纪念日,向英雄致敬”,号召广大师生重温英雄事迹,向先辈学习。党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革命先烈不畏艰险、乐观奋进的精神,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敢于面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详细内容编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都会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在“三尺讲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三尺讲台·每日之星”专题,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青椒”,听听他们的讲课心得。何以格物,怎样致知——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得者、理学院吴华老师个人简介:吴华,理学院物理系教师,主讲《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获2008年东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4年首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6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上海市赛区)特等奖(第一名)、2016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赛区)二等奖(第四名)以及2016年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满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和热爱,我走上了东华大学理学院的讲台。十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历使我有幸从前辈和同事身上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十年间,我坚持反思每一次教学过程,利用每一次机会与兄弟院校的同行交流探讨。十年来我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努力上好每一门课。十年,我收获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在失去与所得之间,我感受到爱是教师的职业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的自我评价是:不负学生,不负梦想。(《数学物理方法》的课堂)课堂教学绝不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搬到黑板上或ppt上,而是必须融入教师对该课程的思考和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对课程的理解包含两个过程,一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二是学生的理解,而作为最终受众的学生,他们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解——既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也有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还有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我讲授的两门课中,《大学物理》是面向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程,而《数学物理方法》
详细内容2016年9月24日,由东华大学牵头承担,四川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联合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口腔组织修复用纳米杂化材料及其临床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召开。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处长闫金定、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陈馨、科技部“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赵宇亮研究员(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跃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何丹农教授(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项目专家组陈洪渊院士(南京大学)、江明院士(复旦大学)、颜德岳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丁奎岭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谢毅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玉良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殷敬华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及项目课题负责人和科研骨干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陈革副校长代表学校在启动会上致辞。他指出,东华大学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纳米生物医用材料是学科重要发展方向。本项目由东华大学牵头承担,充分体现了领导和专家对我校在纳米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的认可和重视。学校承诺将积极配合该项目的各项研究工作,在人力、物力、实验设备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科技部闫金定处长从“纳米科技”重点专项整体的立项情况、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等方面做了重要的讲解。上海市科委陈馨处长代表科委表态,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朱美芳教授团队的研究工作。随后,项目负责人朱美芳教授从项目的基本情况、组织管理、成果管理和经费管理等方面做了整体的汇报,各课题负责人从课题的背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等方面做了重点汇报。项目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的立项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对项目如何更好地实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据了解,该项目面向我国口腔材料临床应用的重大需求,针对亟待解
