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上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暨实践教学研讨会在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召开。此次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训实践基地东华大学基地协办。来自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松江区教育局、闵行区教育局、金山区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松江区九里亭外国语实验学校、东华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东华大学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路径和实践经验。会议由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不凡主持。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在致辞中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注重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东华大学与金山区漕泾镇的合作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益示范,未来在县域层面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将是重要的选择,要进一步把县域资源优势和教育统筹优势有机结合,不断形成和完善政府主推、专家主导、学校主动的三位一体建设机制。金山区漕泾镇党委书记王咏梅在发言中介绍了漕泾镇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做法。王书记表示,漕泾镇与东华大学
详细内容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5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名单的通知》(沪教委高〔2025〕30号),公布了2025年批准立项的课程名单,我校18门课程获得立项。 截至目前,我校已有上海市本科重点课程269门。本轮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旨在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的实施意见》以及《加快建设教育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等要求,优先支持人工智能赋能(AI+)课程、产教融合课程、面向特定领域急需人才培养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学校始终坚持将课程建设作为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发力点,校院两级负责,对重点课程进行指导建设,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以课程建设赋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度获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名单序号学院课程名称课程类型课程负责人1机械工程学院工业人工智能技术AI+课程李心雨2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器人及控制AI+课程刘华山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环境学AI+课程杨学宾4服
详细内容7月20日至27日,校长项延训应邀率团赴奥地利、德国和摩洛哥开展访问,先后拜访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摩洛哥纺织服装工业学院,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此次出访聚焦“教育合作、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达成一系列国际合作共识,进一步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新的合作维度,为中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高规格战略合作:携手联合国工发组织助力可持续发展7月21日,项延训校长在奥地利维也纳国际中心代表东华大学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正式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围绕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绿色转型达成战略合作意向。项延训指出,作为世界纺织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东华大学将以本次合作为契机,依托世界纺织大学联盟(WTUA)构建全球创新共同体,聚焦绿色制造、低碳技术联合攻关,为产业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共建联合学院,融合中国发展经验与工发组织国际资源,助力发展中国家构建自主产业链;深化多边合作,以中—非—工发组织卓越中心为支点,开展人才培养、技术转移、非遗保护与创新等工作。为全球纺织
详细内容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行,我校非遗数智创新成果亮相由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组委会与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打造的“当AI遇见非遗”主题展区。首届“当AI遇见非遗”学生主题活动研学营27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启动,主题展区既是本次研学营的重要实践场景,也是学生主题活动优秀成果的集中亮相。皮影、盘扣、剪纸、金山农民画……每件作品都闪耀着青春创意与文化传承的光芒。(“当AI遇见非遗”主题展区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本次活动专设创新展示与互动体验专区,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文化遗产创新中心团队的“AI旗袍”互动体验展区现场反响热烈。团队负责人刘慧教授表示,科技与传统的融合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团队致力于以数智手段激活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让千年技艺在智能时代绽放新光彩。在展区观众可在近千组数据中选择旗袍设计中极具辨识度的元素:领、襟、袖、盘扣和纹样等,利用AI技术为妈妈设计一件独一无二的旗袍,设计完扫码即可生成妈妈身着旗袍走秀的视频。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非遗技艺可感可触,更通过情感化设计搭建起代际文化传递的桥梁,使传统服饰文化在数智交互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装与艺术设计
