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下午,叶寿增先生、洪晃女士受聘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报告会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第三教学楼四楼会议室举行。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冯信群主持会议,院长李俊致辞并向叶寿增、洪晃颁发兼职教授聘书并佩戴东华大学校徽。东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岑洁,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委书记袁孟红与副书记刘燕萍,东华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岑洁,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李敏以及,院长助理周洪红雷、、于晓坤,服装设计与工程系副主任鲁虹、,杨以雄、陈建辉等学院各系部主任及部分教师代表、之禾企业代表、在校学生等400余人参加了聘任仪式和报告会。叶寿增、洪晃与东华大学部分教师、之禾企业代表合影留念兼职教授聘任仪式暨报告会现场叶寿增,东华大学校友,知名时装品牌ICICLE(之禾)创始人,之禾集团首席执行官。叶寿增于1993年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留校任专业教师。1997年创立ICICLE品牌。ICICLE作为中国首家环保时装品牌,以环保、舒适、通勤为品牌理念,坚持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寻求国际化发展。2017年,之禾创立二十周年,之禾作为一家涵盖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到销售的全业务链跨国集团,在国内外服装界颇受关注,全年总销售额已达16亿元。洪晃,著名媒体人、出版人及文字工作者,中国互动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1984年,洪晃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瓦萨学院,1996年回国出任中国互动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官。2005~2016年间,创立了中国本土时尚杂志《iLook世界都市》(后改名《OPENPAGE大视野》),担任主编及出版人;致力于培育中国时装设计师,创立了中国首家原创设计师品牌集合店BNC——薄荷糯米葱。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音频节目《女人要强大》来讨论女性主义以及女性问题。2011年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人,被誉为“中国版OprahWinfrey”。著有《我的非正常生
详细内容“新锐东华”2018作品发布会于4月2日傍晚亮相上海时装周静安800秀场,集中展现“东华新锐设计师”培优支持计划成果,这是东华新锐设计师连续第三年登陆上海时装周,随后本场发布会的金奖作品将在6月代表东华大学参加伦敦毕业生时装周。此次发布会的主题为“无界之界”,旨在以无界的创作理念来突破普世的界限!10名来自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中日合作)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三个专业方向的设计师本科生,将以不拘一格的设计创意、追求极致的制作工艺、多样化的面料创新,打破传统界限,诠释新生代设计师对于时尚与艺术的全新解读,全方位展现学院对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副校长邱高出席发布会,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袁孟红,院长李俊,副院长李敏、王朝晖,党总支副书记刘燕萍等与企业代表、众多师生一同观摩了这场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此次三个专业方向的新锐设计师作品展现了学院通过专业与课程交叉对设计、技术与工程的融合,以及对学生们“跨界融合,大胆创新”的重视与培养,而这也是本届新锐设计师作品发布的一大看点。新锐设计师们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现了个性主张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无界之界”的精髓。本次的10个系列作品是从全院三个不同服装类专业的近200组毕业设计作品中优选而出的40余组候选设计师通过一轮专业评审的初选选出今天本场发布会的优秀设计师及入选作品:张楚凡《不完整uncomplete》张瀚博《请爱我LOVEME,PLEASE》曾月《日式摇滚俱乐部Japaneserockabillyclub》杨刘钰《二次喜宴SecondaryBanquet》牛芳卿《今夜无人结婚NoOne’sGettingMarriedTonight》杨佳霓《胖子的新衣FattysNewClothes》吴欣悦《人间失格NoLongerHuman》吴子涵《阳光灿烂的日子PerfectDay》廖佳鑫
详细内容3月28日,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到我校延安路校区调研。在参观了相关主题展览后,翁铁慧重点就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时尚创意人才培养等事项与我校党政领导以及部分科研人员、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交流。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宗明、上海市经信委巡视员陈跃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上海市教委秘书长王从春等陪同调研。我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副校长刘春红、邱高、陈南梁、舒慧生,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继生、副总裁封亚培出席调研活动。(调研座谈会现场)调研中,翁铁慧对我校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领域的建设成果给予充分肯定。翁铁慧指出,东华大学在上海乃至在全国都是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学校始终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紧密依托特色学科优势,积极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翁铁慧认为,学校赢得下一步发展先机要着力在三方面狠抓建设: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抓学科。她强调,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必须牢牢把握学科建设这个龙头,东华大学要继续坚持以纺织为学科主体,着力做强做大材料、设计两翼,紧密围绕学科抓人才、抓队伍、破难题,有效提升学校发展能级。其次,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翁铁慧对此次学校邀请企业代表一同参加调研十分认同,强调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合作,放大知识溢出效应,才能切实把大学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生产力。东华大学要继续坚持对标国家重大战略特需以及上海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着力加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国际交流,在围绕中心服务国家和上海建设大局中进一步提升学校发展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最后,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既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也要注重内部自身队伍建设,以内部治理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人才队伍建设新体制新机制,党政合力推进学