详细内容9月29日,校长蒋昌俊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进行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项目实地调研,并慰问了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首先,在项目负责人、院长李俊的陪同下,察看了为10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航天员出征而设计研制的专用服装,以及支撑项目技术研究的服装防护性、舒适性、工效性实验室。然后,听取了关于团队承担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用服装产品研制等项目进展情况的汇报。(蒋昌俊与航天员服装研发设计团队座谈)蒋昌俊代表学校对团队在国家重大航天任务中勇于担当、通力协作和无私付出表示感谢。他指出,团队取得的工作进展和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中国航天员中心高度认可,目前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防科技全面提升,特别在空间技术、应用等科学领域实现快速发展,作为教育部重点院校,我校依托纺织、服装、材料等特色优势学科,承担国家重大航天任务项目,体现了学校勇于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蒋昌俊指出,团队每位成员要有高度政治觉悟,从思想意识和工作态度上高度重视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工作严谨性、科学性。他希望团队能够进一步加强项目整体系统性、长远性设计,在完成国家重大航天任务同时,将项目成果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让师生在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特需任务中得到锻炼和提升,把东华科研水平和科研精神传承下去。他同时希望学校相关部处通过展示团队风采、讲好东华故事,让更多师生和社会大众了解团队成果和团队精神,增强师生荣誉感、自豪感和战斗力,争取未来更大发展空间。蒋校长感谢团队师生在项目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的情况下,通力协作、夜以继日,为攻克各项技术难题作出的奉献和牺牲,特别叮嘱各位老师一定要保重身体,并预祝团队今后取得更大成绩。(蒋昌俊察看服装防护性、舒适性、工效性实验室)据悉,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依托完整的服装及设计学科群,充分发挥艺术与科技相结合、设计与工程相交叉的学科特
详细内容编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都会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感念师恩·每日之星”专题,本季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青椒手记”。“备课时间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记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获得者、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春燕老师【人物档案】马春燕,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主讲《环境监测》《废水处理新技术》《纺织污染控制》等本科生课程和《现代环境监测技术》等研究生课程,获2014年东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自然科学应用学科组二等奖。做好教学工作是老师的基本职责。根据我个人的教学体会,要提高教学效果,一要舍得花大量时间用在备课上,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与提炼,可以说,“备课的时间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二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多媒体课件:生动简洁,突出重点过去教学方式是“黑板+粉笔”,目前大多数老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建议版面上字不要太多,不要简单地对教材内容复制粘贴,要生动简洁,突出重点。一堂课的PPT页数不宜太多,否则,教师往往就必须一直站在计算机前翻PPT,而无法走近学生与其互动。另外,还应注意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要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对于重点讲授内容,必须在黑板上加以板书强调。我在讲授《环境监测》课程时,对于一些重点专业词汇,一边在黑板上手绘图线,一边解释其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以前没有电子课件时,随着老师的板书,学生会记笔记,起到对教学内容加深印象的作用。现在,学生往往依赖电子课件,课后拷贝
详细内容9月24日,第二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边界与融合”主题学术论坛在校举办。论坛由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主办,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承办,是在全球视野下关于中国人居环境设计与教育研讨的一次盛会。副校长刘春红致欢迎辞并代表学校对论坛顺利召开表示祝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代表学院致辞,在对学院作整体介绍的同时,表达了在环境设计系未来与“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组委会”更进一步紧密合作的期望。学年奖组委会秘书长方晓风在致辞中对东华大学的大力支持,以及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付出的大量辛勤工作表示感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国内十多所知名院校及企业专家与会。大会由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主持。上午,以“边界与融合”为主题的学术论坛,由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主任刘晨澍主持。边界是一种确实的存在,融合是发展的需求,五位演讲嘉宾从多视角的宽度,高视野的深度两个层面,务实且深刻地解读了“边界与融合”这一论坛主旨,为在座与会师生、同行专业人士提供了启示。其中,学年奖组委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装饰》杂志社主编方晓风教授,以“走向环境审美”为题,从中国式精致抽象与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角度阐释了环境审美的内涵;城市微空间创立者、上海金陵路梦幻空中别墅“水塔之家”改造者俞挺先生,通过“日常的奇迹”这一主题,表达了作为一位建筑师、作家、美食家对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无限生活情怀;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丁继军副院长,从文化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维度,以及“生态协同”理念阐述了多年来他所带领的团队,如何围绕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以及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上海墨刻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创始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苏坤副教授,以“景观环境设计的全程化思考”为脉络,从“应手”与“得心”两个方面,从“知、懂、能