详细内容7月26日,由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同方知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2025年京沪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京沪两地近30所高校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十五五”规划编制、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卓越工程师培育、数智化赋能研究生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的研讨和热烈的交流。会议开幕环节由东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昊主持,特邀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和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杨雪致辞。陈革在致辞中表示,在教育变革时代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众智、汇众力。本次研讨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热切期盼各高校代表畅所欲言、碰撞思想,分享真知灼见与宝贵经验,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理念创新、路径突破与机制保障。杨雪指出,高校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契机为背景,把握时代之势、勇担强国之责,深化改革之策、勇立改革潮头,凝聚协同之力、共谱育人新篇,加快推进深化京沪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圈资源共享,推进标准共建,勇当改革排头兵等相关措施。主旨报告环节由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磊主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研
详细内容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成龙率队前往武警上海总队机关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武警上海总队参谋长龙木林、参谋部训练处上校参谋黄卫东、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处长万进䘵等领导出席座谈会,校人民武装部相关同志参加走访。双方就深化军地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等事宜进行深入交流。座谈会上,李成龙代表学校向武警上海总队全体官兵致以节日的诚挚问候,对部队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程建设、军事技能训练及征兵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多年来武警上海总队选派的优秀官兵承担学校军训任务,以过硬的军事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优良的军人风范,为新生们上好国防教育“第一课”,赢得师生广泛赞誉。他表示,东华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国防教育和军民融合工作,将持续深化与武警上海总队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军地协同育人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龙木林对李成龙一行的到访表示欢迎,对东华大学长期以来关心支持部队建设表示感谢,祝贺学校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就。他表示,东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投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强军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部队将继续支持学校军训及国防教育工作,选
详细内容7月25日,学校召开延安路校区学生宿舍集中修缮改造“党员先锋队”上岗启动暨培训会,党委副书记王治东出席会议并讲话,机关党委、基建处、后勤服务中心、学生处、保卫处等相关职能部处负责同志以及“党员先锋队”全体队员参会。会议由党委组织部部长罗薇娜主持。王治东在讲话中指出,延安路校区学生宿舍集中修缮改造是学校抢抓高等教育领域“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积极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组建“党员先锋队”是学校党委基于学校发展大局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在队伍建设层面的探索。着力从组织架构层面聚焦推动,强化组织保障和队伍保障,确保重大项目攻坚顺利实现。希望全体党员先锋队成员站位于学校发展大局,在重大任务中勇担责任、敢于担当;要协调好本职工作与“党员先锋队”工作关系,确保本职工作与先锋队工作同步推进;同时,要充分发挥临时党支部思想功能、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体现在攻坚克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会上,基建处处长朱卫东介绍了集中修缮改造有关情况;机关党委书记叶晓燕宣读了成立“党员先锋队”临时党支部的批复;“党员先锋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胡玉波作表态发
详细内容2025年7月17日,第17届时尚纺织-材料与感性中日韩国际论坛(以下简称YKD 论坛)在松江校区召开。论坛由东华大学主办,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与韩国岭南大学协办,吸引了纺织材料领域专家及学生共聚一堂,探讨前沿科技与产业融合新趋势。开幕式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黄晨教授与韩国岭南大学Joon Seok LEE(李俊硕)教授共同主持。(师生合影)东华大学葛兰老师与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Akio OHTANI(大谷章夫)教授主持了大会主旨报告,东华大学刘丽芳教授、韩国岭南大学Hyunchul AHN(安玄哲)教授、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Noriaki KUWAHARA(桑原紀明)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Chang Sang YUN(尹昌相)教授分别围绕天然纳米纤维素材料、智能防护材料、AI扩散模型、AI技术设计时尚风格、剪切增稠液织物等方面分享相关研究。(主旨报告)大会同期开设了教授分论坛和学生分论坛。东华大学王妮教授和韩国岭南大学Jongwon KIM(金钟元)教授主持学生代表演讲竞赛,韩国岭南大学Jaewoong LEE(李在雄)教授和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Haruhiro INO(井野晴浩)教授为获
详细内容7月21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与东华大学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维也纳国际中心举行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仪式,双方在全球可持续纺织与服装产业合作方面迈出坚实一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可持续发展目标创新和经济转型司执行干事冈瑟•贝格尔,东华大学校长项延训分别代表双方出席。贝格尔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备忘录的签署是双方共同愿景的体现,通过联合开展纺织与服装领域的创新研究、培训与能力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和全球学术论坛等形式,发挥双方创新、学术与产业经验,促进技术转让、人才培养与绿色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项延训表示,东华大学愿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战略协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携手推动绿色技术、文化传承与人力资源发展,为全球纺织与服装产业共赢与环境可持续作出贡献。此次合作聚焦纺织与服装产业领域,将涵盖技术研发、绿色创新、能力建设、人才交流、全球论坛举办以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多个方向。备忘录还提出共同探索设立“工发组织—东华大学绿色与可持续纺织联合学院”,打造面向全球的卓越研究与教育平台。双方合作不仅深化了中国与联合国系统之间的教育与技