详细内容3月30日出版的《东华大学报》刊发该报评论员华平文章《肩负新使命开创新辉煌》,文章表示,东华大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关键时期,全校上下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强“双一流”建设,积极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制高点;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国家、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现将全文转载如下: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肩负重要使命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出色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几件大事: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审议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确定2018年政府工作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一桩桩、一件件,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跟着领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也是东华大学的关键年。对于东华而言,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全面实现的关键时期。面临新目标,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强“双一流”建设,要立足优势特色学科,辐射带动其他学科;要做好做强“特色”这篇大文章,积极抢占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制高点,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激发人才活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教育部“一流本科、一流专业、一流人才”建设要求,重点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国家
详细内容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和上海科学院的合作共建,3月30日,双方在松江校区就起草的合作协议进行会商。副校长舒慧生出席会议,上海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刘彦伯、科技发展处处长宗宇伟、组织人事处李登峰等一行7人,我校校长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研处、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等职能部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由校长办公室主任周婉婉主持。舒慧生代表学校对上海科学院领导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他希望能借助此次会议,进一步落实与上海科学院战略合作协议的细节,搭建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平台,推进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促进干部和人才交流,实现双方战略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与会人员就协议内容进行切磋交流,双方均表示要充分发挥校院各自优势,在共建创新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干部挂职、人才交流、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学生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将优势互补,利用好“一海两江”(上海、松江、张江)的政策,共同推动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会后,与会领导参观了我校校史馆和科技成果展示馆。
详细内容3月29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纺织通史》出版研讨会在我校举行。该书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著名纺织史专家及教育家周启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和我校教授包铭新共同担任主编,作为我国首部全面论述原始手工生产到当代动力机器生产的纺织业发展通史,具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校长蒋昌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丽、我校副校长陈南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出版管理处处长王莳骏、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庄智象、原上海出版行业协会理事长赵昌平、《中国纺织通史》领衔主编周启澄,以及来自东华大学、上海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大学、江南大学、南通大学、河南工程学院、南京金文云锦艺术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单位的部分作者和专家代表40余人出席研讨会。(蒋昌俊致辞)蒋昌俊在研讨会上致辞,他代表学校向《中国纺织通史》的正式出版以及周老及其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领导专家、来宾表示诚挚的感谢。他向与会人员简单介绍了《中国纺织通史》的内容,认为该书系统梳理了远古时期到2010年我国纺织业的起源、形成、发展与变革,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纺织品服饰,展现了以纺织产品为首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盛况。