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射击分会主办的“2017年全国大学生射击锦标赛”在江西省南昌湾里射击中心落下帷幕。本次比赛我校共派出13名选手参赛,经过近一周的激烈角逐,在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取得2金2银1铜的好成绩。个人项目上王岱炜、胡家玮分别获得男子气手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一名、第三名;刘冠华获得男子气步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二名;胡家玮、王灵磊分别获得男子气手枪个人第二名、第六名;陈雨婷、邱飏分别获得女子气步枪冲刺射击项目个人第四名、第八名;罗圣珏、陈雨婷分获女子50米小口径卧射第五名、第八名。团体项目中男子气手枪由王岱炜、王灵磊、胡家玮组队,蝉联该项目团体第一名;男子气步枪由刘冠华、周翀、雷泰来组队,获得该项目团体第四名;女子气步枪由罗圣珏、陈雨婷、邱飏组队,获得该项目团体第四名。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入围“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评“上海市模范教师”和“上海市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三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三度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教材两度获评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网上线、研发“国家级管理决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服务于历届上海市大学生决策仿真实践大赛……翻开管理学院宋福根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厚重和耀眼,更体会到东华教师对于扎根一线教书育人、潜心科研探索的坚守和执着。教学40载,秉持实践育人如果对宋老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做一次词频分析,我们会发现“出镜率”最高的应该就是“决策”这个词了,从教40年来,他致力于企业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在实际教学中,他认准“培养人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这个理,教学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管理学科的学生来说,要做好“决策能力”的储备,才能毕业后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基于这种实践育人的理念,他所带领的团队持续攻关,成功研发出“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系统”软件,并创建了“决策天地”网站学习社区,应用于《决策支持系统导论》和《决策理论与决策支持》两门课堂上。同时,他的研究成果从最初在课题组试用到推广至整个学院,从面向东华1所学校到而今全国24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广泛应用于人才培养,并多次获得国家
详细内容9月8日上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校党委书记朱民、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出席会议,宣传部、科研处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参加。会上颁发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奖项,我校董孟华、王治东、钱文华教授入选并受表彰。今年已84岁的董孟华教授是10位终身荣誉教授之一,她1955年就来到当时的华东纺织工学院参加工作,在校40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任课,在思政课教学中坚持既“力求把握马列主义的精神实质”,也“力求摸透、抓准学生的思想实际”。由她主编、9名教师参加编写的专著《回响——当代青年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与思考》自1992年出版后,广受学生欢迎,并获得了市级优秀著作奖。这本以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问题思考过程为线索的著作,得到了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教卫党委书记的肯定:这“是中国纺织大学一群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努力探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接受度的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治东教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技术哲学、STS。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王治东教授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探索具有东华大学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道路,坚持立足学校专业特色,凝聚优势师资资源,将思政课程的知识导向与价值导向相融合,为思政课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做积极尝试,主持建设《锦绣中国》课程,在师生中产生了积极反响。马克思主义学院钱文华教授主持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举措——上海市松江区实施河长制实情调研》获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人员国情调研专项资助,钱文华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目10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各类项
详细内容在全国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刘春红、副校长邱高、副校长卿凤翎等校领导看望慰问了优秀教师代表团队,并藉此向他们及全校教职员工送上节日祝福。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人事处、工会、纺织学院、材料学院、管理学院等相关部处及学院负责人陪同慰问。(朱民书记一行看望慰问宋福根教授团队)9月6日—8日,校领导一行先后来到管理、材料和纺织学院,看望并慰问了2017年东华大学教学育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宋福根教授团队、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张清华教授团队、2017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南梁教授团队。(朱民书记一行慰问张清华教授团队)校领导关切地询问了教师们的工作生活情况,悉心听取了大家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并勉励教师爱岗敬业,立德树人,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贡献才智。(蒋昌俊校长一行慰问陈南梁教授团队)朱民书记谈到,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坚持引育并举,践行“为未来选人才”的理念,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环境,不断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为教师愉悦工作提供切实保障。朱民书记说,人才培养是篇“大论文”,教师要努力做好这篇文章,抓住课堂这一教育主阵地。朱民书记说,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希望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要求自己,自觉践行“四个统一”,坚持立德树人,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东华人的新贡献。蒋昌俊校长谈到,学校科研工作既要立足学科特色,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也要瞄准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在已有研发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学校地处松江和长宁,要充分挖掘地区优势和资源,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寻找产学研新的合作生长点。蒋昌俊校长还十分关心教授团队成员的工作状态、环境及存在的困难,
