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东华大学党委召开党委常委会暨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教育部党组会议精神,总结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研究部署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校领导班子成员、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指出,此次学习教育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保障。自今年3月中旬以来,学校党委紧紧锚定目标任务,聚焦主题、精准发力,强化党委领导,加强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着眼系统推进,深入构建“1+8+1”学习体系;坚持效果导向,以精准查摆和深挖根源破题发力;秉持常态长效,以查改贯通和开门教育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实落地,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政治自觉政治能力明显增强;全校范围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持续向好;依靠师生、为了师生的
详细内容9月11日,巴斯夫集团研究院材料科学副总裁Ingrid Martin博士一行到访东华大学洽谈合作事宜。东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革教授代表东华大学向Martin博士一行来访表示欢迎,并介绍了东华大学的历史沿革、研究领域和发展目标,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加深彼此的理解,促进双方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创新应用等方面的合作。Ingrid Martin博士对东华大学组织的交流活动表示感谢,并应邀做了题为“分析与材料科学:创新与可持续的关键”的报告,她介绍了巴斯夫研究院的组织架构,用案例介绍了表征技术在塑料回收、锂电池回收等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并期待未来与东华大学的深入合作。东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杨曙光教授主持会议交流,并介绍了东华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先进低维材料中心的分析测试表征能力;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刘庚鑫研究员具体介绍了面向产业前沿的流变仪研制和研究、葛爱民研究员具体介绍了储能界面的振动光谱分析。巴斯夫集团亚太研究院化学、材料与监管科学团队研发总监刘兆婷博士介绍了巴斯夫集团研究院配方与材料性质团队。巴斯夫集团研究院资深专家、德国流变学会主席Erik Wassner博士,流变和热分析实验室负责
详细内容近日,由东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牵头申报的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低碳土工材料与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这是自2024年土木工程学科获批上海市科委“土木绿色低碳技术‘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智慧基础设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以来,在打造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枢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为聚焦“双碳”目标与城市更新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提供了高能级平台。经过多轮评审,该创新中心从46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住建委科技创新平台,并且是仅有的两家由高校作为牵头单位获批的科技创新平台之一。该创新中心由东华大学牵头,联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等七家沪上科研院所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中心由东华大学杨爱武教授担任主任,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刘松玉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中心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无废城市”建设目标,核心研究方向聚焦低碳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旨在构建一个土工材料与环境岩土工程交叉融合的研究平台,深入探索新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在城
详细内容他身处人工智能浪潮前沿,一面构建让机器读懂世界的知识图谱,一面推动大模型落地生根;他将尖端算法化作课堂解题的钥匙,破解传统教学痛点;他以满腔热情投身科普,致力让AI成为校园内外的贴心帮手。他是东华大学青年教师,信息与智能科学学院徐波。深耕智能教育新范式,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热爱教学,喜欢与学生交流,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在这上面。”2018年,正值人工智能产业化浪潮席卷全球,博士毕业的徐波却婉拒了业界抛来的高薪橄榄枝,怀着对教书育人的热情加入了东华大学。入校伊始,徐波主动承担起《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科学技术与应用》等多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徐波注意到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缺少《机器学习》这门重要的人工智能基础课,便主动请缨从零开始创建课程。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徐波翻阅了四十余本教材,观看了市面上大量相关教学视频及培训课程,多次走访兄弟院校调研取经,最终形成了涵盖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内容的课程大纲。在教学环节,除了讲授基础理论知识,徐波要求同学们能够从零复现核心算法,并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运行的程序。这种亲手重建的过程,使同学们对算法的理解完成从全局认知到细微洞察的跃迁。期末考试时,他通过做真
详细内容9月13日,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演艺团队走进我校松江校区开展专场演出,并与上海高校服饰文化育人联盟、校团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开展非遗创意市集活动。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海南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副主任陆海鹰,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顾建斌,校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晓杰及800余名师生参与活动。一场创意市集,让非遗焕发新生当精湛唱功、精妙纹样和创新设计奇幻组合后,会交织出怎样的精彩?融合了传统非遗魅力与现代艺术创新的盛宴——“琼韵匠心·非遗新生”创意市集活动精彩上演,原创琼剧、传统黎锦与现代文创交流、碰撞,用一句句唱词、一件件作品讲述了承载千年的故事,吸引着师生们的目光……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研究生孙怡宁感慨道:“双手翻飞间,黎锦的蛙纹与吉符在经纬间渐次浮现,令人叹为观止,这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一段棉织传奇,让师生心灵触动夜幕降临,松江的“黄道婆”穿越到我国纺织业最高学府——东华大学的松江校区上演原创琼剧。随着锦绣会堂大幕缓缓地拉开,现场观众被带入了一段跨越时空的传奇之旅。琼剧《黄道婆》以宋末元初为背景,讲述了松江女子黄四