而且纺织的内涵不再局限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民生领域,而是更多地向医用卫生、国防、航空航天等多领域拓展,改变了大家对于传统纺织的刻板印象。蒋昌俊指出,《中国纺织通史》的出版是我国纺织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为我国纺织事业建设与发展留下的宝贵财富。他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陈南梁在讲话中表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我国从“纺织大国”建设成为“纺织强国”,是纺织人的使命和责任。该书从选题策划到团队组建,从申报立项到正式出版,历时8年,凝聚着三代纺织史专家的赤诚情怀,来之不易。陈南粱希望出版社坚守“专、精、特”的出版理念,坚持打造一流专业学术出版高地,服务学科建设和行业进步。陈丽代表上海新闻出版局高度评价《中国纺
详细内容3月27日下午,兼职特聘教授柴天佑院士聘任仪式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隆重举行。校长蒋昌俊、副校长舒慧生出席聘任仪式,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等200余人出席聘任仪式暨钱宝钧讲座。会议由副校长舒慧生主持。蒋昌俊为柴院士颁发聘书并致辞,并代表学校衷心地感谢柴院士受聘东华大学。蒋昌俊指出,东华大学当前处于一流学科和新增学位点建设全面贯彻落实阶段,立德树人这一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重要落脚点。柴院士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水平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迄今仍坚持为学生上课,并且亲自制订研究生课程和培养体系。他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学生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志向选择从事控制理论研究,或者全流程一体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蒋昌俊校长致辞)蒋昌俊强调,柴院士多年来长期从事复杂工业过程控制、优化和综合自动化的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我国该领域的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多个学科,尤其是纺织、自动化控制等学科,要充分发挥好柴院士多年来在钢铁、冶金等领域形成和积累的丰富的工业过程控制和优化理论和工程经验,推动学校自动化控制学科快速发展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蒋昌俊校长为柴天佑院士颁发聘书)柴院士一直以来关注和支持东华大学的发展,早在2007年就曾访问我校并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直保持密切联系,他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是信息学院的青年学术骨干。柴院士表示,希望能推动学校自动化控制学科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应用深入融合,加强理论前沿研究与学术交流合作,力争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增添动力。(柴天佑院士做报告)聘任仪式后,柴院士受邀做客钱宝均讲座,做题为《制造流程智能化——对人工智能的挑战》的学术报告。讲座以离散工业和过程工业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切入,分析了制造流程信息化系统现状,阐述了制造流程智能化的涵义与愿景,最
详细内容2018年3月29日,由共青团东华大学委员会、东华大学环境学院、上海泽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泽耀杯”东华大学大学生节能环保创新大赛决赛在我校举行。来自环境学院、材料学院、服装学院、化工学院、理学院的15支团队从全校5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最终角逐。本次大赛以“科创环保,绿水青山”为主题,倡导学生围绕环境污染防治、节能降耗减排、环境生态技术等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进行研究,旨在鼓励大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激发创意思维,提高环保创新实践能力。整场比赛历时3小时,15组参赛队伍依次进行现场答辩展示,专家评委从项目的创新性、逻辑性、方法运用、成果等方面进行提问和综合评分。经过紧张激烈的比拼,最终,来自环境学院的李贺、刘鑫、王玲所报项目作品《一种考虑气流组织的暖鼻型口罩》荣获一等奖;由环境学院沈晓凤、司志浩、化工学院蒋阳、材料学院段小超等分别牵头完成的4项作品获二等奖;由材料学院曾凡鑫、环境学院靳记磊、袁世红、宋锦、王树信等分别牵头完成的5项作品获三等奖。环境学院教授宋新山代表与会评委专家对此次大赛表示充分肯定,指出大学生在进行研究时要以问题为导向,多考虑项目的经济性、实用性,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上海泽耀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勇在讲话中号召广大学生立志于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投身于环保行业中去。
详细内容城市交通掌握着城市命脉,关乎着在这所城市生活的人们的生活质量。作为人口众多、交通复杂的庞大城市--上海是如何做到畅通无阻,保障人们安全出行的呢?3月29日,全国劳模、上海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朱洪研究员在《锦绣中国》课堂上为大家讲述上海交通发展历史,分享自己与上海交通共同成长的心路历程。各指数攀升见证上海交通之成长城市交通是什么?交通规划师的职责是什么?朱洪研究员通过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了一个核心概念。他指出城市交通不仅是指交通运输,其特殊内涵与城市是分不开的,涉及土地、社会、环境、技术等多方面,最基础的可能是文化,而城市发展的动力则是大家对出行便捷、高效、安全、舒适以及自主的追求。交通规划师的职责则是将理想转化为现实,不仅要谋划理想的蓝图,更要关注城市符合民生需求,体验出行者的感受;把握好专业的坚持和妥协之间的平衡度,寻求社会最大公约数,是交通规划和政策落地的根本。通过今昔对比,朱洪研究员为大家形象地展示了上海交通的成长,各指标数字的急速增长,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上海交通的成长之快。交通运行的空间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而扩大。城市道路容量从2004年的8千万车公里增长到2017年的2.1亿车公里,增长了150%。此外,2004年的轨道交通是130万乘每日,而到了2017年则上升到931.8万乘每日。另外,其他许多方面也发生着变化,比如对外交通辐射更广、更紧密,出行高峰特征出现分化,不仅出行活动更加多元,出行方式选择也更加多元,道路交通拥堵时间也越来越长,轨道交通高峰潮汐特征非常明显。一体化交通见证交通规划师之努力结合自己具体的交通实践,朱洪研究员为大家全面展示了作为交通规划师所做的努力。2002年版的交通白皮书提出了一体化交通理论,该理论包含着内外关联,其中外部关联指“交通与土地使用相互结合,交通与经济互相适应,交通与环境互相协调,交通与社会互相促进,以及城市交通与对外