详细内容为确保新学期各项工作有序到位,9月8日,校长蒋昌俊带队深入松江校区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各处,察看开学各项准备工作,副校长刘春红、邱高陪同检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一同前往。(蒋昌俊一行走进教学楼察看教学服务准备情况)在第二教学楼B区,蒋昌俊重点检查了教学硬件设施是否齐备、软件服务是否跟上、学生们的学习环境需求是否满足等,仔细察看全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学生课桌椅等,详细询问智慧教室的建设状况。据了解,智慧教室作为我校智慧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依托信息系统集成提供一系列教学优化服务,前期已在松江校区完成8间智慧教室的改造建设。(蒋昌俊一行询问智慧教室建设情况)蒋昌俊指出,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是“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学校要依托“智慧教室”等建设载体,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相关部门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原住民”的学习习惯,教师要熟悉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环境,顺应“互联网+”等趋势和规律,探索更适应学生特点和需求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建设更加便捷、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助力学生更好完成大学学业。在化工生物学院,蒋昌俊一行走进生物材料实验室,与师生们亲切交谈,询问需求,叮嘱大家一定要把实验室安全放在科研工作的重要位置抓严抓牢抓好,严格遵守相关安全守则,不放松一丝警惕,切实以安全规范的科学实验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实保障。(蒋昌俊一行与学院负责人及教师亲切交谈)(蒋昌俊一行听取教师介绍实验室建设及安全举措)舌尖上的东华、宿舍区的变脸,这些校园生活中最关切的民生事、身边事也是开学领导们的心头事。在松江校区第一食堂,蒋昌俊一行来到售卖窗口,俯下身子察看菜肴、面食、点心等的供应情况。食堂新安装的“明厨亮灶”屏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蒋昌俊强调,食品卫生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要用这种开放的姿态倒逼服务,给师生提供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我校马承愚教授的事迹入选“2017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典型展播”活动。东华大学新闻网转载“教师博雅”公众号《为人为师为学丨东华大学马承愚: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一文,让我们一起感悟马老师的为师之道,学习他师者烛心的奉献精神。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境小城,也是一带一路版图上的一颗明珠。年届六旬的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承愚主动请缨,在这里开始全新的挑战与征程。一周3天给本科生上课,2天给中学生义务辅导,每星期六还义务为考研同学“开小灶”——这就是马承愚满满当当的边疆支教日程。刚来时,马老师流了一个星期鼻血,手脚干裂,第一学期下来还患上了肺炎,暑假回上海治疗,输液还没结束由于要返校上课,只能开些口服药返回喀什。援疆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所以马老师坚持与民族教师“帮扶结对”,为新疆打造出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马老师说:“我不是愚公,却一样能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尽自己所能用知识改变这里的孩子,改变这片祖国的土地。在新疆,许多人并不认识我,也不知我叫什么名字,但是他们知道我是来自上海。我来这里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更是上海人民的深情和厚意。”马承愚,男,汉族,1957年3月出生,200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原理教研室主任,国家环保部纺织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教授。58岁,在很多人看来不是“折腾”的年纪了
详细内容新学期即将开始,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9月6日,校党委书记朱民带队察看延安路校区开学各项准备工作,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刘春红、邱高陪同检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一同前往。(朱民一行察看修缮一新的第一教学楼)(朱民一行慰问准备新学期工作的辅导员)朱民一行先后来到教学楼、管理学院辅导员办公室、食堂、学生宿舍、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学生实训中心等处,认真听取各部门负责人关于开学准备工作的汇报,仔细察看教学、生活等各项服务设施情况,对于发现的问题,与各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现场沟通,并提出解决方案。朱民还与教职工进行亲切交谈,仔细询问工作和学习情况,倾听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以及对新学期工作的期待。(朱民一行察看食堂饮食安全情况)(朱民一行听取宿管人员介绍宿舍生活保障情况)朱民指出,教育教学无小事,教学服务设施、宿舍环境、食堂安全等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都关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要给予高度重视。新学期学校各项工作要强化坚持以师生为本,切实从师生学习生活和教学科研的实际需求出发,“俯下身子”多听取师生们的意见建议,“撸起袖子”抓好回应师生诉求的实事要事。(朱民一行了解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朱民一行察看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实训大楼整修进展)朱民强调,相关部门在准备开学各项工作过程中,对于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坚持相互协调,统筹推进,既要突出抓好问题集中的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又要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注重工作学习及校园生活服务细节,将好的经验做法形成有效制度,常抓不懈。朱民最后强调,做好开学准备工作是新学期教学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希望各职能部门和学院秉着服务育人的工作态度,进一步将各项工作做细做实,打造更加温馨、舒适、优美、整洁的学习工作环境,为新学期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详细内容9月7日,校党委书记朱民、副书记刘淑慧、副校长卿凤翎等校领导在相关学院部处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信息学院再次看望并慰问丁永生教授遗孀任立红老师。朱民书记代表学校对丁永生教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对丁永生教授为学校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朱民书记向任立红老师表示深切的慰问,详细了解了任立红老师这段时间的生活情况。朱民说,丁永生教授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家庭的损失,也是东华大学的巨大损失。他鼓励任立红老师和家人化悲痛为力量,勉励其子向父亲学习,成长为优秀人才,并要求学院主动关心好任立红老师的工作和生活。在第33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一同深切缅怀丁永生教授,弘扬他崇尚学术、关爱后学、追求卓越的精神。