详细内容9月11日,校关工委召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暨下半年工作部署会,会议全面回顾上半年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详细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校关工委副主任浦解明出席会议,各学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校关工委办公室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校关工委副主任浦解明主持。(会议现场) 会上,浦解明从谋划全年工作、参加上级培训、通过理论基地验收、推进“五好”关工委建设、“五老”骨干队伍作用持续发挥、学院关工委工作各具特色等方面对我校上半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开展情况进了总结。他指出,2025年上半年,校关工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配合补充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青年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持续推进理论研究基地和学院关工委建设。 同时,浦解明从召开校关工委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深入调研并推进学院关工委建设、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组织开展“读懂中国”活动的评审与推荐、继续推进理论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下半年关工委工作提出工作要求,他指出,2025年下半年,校关工委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详细内容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 batteries, LIBs)作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革命性技术,已成为当前主要的储能选择之一,尤其在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领域(包括无人机和轻型运动飞机)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市场对轻量化、高倍率容量储能设备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电池最核心的组件,正极材料显著影响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重量设计。因此,开发兼具轻量化、高倍率容量和稳定性的正极材料已成为当务之急。异孔形共价有机框架(Heteroporous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HCOFs)是一种具有kgm拓扑结构兼具多种孔隙类型的COFs。由于其多功能孔道环境和尺寸效应,HCOFs成为高性能LIBs中极具应用前景的正极材料。合理设计高离子传导(σe)和高离子扩散(σions)协同优化的HCOFs预期可用于制备高倍率容量正极材料。近日,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廖耀祖/吕伟课题组采用异孔工程策略,通过一锅希夫碱反应设计同步优化σe和σions的D-A型COFs(HDA-COFs,图1)图1 HDA-COF设计概念图为了充分说明HDA-COF的优异性能,课
详细内容9月11日,2025级新生开学,在东华开启新的征程。今年,新生以线上和线下形式顺利报到。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项延训、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副校长阎林平等来到迎新现场看望新生、慰问迎新工作人员。学校积极优化手续办理流程并推出暖心举措,为新生提供方便迅捷、周全贴心的报到服务。信息办通过人脸识别和云签名技术助力学生快速完成报到流程,并提前做好一卡通和校园网络环境准备工作,确保以“智慧化、人性化、数字化”的服务为新生打造“无纸化、零排队”的便捷入学体验。研招办提前做好在线报到方案,组建工作群组,开辟在线报到专门通道。财务处根据学生缴费的实际需求变化,不断完善灵活多样的缴费方式,提升缴费便利性,新生可登录网上收费平台和微信服务号,通过网银、微信扫码、支付宝扫码等方式完成缴费。“绿色通道”办理有序。校领导在资助政策咨询点亲切慰问了来自各地的困难新生代表,并送上爱心大礼包。暑假学生资助中心继续前置服务窗口,全程开通资助热线,在线为新生办理生源地贷款进行提前登记。今年现场还新设慈善爱心亭,进一步增强帮困服务能力。此外,还向特殊家庭学生和对口帮扶的盐津籍新生发放发放爱心卡和路费补贴,持续做好对家庭困难学生的
详细内容9月10日晚,“奋进教育路 唱响强国志——2025年上海市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在上音歌剧院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耿绍宁应邀观看了主题活动,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围团队负责人、纺织学院教授陈南梁,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辅导员魏冰作为教师典型代表参加。(主题活动现场)“四十年讲台,我最满意的作品,不仅是先进的金属网,更是我的学生。为国之重器织就‘天衣’,是成就。为强国梦织就人才之网,是根基。”在主题活动“耕耘者之歌”篇章,陈南梁教授登台讲述了他与团队的育人故事,在他的心里,教书育人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在四十年的育人实践中,陈南梁教授倾心指导并助力一批批青年学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强国报国的生动实践,带领团队在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中奋力书写青春答卷。(陈南梁教授讲述他和团队的故事)作为上海高校第一批开展网络微课实践研究的辅导员,魏冰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相融,是学生们最信任的“心灵护士”。在“引航者之歌”篇章的舞台上,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的“星辰大海”是什么,魏冰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每一次学生带着困惑向我走来,又