详细内容3月28日,我校2018届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先后在松江校区和延安路校区举行,183名博士、1046名硕士依依惜别母校,扬帆起航。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蒋昌俊,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金海燕,副校长邱高、副校长陈南梁出席毕业典礼。典礼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副校长舒慧生主持,各院领导、导师代表、全体毕业生和家长代表一起见证这一难忘时刻。毕业典礼在雄壮豪迈的国歌声中正式拉开帷幕。校党委书记朱民宣读了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名单和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名单。我校本届毕业生中,有56名学生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66名学生被评为东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典礼现场,学校领导为优秀毕业生颁发了证书。蒋昌俊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的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毕业生深情寄语。他希望毕业生能够做一个持心守正、传承使命的人,扣准时代脉搏,勇担责任使命,努力成为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和新知识的创造者,将自己的成长成才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中。他还希望同学们能够始终怀揣着一颗自信坚韧之心,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自信与国家自信紧密连接在一起,用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砥砺前行,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用坚韧的意志和成熟的心智不断雕琢自己。最后,他勉励毕业生要做一个懂得合作、理解奉献、学会共赢的人。在团队和集体中发扬“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通过成就别人来成就自己,奉献自己,以读书人的家国情怀和理想抱负为更美好的世界而奋斗!机械学院张洁教授、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许旭兵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张洁教授希望大家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始终不忘本心,牢牢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航向,拥有国际化视野,以合作的精神和胸怀,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许旭兵教授则鼓励毕业生要牢记“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不贪捷径,正心立事,始终保好习惯,用创新的思维寻找更广阔的天地!环境学院20
详细内容3月29日,市党建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冯小敏研究员为我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班作题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的专题辅导报告。校党委书记朱民,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副校长邱高、陈南梁等出席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刘淑慧主持。报告会上,冯小敏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主线,从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新站位、对党建工作的总要求和党建思想核心在于两个毫不动摇等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解读。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信仰感召力、理论说服力、思想穿透力、政治凝聚力和社会动员力,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要清醒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分析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他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核心在于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着力抓好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刘淑慧在主持报告时表示,今天的辅导报告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生动的实践案例,论述严密、深入浅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党员更全面深刻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及时传达辅导报告内容,进一步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狠下功夫,要把学习与思考、学习与使用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实践,切实为推动学校事业改革发展、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人才强校战略贡献智慧和力量。全校全体处级干部、二级单位党组织委员会委员、民主党派、统战团体正副负责人、教工及学生党支部书记、专职党务干部、关工委老同志等200余人与会。