怀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丁永生教授虽然匆匆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胸怀国家、心系学校的情怀,潜心学术、追求创新的境界,诲人不倦、育人育心的品格,高度负责、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将激励东华人继续前进,为学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详细内容文化部初定10月底在北京恭王府举办“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优秀成果展(上海专场)”,集中展示上海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成效。为办好本次展览,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带队来沪开展展览前提调研,并在东华大学举办筹备工作会议。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处龙柏羽,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尼冰、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李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金江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周星等兄弟院校同行出席会议。上海文化广播影视局管理局公共文化处(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主持会议。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致欢迎词。首先,刘书记对文化部非遗司、恭王府博物馆、上海文广的领导及兄弟院校代表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长期以来对东华大学非遗研培工作给予支持与帮助的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广局表示衷心的感谢。刘书记谈到,东华大学是全国最早建立服装类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借助并发挥学科优势,以独具特色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环境,结合去年优秀的培训成果,在2017年开设《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修培训引入了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学生、东华大学学生和非遗学员的结对创作,把传统刺绣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上,作品将于9月18日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展厅展出。这次会议为东华大学提供了向兄弟院校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开展非遗研培工作,并充分借助非遗平台,用学科优势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艺术水平和文化素养,进一步促进非遗传承人群与高校师生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相信在各单位的努力下,东华大学一定会为传承和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最大的贡献。最后预祝今天的研讨会圆满成功!恭王府孙主任带队在上海5所非遗研培高校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由于调研时间有限,还未能深入访问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及复旦大学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东华大学有这样一支科研“国家队”,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纺织印染技术研究,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次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教授到现任“队长”阎克路,团队里七成是女性,全国优秀工作者、上海市巾帼文明岗都被她们收入囊中。今年团队又获评2016-2017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这支堪比铿锵玫瑰的团队就是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染整中心”)。(染整中心团队合影)为了那片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从2000年成立至今,染整中心一直肩负这样一个使命:提高我国纺织印染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作为国家级染整研究中心,我们要做的事任重道远,要稳扎稳打、攻坚克难,要对得起‘国家队’这个称号!”中心主任阎克路教授这样说道。污染物排放严重已成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集体瓶颈,到底什么才是纺织印染行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当社会各界都在关注雾霾等环境问题时,染整中心团队通过实地调研印染企业技术需求,走进江浙闽鲁粤等印染聚集区亲自“把脉”,在十一五期间就敏锐地聚焦印染行业的发展关键点——“节能低碳”。“攻克印染难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单靠个人或者单一学科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态度就是合作,和不同学科交叉,与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合作。”阎教授在带领中心团队时始终强调协同作战,中心科研教师、学院各系专业教师、研究生乃至纺织、材料等其他院系学
详细内容9月6日,2017年上海市高校征兵工作座谈会在延安路校区召开,上海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陈寅,副市长彭沉雷,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张晓明、副司令员王治平、副政委程关生,校党委书记朱民出席。会议由上海警备区原副参谋长、市政府征兵办主任简辉主持。陈寅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应征学生、广大教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敬意和感谢。他指出,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力度逐年加大,各高校应当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优秀征兵工作经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强调,各级各单位要按照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要求,切实重视大学生征集工作,切实加强大学生征集的组织领导,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大学生征集工作,圆满完成本市今年的大学生征集任务。张晓明在会上讲话,他指出,本次征兵工作座谈会是2017年征兵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未来的高校征兵工作中,逐年增加是必然,全年征招是常态,每年的征兵活动是对高校国防意识、国防观念的检验和评价,各高校应当予以足够重视。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代表学校向与会者介绍我校征兵工作情况。据介绍,我校2017年夏季征兵任务为男生45人、女生2人,经过初检、复检、政治考核,目前男生合格49人、女生合格5人,超额完成今年的征兵任务。同济大学、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征兵工作负责人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市有关部门分管领导,各高校分管领导和高校征兵工作站站长,各区人武部部长等参加座谈会。部分与会高校就征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市征兵办对有关问题进行协调解答。座谈会前,陈寅一行在朱民的陪同下慰问了我校一线征兵教师,看望了今年应征报名的学生,对征兵教师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勉励应征学生积极投身人民军队这所大学校大熔炉,在依法履行兵役义务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成才。
