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16日,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应邀率团赴日本东京参加第十届中日教育交流会并访问合作院校,期间拜会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教育处,与部分在日学生和校友进行座谈交流。在第十届中日教育交流会上,李成龙以我校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例,在中日大学校长圆桌论坛上做主题发言,剖析了数字化时代中日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李成龙强调,数字化时代为中日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的双重变奏,作为中日合作项目的参与方,我校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日两国的时尚行业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参会期间,代表团也与参会的日本高校做了深入交流,并随团参访了日本中央大学等高校。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学院长相原幸子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回顾了中日合作办学项目所走过的二十余年历程,感谢彼此为此项目的长期合作开展所倾注的心血与努力,该项目凭借卓越的教育质量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曾荣获上海市首届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等殊荣,并多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等荣誉,项目迄今已经培养了超过1000余名毕业生。双方也对中日班近期碰到的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并达成共识。会谈后代表团实地
详细内容11月16日,“对话信仰·博物馆里的红色印记”上海高校大学生思政微课展演活动在上海理工大学举办。我校“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参与活动展演并荣获二等奖。“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光辉灿烂;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光我中华,是近代中国人民的理想追求;爱我中华,是新中国东华人的行动指引;兴我中华,是新时代青年学子的使命担当”……学校“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聚焦“胸怀爱国之心经纬强国之志”主题,以近代中国纺织工人斗争精神的象征打梭棒为切入点,以上海纺织博物馆、东华大学校园内的光华大学旧址为载体,结合近代纺织工人运动史、新中国纺织产业发展史、光华大学与东华大学校史,围绕“教育救国,光我中华”“科技报国,爱我中华”“圆梦强国,兴我中华”三个篇章,立足学校特色,挖掘纺织史中的红色记忆,讲述纺织人、东华人的家国情怀,通过有思想深度、历史厚度、表达力度及情感温度的思政微课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报国成才,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学习进行时”学生理论宣讲团在思政微课展示现场)据悉,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上海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联盟举办,是
详细内容11月17日,由上海外文学会指导、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数智时代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国际研讨会”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顺利举行。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国际合作处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赵明炜、纽约州立大学Istvan Kecskes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和杨枫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张绍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上海理工大学韩戈玲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外语学院师生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留学生共60余人参加会议。 聚焦数智新潮,启航传播未来李成龙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加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任务,为新时代国际传播工作明确了方向和新使命。东华大学注重跨学科研究与协作,近年来外语学院积极推动数字技术与语言学、传播学的融合,探索数智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创新应用,培养了一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希望此次研讨会聚焦数智时代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主题,积极探索形成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为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全球理解。名家论道 · 语言共建,数智时代的跨文化对话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来
详细内容近期,聚焦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东华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积极走访企业和平台,强化建设产教融合基地,持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走深走实。自从2023年10月东华大学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以来,配备精兵强将完成组织架构,不断加强学院制度建设,完成首批工程类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和入企实践工作等。为了更快更好的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副校长陈革召集卓工学院、研究生院及学校各重点平台和学院领导参加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陈革在总结卓工学院一年来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实现卓工学院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项要求:首先,要加快卓工学院的建设步伐,以国家卓工学院建设要求对标对表,以更高的目标引领推动学校深入推进分类培养;其次,要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抓手,深化工程硕博士的培养体系改革,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构建保障机制;最后,要充分融合校内外资源,各学院与平台协同合作,形成共同推进卓工学院建设发展的合力和良好氛围。(卓工学院工作推进会现场)与会人员围绕卓工学院的定位、愿景、使命、职能以及近期的工作思路与重点工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包括构建各学院、平台与卓工学院