详细内容3月27日,我校副校长刘春红在延安路校区会见了目前正在我校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进修的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大学副校长古拉莫夫·阿兹莫(GulamovAZAMAT)教授、乌兹别克斯坦纤维研究所副所长阿宏巴巴耶夫·阿杜哈克木(AkhunbabaevABDUKHAKIM)教授等一行4人。国际合作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相关人员陪同会见。刘春红副校长对乌兹别克斯坦客人表示热烈欢迎,重点介绍了学生对外交流、国际学生培养等情况。阿兹莫副校长表示,塔什干纺织与轻工业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东华大学在包括纺织、材料和设计在内的很多学科高度契合,希望两校继年4月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基础上在学生交流互换,暑期学校,研修班等方面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刘春红副校长还代表学校与阿杜哈克木教授所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纤维研究所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期待未来在材料科学领域开展更多更为深入的科研合作。2017年12月29日,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发展研究中心在我校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纺织规划研究会与我校合作共建,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纺织服装投资与贸易环境、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政府和行业“走出去”提供决策咨询参考。本次纺织行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是我校依托纺织、服装、材料等特色学科优势,积极行动,与“走出去”的中国优秀纺织企业携手,推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纺织行业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发展而开设的培训项目,是对中国发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详细内容3月27日,2018届毕业生春季供需洽谈会(松江校区)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体育馆举行。本次洽谈会共吸引500余家企业参加,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供需洽谈会招聘职位涉及纺织、化工、计算机、金融、机械、科教、商贸、交运、政法等领域。参会单位包括中国移动、上汽大通、台积电、正泰电气、上海建工集团、三菱电机、通用汽车、招商银行等单位,漕河泾开发区80余家企业组团参会。洽谈会现场上学生们求职热情高涨,很多同学表示在就业心理预期和技能上已做了有针对性的准备,会积极把握机会,并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和专业特点,有选择性地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用人单位表示更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和相关领域实习经历,考察应聘学生综合素质。现场不少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当场达成了双向选择意向。据悉,本次供需洽谈会除积极鼓励学院推荐企业走进校园之外,学校也积极邀请漕河泾开发区、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嘉善归谷科技园等相关园区和政府部门组织企业来校选拔人才,其中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本次洽谈会现场特别开通政策咨询通道,帮助广大毕业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为学校毕业生求职提供更为便利、优质的服务。我校积极践行、推进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春季供需洽谈会本着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引导学生更充分就业的宗旨,以毕业生专业、学历层次齐全、可满足用人单位多层次需求的特点,每年吸引着大批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4月4日2018届毕业生春季供需洽谈会(延安路校区)也将如期举行,目前企业报名已经截止,欢迎广大毕业生到场参加。
详细内容3月23日,学校召开2018年师资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围绕今年校党委1号文《关于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研究部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校党委书记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副校长卿凤翎主持,各学院书记、院长及中心负责人参加会议。(朱民在会上讲话)朱民在讲话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学校正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深入落实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要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今年学校党委1号文件的任务要求和2018年工作要点抓实做细各项任务。他对各学院和中心认真细致地做好今年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给予肯定并强调,科学制定年度人才队伍建设的执行计划是做好今年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必须在对照本单位“十三五”规划全面认真梳理学科队伍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要坚持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前提、效率是手段,充分释放学校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红利,加快做好高质量人才队伍增量工作;要坚持引是前提、育是根本、用是关键,健全完善准聘长聘机制,发挥职称评聘的杠杆效应,制定专职科研人员招聘和管理办法,加大博士后工作力度。朱民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校院两级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目前,个别学院等单位工作还不够充分,各学院等单位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年度人才队伍建设计划是执行计划,是“任务书”“责任状”,切实把“首要任务”放在首位、落在实处;要做好向高质量人才队伍增量的资源配置工作,同时以实施公用房有偿使用改革为契机撬动资源配置等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创新,推动办公用房、研究生招生指标等资源,向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和优秀青年人才倾斜,向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集聚。(研讨会现场)卿凤翎在会上指出,做好高质量人才队伍增量工作是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