详细内容9月9日,我校2025年本科新生军训工作部署会在松江校区召开,党委副书记李成龙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办、校办、宣传部、武装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财务处、后勤服务中心、体育部、教育技术服务中心、团委等单位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带训辅导员等70余人参会。李成龙指出,做好军训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新生入校的第一堂课,今年的军训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全体带训教师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军训工作的战略意涵,严格落实“一标准二大纲”的有关要求,筑牢安全底线,确保军训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会上,学生处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秦泽峰和学生处副处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黄朝阳分别作2025年本科新生军训工作简介和部署,机械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蓉、旭日工商管理学院辅导员黄凯聪作为往届参训教师代表发言。据悉,今年军训工作从9月12日至26日,历时15天,参训学生3700余人。学校前期通过召开2025级本科新生军训
详细内容9月9日,学校召开庆祝第41个教师节主题活动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党委书记刘承功,校长项延训,党委副书记李成龙、耿绍宁、王治东,副校长刘淑慧、陈革、阎林平、陆卫兵、张清华,党委常委朱英出席,活动由王治东主持。学校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教师工作小组成员、师生代表等与会。(刘承功讲话)刘承功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教职工和离退休同志致以节日问候,向受表彰的教师团队和个人表示祝贺。他强调,要持续发挥先进教师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凝聚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思想共识和奋进动力,为建设教育强国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他提出三点期望:一是把牢育人方向,做政治坚定的“筑梦人”,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内化为价值追求、外化为育人行动。二是厚植立德根本,做潜心育人的“大先生”,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陶冶道德情操,勤修仁爱之心,推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锚定国之所需,做科研创新的“攀峰者”,主动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有组织科研和跨学科协同,促进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项延训为获奖团队颁发荣誉状)
详细内容近日,2025年度上海教育系统“申教名匠”获评名单揭晓,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薛罡教授获此殊荣。薛罡教授任教24年来,致力于水污染治理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环境保护重大科研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多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环境领域顶级期刊;出版著作3本。主持和参与的项目分别荣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持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等5项省部级教学奖励,负责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励及荣誉称号。薛罡教授长期活跃于教学科研工作一线,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及“双碳”目标战略需求,始终践行以“严谨态度”突破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性科学认知,以“精湛技艺”研发精准治污关键技术,以“责任坚守”培育人才的匠心本质。基于工程实践原创发现,带领团
详细内容“非常负责任,在科研上给予学生很多指导和帮助。”这是许多学生对刘为萍老师的评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刘老师,了解以他为代表的东华大学青年教师与学生的科研故事。刘为萍,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4年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科研没有捷径,“多看、多想、多做”是秘诀“既然选择了高校科研这条路,总得做出点成绩,让大家知道东华大学还有一位刘老师。”怀着这样的信念,2019年,刘为萍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加入东华大学。刚工作的几年,他以实验室为家,经常在学校从早上8:30工作到晚上11点。他说:“科研没有捷径,多看、多想、多做是秘诀。”刘老师每天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先做“多看”这件事。浏览与自己领域相关的最新文献,扫描全球同行的研究动态,思考可能的突破方向。凭借强大的韧劲和自驱力,最终将研究方向锁定于丰产金属催化剂的创制,多年来他深耕这一领域,致力于发展新颖、绿色、高效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推动大宗化学品和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增值转化。“多做”是科研从理论走向现实的必经之路。在德国留学期间,刘老师起初并不被博士后导师熟悉。他接手了一个德国学生未能完成的课题,通过反复
详细内容今天,教育部公布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入选,祝贺!高性能特种针织及纺织柔性结构材料创新团队由纺织学院陈南梁教授领衔,团队深耕教学科研一线,获上海市样板党支部、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荣誉,育人成效显著。团队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主持国家级一流课程《针织学》,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主编“十四五”规划教材,指导学生获创新创业奖项50余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纺织科技人才,活跃在各个领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攻克航天领域“卡脖子”技术,研发“半刚性太阳能帆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成功应用于“天宫”“天舟”系列飞船,实现10米以上口径收发共用星载天线国产化,突破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支撑航空、高铁产业发展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4项。团队牵头制定行业标准,建立“东华-明士达”等10余个产学研平台,推动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成员获改革开放40年纺织突出贡献人物、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桑麻学者等称号,团队青年骨干入选“青年长江学者”“上海市东方英才”等
详细内容Contact Us
67792129
67792127
67792126
677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