详细内容近日,2024年上海高校、高中阶段学校活力团组织、活力社团、团干部示范典型遴选结果公布,我校23个集体或个人获通报表扬。其中“活力团委”2个、“标杆活力团支部”1个、“标杆活力社团”1个、“活力团支部”8个、“活力社团”4个、“团干部示范典型”7人。在本次活力团组织评选中,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团委、理学院团委获“活力团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团委把握时代之“变”与育人初心“不变”,近年来,着力创新以美育人的工作路径,组织开展上海高校创意市集、“绘青春”校园涂鸦文化阵地等精品项目;躬身社会实践,组织团队赴上海金山“种风景”、浙江宁海柘坑戴学习“千万工程”、云南盐津“设计小学”赋能乡村美育、“联合毕设”助力乡村振兴等,在实践中增长本领才干。理学院团委(现拆分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团委和物理学院团委)围绕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目标,依托“DHU理想家”微信公众号,构建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用“网言网语”强化思政引领;注重实践能力提升,连续十余年开展“小甜橙”春运志愿服务;激发科创热情,每年获市级以上奖项百余项,不断夯实育人成果。我校9个团支部获“活力团支部”。其中
详细内容11月13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松江校区举行“智汇医疗”党支部成立仪式暨“人工智能在阿尔兹海默症治疗中的应用”主题研讨会。上海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卫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康文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副主任左铭,以及我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资产管理处、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等职能部门、学院相关同志与会。(活动现场)(“智汇医疗”党支部成立授旗仪式)会上,党委组织员赵北琳宣读关于成立“智汇医疗”党支部的决定,并为“智汇医疗”党支部书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德华授旗。随后,陈德华讲授题为《党建引领智慧医疗发展的实践探索》的主题党课,阐述党支部在党建引领智慧医疗发展中的已有成果和未来支部建设规划。(项目合作签约)为了更好推动党支部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发展,继续巩固和深化党建共建成效,“智汇医疗”党支部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数字信息党支部、及我校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教工党支部、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工党支部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海南医院签订“前列腺增生智能
详细内容11月11日下午,“学科思政引领卓越育人新范式”专项计划工作推进会在松江校区举办。校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宣传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团委、二级学院等相关负责人及学工代表参会。(推进会现场)李成龙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政引领力,把学科思政作为学校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举措。要加强载体融合,在一体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科建设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激发学生有使命感的学习和学术,切实培养报国志向和学术志趣。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元素,调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在“学科”的“大”层次上将“思政”落实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要抓住关键环节,在夯实课程思政基础上创新科创思政,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科研育人体系,打造“一学科、一特色”育人载体,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思政共同体。要完善实践思政,贯通学生社会实践、思政课程实践和课程思政实践,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会上,党委学生(研究生)工作部就如何推动思政育人工作有机融入学科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进行了专题汇报。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纺织学院
详细内容11月8日,东华大学CALM(程正迪)教育专项基金携先进低维材料中心(CALM)的学者来到东华附校,以“科学与人生”为题,带来《从物质到材料——CALM学者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神奇的维度世界》青少年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首讲,拉开通识教育课程的序幕。讲座由发展联络处严晨老师主持。(首讲现场)教育专项基金管委会主任邱登梅在首讲中聚焦钱宝钧老校长、程正迪院士、CALM学者三代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生动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科学精神,并通过现场访谈、提问互动等方式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共同感悟学习真谛、体验科学魅力、探索无限人生。(程正迪院士寄语东华附校师生)程正迪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也是我校杰出校友,于1981年获化学纤维硕士学位,师从老校长、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教育家钱宝钧先生。讲座中,程正迪院士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向东华附校师生表达了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CALM学者与附校学子分享交流)“保持好奇心,敢于尝试,你也可以成为科学家”“自信源自于你平时的努力”“不要给自己设限”……CALM的杨曙光、冯训达、马在飞三位学者来到现场,与同学们面对面分享对科研、学习、人生的理解。“感受到了科学家们对祖国的热
详细内容11月12日,202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表彰2024年度中国纺联科学技术奖。我校牵头或主要参与获奖科技成果共计19项(人),其中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桑麻学者奖1人。我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科研院及部分获奖代表出席了奖励大会。(部分参会人员)2024年度中国纺联科技奖共评选出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共计59项,桑麻学者奖4人,旨在对推动中国纺织工业发展、促进纺织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单位给予奖励。2024年中国纺联科技奖总授奖比例为28.0%,比2023年下降8.8个百分点,竞争难度加大,奖项含金量增加。我校获奖项目列表:学校牵头获奖项目项目名称奖励类别及等级校内负责人主要完成单位机电转换纤维及其织物的能量与湿热管理功能调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宏志东华大学环锭细纱机自动接头机器人及其协同智能系统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张洁东华大学、无锡一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热湿舒适功能纺织品结构设计与制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张