详细内容8月25日,科技部“根在基层”上海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调研团来校调研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相关工作,副校长陈革出席座谈会,我校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处等部门人员参加调研活动。座谈会上,陈革对调研团一行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情况及在我校科研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希望调研团为学校科研基地创新能力提升多提供思路和政策建议,以加快实现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科技部基础司祝学衍介绍了科技部等三部委刚刚颁发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在该方案中,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按照科学与工程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三类布局建设,计划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开放共享、多元投入、动态调整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发展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属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优化调整和统筹布局,定位于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围绕重大科学前沿、重大科技任务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科技创新活动。对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存量进行评估梳理,加强评估考核和多渠道优化整合,符合条件的纳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属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定位于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平安中国等国家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研究,推动应用示范、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会上,余木火、李戎、张耀鹏等老师与调研团就科研基地功能定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运行和评估机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团实地考察了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展示室、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轻质复合楼,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测试室、工艺研究室及中试车间,
详细内容【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国家与社会前行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坚守三尺讲台播撒知识与精神火种的人民教师。这个教师节,迎着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的东风,我们选取了近一年来获得各类荣誉的教师代表,他们中有被学生选为新一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有在教学育人一线作出突出贡献和改革探索的,也有始终坚守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的,让我们透过他们感受东华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感受人民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东华大学第十七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风采巡礼(以下排名不分先后)纺织学院刘洪玲副教授,教龄14年,主要讲授《纺织材料学》与《纺织数理统计》等课程,曾多次荣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对待教学工作,刘老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总是把枯燥的原理讲得生动有趣。和学生相处,她总是那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细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好老师感言:以“教”为本、以“研”为生,相辅相成、治学严教,传承基础、讲授新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黄更讲师,教龄11年,主要授课有《基础工艺》、《工程制图》、《设计思维》、《景观设计》,曾获全国人居经典方案竞赛环境金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在黄老师看来,设计教学是互动的体验,是设计践行与乌托邦的平衡,学与教在不断地交换角色与信息,社会关怀与设计工具的完美结合是创意之道。好老师感言:乌托邦式的设计践行,希望带给课程创意更多的活性。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李莫愁讲师,教龄4年,主要授课有《纳税筹划》、《财务分析》、《会计学》,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个项目,曾获第二届上海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在李老师看来,教学要精于勤、精于专、精于启智,一直坚持把学生作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好老师感言:用心教学,陪伴学生快乐成长。机械工程学院莫伟平讲师,教龄6年,主要授课有《工业设
详细内容9月6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隆重举办2017年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颁授仪式,共有来自18个国家的50位杰出外籍人士获此殊荣。我校荷兰籍外籍教师埃森(AnselmVermeulen)荣获2017年“白玉兰纪念奖”,以表彰他对我校的国际交流及留学生培养工作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刘春红副校长应邀出席颁奖仪式。埃森老师与中国的缘分开始于1986年,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不断往来于欧洲与中国,在此期间逐步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和喜爱,终于在2009年决定举家搬迁到上海,正式成为“新上海人”,自此,他与上海的缘分正式拉开了帷幕。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外国留学生迅速增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逐步形成。漫步在东华大学校园,一定会被校园中穿梭的各种肤色的外国人所吸引,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中绝大多数是来中国深造的外国留学生,也有一部分是来校为中外学生授课的外国教师。身材高大、举止儒雅、每天骑着一辆28寸的老式自行车在校园中穿行的欧洲中年人埃森老师就是这些外教中的一位典型代表。2009年,当时作为荷兰鹿特丹大学国际商业与管理学院(简称“RBS)教师和物流专家的埃森老师,由RBS派来担任驻沪代表,促进RBS与中国教育机构的合作交流。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在这短短的7年多时间里,使得上百名中外学生获得了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2010年,他得知东华大学开设了面向全球学生的全新的管理类国际学生培养项目,他不仅自己毅然全身心地投入到该国际项目筹建中来,努力将欧洲与中国优秀的教育理念、方法与制度相融合,还推荐自己的女儿进入了该项目学习。在此后的几年里,他也利用自己受邀在世界各地讲学的机会积极宣传东华大学,鼓励世界各地的学生来华留学,大大推动了该国际项目的快速发展,时至今年春季学期结束,该项目共培养了711名学生,他们中的佼佼者已经开始在国际职场的管理层中崭露头角。作为该国际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他从不计较公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