详细内容9月27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主办,东华大学参与承办的“新声报到”——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开幕式在我校松江校区举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平、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等领导出席并共同启动本次大赛,千余名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参加活动。此次活动分为酷乐跑和开幕演出两个部分。当日下午,在我校体育场和校园环路上举行了趣味横生的“酷乐跑”活动,同时标志着我校本年度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正式启动。来自我校及部分其他高校的近千名学子参与,进行了环校园三公里跑个人赛,来自信息学院、理学院、机械学院的三名同学分获冠亚季军。本次“酷乐跑”活动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社团欢乐跑环节,我校五十多个社团以各种形式绕校园环路一周,体现了团队合作精神,让社团更具活力,展现了学生社团的特色和风采。晚上举行的开幕演出不仅采用“音乐元素+”的形式,还在音乐中融合运动、舞蹈、歌剧等元素来展现流行音乐的非凡魅力,让观众体验到音乐的包容万象与无限想象力与创造力。演出特别邀请了原创榜样偶像“力量之声”组合演唱了上海城市宣传歌曲《我们的上海》、上海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历届获奖歌手上台演唱、我校步之火舞街舞社和吉他社也登台表演。华语乐坛原创音乐榜样歌手“牛奶咖啡”组合演唱《明天你好》《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引起现场年轻学生的共鸣。今年的上海大学生原创音乐大赛紧紧围绕和立足于“原创校园音乐”,希望以90后大学生的独特视角,挖掘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音乐作品,展现90后大学生憧憬校园生活、乐于展示自我、敢于自我突破等健康积极、青春向上的新面貌。同时,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原创音乐大赛,与已有的品牌活动如“校园十大歌手”、“艺术与我”展演等活动进行无缝对接。校团委将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广大学生都能够在大赛的平台上展示才华,成为原创音乐大赛的受益者,充分
详细内容9月29日,我校校长蒋昌俊在延安路校区会见了来访的中原工学院校长俞海洛一行,我校副校长邱高、中原工学院副校长曹健出席会见,两校校办、教务、信息化、后勤、教育技术服务、计算机学院等相关部门、学院负责人等与会。(会见交流现场)蒋昌俊代表我校对兄弟高校同仁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东华大学与中原工学院同为纺织类院校,近年来在教育深化改革的浪潮中都紧扣学校纺织特色,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在实施“十三五”规划中,东华大学明确在内涵建设上提出了“一心、二点、三横、四纵、五项措施”的发展思路,即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及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构建学科群、学科平台和学科三个层次,建设“一体(纺织)+两翼(材料、设计)+引擎(创新学科)”的四个学科群,通过创新人才培养、着力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成果转化、加强国际合作等措施,推进改革落地,努力提升治校办学水平。针对此次兄弟院校重点调研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蒋昌俊强调,数字化校园建设要密切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来展开,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要不断根据学科布局调整加以推进,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与国际同类院校的合作。他期待两校能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合作,共同取得学校事业的更大发展。俞海洛代表中原工学院对我校取得的发展成绩及提出的改革举措表示赞许。谈到此行调研的主要目的,他说,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技术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保障,此次调研旨在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与有效做法,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服务师生工作学习发展。他希望能继续强化两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携手赢得新的发展。两校与会同志就校园无线网络服务、教学相关数据系统建设与分析、慕课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标准化考场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详细内容9月26、27日,副校长陈革率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国际合作处、研究生部等学院部处负责人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行的2016年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年度工作会议并出席“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本年度会议是国家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15周年总结会议。我校在会上总结了东华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大学以来的主要工作成绩,着重阐述了2015-2016年度的重要工作进展,并展望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最后,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代表东华大学与新疆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签订了2016-2017年度工作协议。在2015-2016年度,我校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工作在两校领导互访、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授赴新疆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开展东华大学学术周活动、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人才队伍引进和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成为我国12所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高校中最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一员。