详细内容11月8日,党委书记刘承功、党委副书记李成龙一行赴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看望慰问我校在第七届进博会现场服务的志愿者。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唐志宇(挂职),团上海市委学校部、市希望志愿者指导中心以及学校党委办公室、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慰问参加相关活动。(刘承功一行慰问新闻中心志愿者)刘承功一行先后来到进博文化展示中心、新闻中心,详细了解展览讲解岗、运营服务岗、重要嘉宾接待岗、综合管理岗等志愿者的工作安排及志愿服务感想与收获,为志愿者佩戴第七届进博会开幕纪念徽章,对全体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暖心叮嘱同学们在做好志愿服务的同时注意劳逸结合,充分利用进博会提供的世界交往这一难得的“沉浸式”大课堂,增见识世面、长才干、作贡献。在进博文化展示中心,我校第七届进博会临时学生党支部举行了一堂“行走的进博会党课”。党课以《进博会——让世界共享中国开放机遇与红利》为主题,采取场馆研学、师生交流的互动式、体验式方式进行。我校七名志愿者“小叶子”作为研学领航员,分六个篇章生动讲述了进博会的历史沿革、现实意义及对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作用,两位同学分享了服务经历与感受,引导同学们在志愿服务中深刻体会中
详细内容11月5日,我校延安路校区图书馆一楼文化走廊迎来了“爱、食物与生命”——进食障碍科普艺术展的东华大学巡展开幕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主任陈珏、东华大学学(研)工部部长秦泽峰、图书馆馆长方建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负责人丁寅出席,开幕仪式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曹宁宁主持,东华大学师生代表现场参与。本次画廊巡展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东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东华大学图书馆协办,赵子荷/M.W.、乐康慧爱志愿者团队策展,延续“爱,食物与生命”的主题的探索,旨在通过科普与艺术的结合,提升公众对进食障碍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传递爱与生命的价值。(开幕式揭牌仪式)开幕式上,陈珏主任呼吁,疾病的预防和科普尤为必要,非常高兴能够通过这次合作,把进食障碍科普带到大学校园,让更多人关注、了解进食障碍。秦泽峰部长提到本次展览是学校医教结合的全新尝试,通过这个展览激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增进对心理疾病的理解,将健康校园建设扩展到健康社区、健康社会,贡献学校的力量。曹宁宁主任表示,600号画廊进高校不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生动科普,也
详细内容“一两皮辊花,相当于三碗白米饭,所以我们要少出皮辊花,就能给国家节约更多的粮食。”“我只是懂一些检修的原理,这样在巡回的时候,如果哪里的锭子出现了问题,就能及时标记出来,及时安排修理。”……11月8日,东华大学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党的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1960级杰出校友黄宝妹为原型创作的话剧《黄宝妹》在该校延安路校区首演。曾出演电影《黄宝妹》的宝妹校友在亲属陪同下回到母校,在舞台前再度角色转换,成了这部校园话剧新作的新粉。东华大学党委书记刘成功、党委副书记李成龙,上海市总工会宣教部副部长、市劳模协会秘书长李明,杨浦区总工会劳模协会负责人蔡珺,以及东华大学相关学院、部处负责人和沪上劳模代表现场观演,东华大学官方视频号、抖音号、微博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超过1.5万人次线上观剧。该剧以黄宝妹的人生历程为主线,讲述了她年少时期在艰苦环境下进入纺织厂工作,从一位普通的纺织工人成长为行业的楷模并带动整个纺织事业发展的奋斗故事。解放前,黄宝妹在日资纱厂遭受领班的苛刻对待仍勇敢帮助工友保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黄宝妹通过不断思考和尝试发明了“单线巡回,双面照顾”工作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详细内容11月7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主办的第七届“我为资助代言”上海高校十佳学生资助宣传大使评选活动在同济大学落下帷幕。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陈桂烨作“以青年担当,传资助之光”主题演讲,获“十佳”荣誉,成为我校第7位“上海高校十佳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本次比赛汇聚了全市43所高校的学生代表,陈桂烨以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和声情并茂的精彩演讲脱颖而出。她来自我校定点帮扶的云南省盐津县,暑假带领一支队伍回到家乡开展了资助政策宣讲。针对盐津实地调研情况,陈桂烨团队设计了“一十百千”资助宣传方案,以一个100%受助的宣传大使团,深入当地最困难的十户家庭重点宣传,面向百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宣讲,并通过网络把资助政策传播到千家万户。“国家资助就是我身后那1个亿,让我可以大胆追梦,心怀热爱”“起点低怕什么,大不了加倍努力!”“让国家资助的亿万财富在我们身上展现出无穷的价值!”比赛现场,她紧扣主题,讲述了自身受助成长故事和投身资助宣传的切身经历,用铿锵有力的语言激励寒门学子放下家庭经济眼下的困难,放眼未来,在国家资助下专注砺志成才,努力奋斗。 我校坚持立德树人,秉持“经济保障、发展支
详细内容近日,我校机械工程学院微纳机电系统与集成电路团队在功率芯片宽禁带半导体中电子输运性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工作近期以“Giant Enhancement of Hole Mobility for 4H-Silicon Carbide through Suppressing Interband Electron–Phonon Scattering (通过抑制能带间电子-声子散射实现4H-SiC空穴迁移率的巨大提升)”为题发表于《Nano Letters》,并被推选为封面文章。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第一单位,博士生孙健时为第一作者,李寿航老师和刘向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童贞老师、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邵成研究员以及东京大学安盟博士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4H-SiC因其高巴利加优值在功率芯片、国防与航天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然而,4H-SiC相对较低的空穴迁移率严重限制了其在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和高功率转换设备等应用中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发实用的方法来提高4H-SiC的空穴迁移率。本研究通过对4H-SiC的空穴迁移率进行模态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其较低的空穴迁移率根源在于声学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