详细内容近年来,受全球淡水资源短缺和能源危机影响,海水淡化与绿色能源协同转化成为材料领域研究热点。传统光热蒸发技术在长期蒸发过程中面临严重盐结晶堆积问题,同时能量利用效率较低,限制了其大规模实际应用。针对上述关键瓶颈,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廖耀祖教授、孟楠副教授课题组开展原创性研究,基于仿生水通道蛋白的选择性输水原理,设计出一种兼具高效抗菌抗盐、光热蒸发和热电发电功能的新型共轭微孔聚合物基复合纤维膜。近日,该研究成果以“Bioinspired Photothermal Zwitterionic Fibrous Membrane for High-Efficiency Solar Desalination and Electricity Gener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 6373.)。论文第一作者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王玉珠,通讯作者为廖耀祖教授与孟楠副教授。(抗盐抗菌仿生原理及海水淡化应用)本项工作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和原位聚合方法,将光热性能优异的卟啉基共轭微孔聚合物(PCP)与具备离子选择功能的两性聚离子液体
详细内容7月19日至22日,由东华大学主办的2025无穷维动力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我校松江校区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巴西科学院院士Alexandre Carvalho 教授、美国新墨西哥矿业理工大学Bixiang Wang教授、俄罗斯信息传输研究所Vladimir Chepyzhov 首席教授、俄罗斯卡尔迪什研究所Alexei Ilyin 首席教授、英国帝国理工大学Dima Turaev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高端学者Sergey Zelik 教授等10余位国际专家,以及南京大学钟承奎教授、郑州大学杨志坚教授、西南大学李杨荣教授等国内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东华大学副校长陈革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孙春友主持。陈革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对此次国际学术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无穷维动力系统是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当前,正值我校数学学科独立建院初期、数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关键时期,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快速提升我校数学学科国际影响力,共同为无穷维动力系统的发展
详细内容为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扎实推进学校 “三年行动方案” 落地见效,我校于近日组织召开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线上推进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赵明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副院长王哲,国际合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国际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具体负责老师及优秀学生代表参加会议。两位学生代表在分享时表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计合理,授课教师学术造诣深厚,授课内容前沿且富有启发性,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通过学习,他们不仅提高了英语学术写作与科研能力,更增强了跨文化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研修学院副院长王哲则表示,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的反馈与评价,后续将进行项目的深度迭代,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同时,后续将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化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导向。会议还围绕项目优化、课程建设、学生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进一步深化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聚共识。会议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方向。以课程创新夯实培养根基,以资源整合拓宽成长路径,以机制保障激发育人活力,以深化改革提升培养质量,为国际化拔尖创
详细内容免疫应激是机体抵御外界刺激的重要防御机制,但当其调控失衡时,可能诱发“细胞因子风暴”这一剧烈的炎症反应,进而成为多种疾病发生与恶化的关键诱因。最新研究表明,Fe²⁺代谢紊乱正是连接免疫应激与炎症恶性循环的关键节点。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Fe²⁺(亚铁离子)代谢异常可通过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OH),进而引发铁死亡(ferroptosis),并释放促炎因子,从而形成“炎症→铁过载→过度炎症”的病理正反馈循环。因此,如何实现对Fe²⁺代谢的精准调控,打破该恶性循环,成为治疗相关炎症疾病的关键策略。然而,目前广泛应用的铁螯合剂(如去铁胺)主要靶向Fe³⁺,而非参与病理过程的Fe²⁺,不仅难以有效阻断芬顿反应,还可能干扰Fe³⁺在正常组织中的生理功能,存在明显局限性。在前期研究中,易涛课题组围绕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生命体系中的生成、分布及其致病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重点聚焦于活性氧的原位识别与氧化还原平衡(redox homeostasis)的精准调控(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4547.;
详细内容近日,纺织学院覃小红教授团队在智能纺织品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16: 6362)。我校为论文唯一通讯单位。导电纤维是实现智能纺织品与可穿戴电子设备深度集成的核心载体,然而传统技术长期受限于导电材料与弹性基底之间的界面失配,难以兼顾导电性与机械稳定性。本研究突破性提出“粘附–通道协同策略”,通过构建银纳米颗粒修饰的三维微通道弹性网络,实现液态金属在纤维尺度上的三维动态限域与多级协同变形。该设计通过跨尺度结构互锁机制,有效提升液态金属与纤维界面间的结合力,解决了液态金属渗漏与界面脱粘的难题,从根本上攻克了可拉伸导电纱线在高应变导电稳定性、结构完整性与环境适应性方面的三大核心瓶颈。导电SBS/LM/Ag-SBS (SLMAS)纱线制备及稳定粘附机理所制备的导电纱线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高导电性(0.082 Ω/cm)、超宽应变稳定性—在高达600%应变下,电阻变化率ΔR/R₀仅为0.703;以及在弯折、扭曲、压缩及洗涤等多种环境应力下均保持稳定性能。团队长期深耕智能纺织领域,已在Nature Com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