9月27日上午,陈革副校长一行在乌鲁木齐迎宾馆参加了中国-中亚国家校长论坛并参与了“中国-中亚国家大学联盟”成立活动。中国-中亚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为主旨,着眼于中国-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交流、信息沟通和校际合作,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促进国际人文交流。9月27日下午,陈革副校长一行来到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并与新一届学院领导班子和学院的骨干教师就2016-2017年的对口支援工作进行了座谈,针对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师成长、工程中心建设、硕博连读及兼职导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鼓励大家在新的学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详细内容编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都会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在“三尺讲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三尺讲台·每日之星”专题,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青椒”,听听他们的讲课心得。融会贯通与快乐学习——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非语言类外语教学学科一等奖获得者、管理学院沈滨老师个人简介沈滨,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讲师,2014年进入东华大学工作。2013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时尚经营管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上海市“浦江人才”、“晨光学者”。曾被全球纺织协会(TextileInstitute)特邀作为主讲人(KeynoteSpeaker)前往波兰参加第90届全球纺织大会(TextileInstituteWorldConference)并做主题演讲,其论文获2014年度全球纺织协会(TextileInstitute)颁发的最佳论文奖。2016年9月,他的《时尚供应链管理》(FashionSupplyChainManagement)获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非语言类外语教学学科一等奖,并被授予“上海市教学能手”称号。时尚服装行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时尚供应链体系也极其复杂与多样。中国作为时尚服装的生产消费大国,如何有效管理时尚供应链对于国内外的服装企业来说极为重要。“时尚供应链管理”课程就是在探讨行业内的各方如何进行有效竞争和合作的“人生哲学课”。在课程教学中,我注重提升学生将知识点融会贯融的能力。我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未来遇到实际问题时,我们的课程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理性的思考方向和解决路径。一方面,我准备与授课知识点相吻合的典型案例来增强学生对供应链内物品、信息、资金的传递模式和流程的理解,鼓励学生从案例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另一方面,我在课堂中邀请行业内的经理人作为客座嘉宾
详细内容日前,第28届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在新西兰惠灵顿落下帷幕,大赛共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的160余名艺术家、设计师参加。东华大学参加本次大赛的设计团队由服装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组成。其中,马玉儒、方思雨作品《新生(RENASCENCE)》获开放组冠军,谈煜作品《文艺再复兴(THERENAISSANCEHAPPENSAGAIN)》获亚洲组冠军,指导教师为服装学院周洪雷副教授。马玉儒、方思雨作品《新生(RENASCENCE)》使用塑料材质,通过层叠的螺旋结构表现羽翼轻柔但极具力量感的生命力。谈煜作品《文艺再复兴(THERENAISSANCEHAPPENSAGAIN)》则意在挑战服装设计行业中的潮流,希望用想象打破传统桎梏,创造服装设计领域的新理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马玉儒表示,先前的参赛及获奖经历极大开阔了视野,让设计灵感和创意来源更加多样。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熟悉技术的设计师善于综合使用声光电元素,而摄影师则会把胶片拿来做衣服,这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对她有很大启发。周洪雷表示,“这是我连续第5年带学生参加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学校一直鼓励学生在设计中大胆创意,此次学生设计师带来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个人风格。是否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开拓学生的视野。”东华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自2010年开始接触参加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迄今已有25人次获得27个冠亚季军等奖项,特别是在2012年,东华学子取得了“世界穿着艺术大赛”六项大奖,并包揽了大赛的最高奖项——“至尊大奖”冠亚军,体现了学校在创意服装设计教学方面的特色和创意设计人才培育取得的可喜成果。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先生到场祝贺获奖设计师,并与我校师生团队亲切交流。新华社及众国际时尚媒体现场采访报道。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文化参赞沈鸣先生、郑琳女士接见服装学院师生中国驻新西兰大使馆教育处教育参赞陈跃先生接见
详细内容9月27日,主题为“绣开新境”的我校首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在延安路校区汇报展演。文化部非遗司办公室副主任杨晓辉,副校长刘春红出席并致辞。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副院长冯信群、课程责任教授陈彬与合作院校、企业嘉宾共同见证了“传统与时尚碰撞、传承与创新兼容”的刺绣服饰时尚新风。李俊在致辞中谈到,此次我校举办首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硕果累累,希望全体学员们能够再接再厉,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他同时赞扬了来自贵州、上海的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与服装学院学生在服装创意设计上的协同合作,真正体现了学院“美好学院,时尚大家”的精神内涵。杨晓辉也寄语参与此次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学员们,要通过强知识和阔眼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此次参加培训班的四十八位学员们带着各自的技艺,怀揣着梦想来到东华大学,在为期21天的专业培训中,学员们通过理论学习、大师讲座、交流参观、创意设计实践等环节,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提高了自身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演出中,学员们在T台上亲自演绎了独具特色、精工细绣的民族服装和服饰,观众们看到了她们的淳朴与美丽、更看到了她们的自豪与自信。所展示的传统服装及服饰上,一针一线精致的刺绣与富有内涵寓意的图案传递着民间文化和传统服饰艺术的精神,为观者交口称赞。能歌善舞的学员们在演出末尾,唱起了贵州少数民族歌曲,清澈嘹亮的歌声让现场观众如同置身于淳朴神秘的少数民族山寨之中,整个秀场为之欢呼喝彩。传统与现代是服饰发展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本次培训特别安排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与非遗学员合作进行服装、服饰设计,并通过此次汇报展演呈现给大家。良好的协同合作把学生们富有现代感的设计与学员们独到的传统刺绣技艺相融合,完美诠释了“传统与时尚碰撞、传承与创新兼容”的服饰刺绣新风
详细内容【编者按】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在东华校园里,每年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都会涌现出一批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这个收获的秋天里,学校校园网、校方微信微博、校报等校园媒体策划推出“感念师恩·每日之星”专题,期待您跟随校园记者走近“东华好老师”。“她的课有意思!”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学生们给出的几乎一致的答案。在学生们眼中,“上课风格幽默、信息量大、有亲和力”是吴晓隽老师的教学“标签”。记者有幸旁听了一节吴老师的《服务管理》课。从最新发布的米其林上海榜单到阿大葱油饼、从食行生鲜的服务模式到大董烤鸭店的服务理念,这些鲜活的生活事例经过吴老师的分析,成为解读《服务管理》课程知识点的实际案例。在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准了,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对专业的热爱也更深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吴老师一直以教师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来鞭策和敦促自己充分准备并思考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作为骨干教师,她先后承担了包括《服务管理》、《跨文化管理》、《酒店管理导论》、《西方经济学》等六门本科课程和两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她的教学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她备课详尽,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课堂中准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并喜欢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吴老师关注90后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也喜欢和同学打交道。例如在论文环节,吴老师对每一位同学都悉心指导,从研究思路、学术规范、研究方法选择到论文的行文都倾注了她的心血,好多学生在看到吴老师修订的密密麻麻的电子文稿时都直呼感动。她总是引导学生用开放、积极的心态看待未来、对待挫折;鼓励同学们多读书,拓宽视野,独立思考;并不吝时间大力支持同学们的创业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她的指导下,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在旭日楼三楼建设起了咖啡吧,开展创业实训;有同学获得了顺丰杯创业竞赛的第二名;几乎每年
详细内容近日,从上海市教卫党委处传来喜讯,经过前期的精心组织、认真学习和广泛动员,我校获评上海市教卫系统“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知识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管理学院吴伊婷、付媛媛、赵洁、刘冠民、外语学院徐嘉露、孙梦平、机械学院尹雪乐、信息学院霍冰玉共八人获评优秀个人,获奖人数位居上海市教卫系统各单位前列。本次知识竞赛依托“上海教育新闻网”官方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我校共组织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等共2000多人参加比赛,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党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去。“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2016年党建工作的龙头任务,我校党委高度重视,根据中央有关精神以及教育部党组、市教卫党委的相关要求,制定《在东华大学基层党组织和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为学校改革发展增光添彩”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分层部署,坚持从严从实、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各基层党组织也都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制定学习教育方案,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解决党建突出问题、提升功能、推动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坚持深入推进党建品牌建设相结合。通过探索推行学生党员定岗定责机制、开展“两学一做”闯关答题活动、聘请红色导师领航党员成长计划、举办“周五论坛”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做到“纵向推进、横向拓展”,确保学习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我校基层党建工作迈向更高水平。在前期学习教育的基础上,本学期将进一步深化“学”的内涵、提升“做”的成效,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陈宝生部长重要讲话精神、收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报告会”、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征文比赛、读书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落实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学校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学校“十三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