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沐春风 农民画中看变迁——服装学院金山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巡访活动
发布时间:2008-07-13
七月是火红的七月也是收获的七月,随着七月的到来,2008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在“崇德博学、砺志尚实”校训在感召下,2008年 7月4日,由我校服装学院数名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服装学院分团委书记施春红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金山进行实践调查。金山,上海最古老的成陆地区之一,横跨江浙沪三地,素有“吴跟越角”之称,历史文化的底蕴源远流长。这次暑期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对这30年内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来看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本次社会实践的主题是“改革开放沐春风,农民画中看变迁”。
巡访活动第一天:采访改革开放见证人
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主题,为了得到更多的关于农民画的发展过程的一手资料,7月4日上午我们来到了此行的第一站——枫泾,枫泾古镇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古镇,它便是见证农民画发展的一个地方。在这个镇上有一个被誉为“中国农民画村”的中洪村,共有15户画家居住其中,其中5户是金山本地人,其余9户是外地画家,有陕西户县的,有河南五阳的,有青海湟中的。一进农民画村,那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吸引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视线,一路参观过来,我们发现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是一幅非常壮阔的农民画,色彩鲜明且颇具夸张的农民画令这一座村庄更加活泼与生动。接着我们去探访了住在农民画村中的农民画家。首先采访了农名画家——曹秀文。曹老师非常的和蔼可亲,听完我们此行的目的后,对我们的采访表示非常欢迎。她首先领着我们到她的画展区转了一圈,并给我们介绍了每一幅作品的创作灵感及创作思路,从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曹老师的代表作是《采药姑娘》,曹老师的很多优秀作品的灵感如《沉静的夜》、《春意》等都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其中代表作中的《采药姑娘》就是曹老师年轻时候的化身。就在此时,金山地区的新闻采访人员得知我们东华大学服装学院的这次实践活动之后,想对我们的活动进行报道,我们把对曹老师的采访作为了新闻报道的内容。通过这次采访,让我们体会到了金山地区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也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大学生的深切关怀。然后,我们采访了姚喜平画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花瓶》、《雪莲图》。姚老师希望通过作品反映新一代农民的风貌。农民画本身是一种色彩鲜明的画风,但姚老师大反其风格,在他的笔下的青花瓷就采用冷色调,这也是农民画风格上的一种创新。然后,我们又采访了画《第一头牛》的画家陈卫雄老师,他笔下的牛不仅是色彩上的协调,在各方面都是别具一格的,让我们大饱眼福。最后,我们采访了陈富林老师全家,他们家是唯一一家四代九人同堂作画的家族,在画展区我们看到了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作品,它们整体风格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在色彩与内容上的把握却是各具特色。
采访过程我们了解到在这三十年里农民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颜料的变化,30年前用的是水彩,不利于保存较久的时间,这也反映了当时生活水平的落后;30年后则主要采用水粉,水粉作画能使作品保存更长的时间。从这一点看,我们国家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在这30年里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二,作画的内容在变化,主要因为改革开放30年让人们的生活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接触到的一些生活场景也在不断变化。从作画内容的变化,同样我们也能间接地看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这一天的采访与参观,我们感受到了农民画村的进步,国家的进步以及时代的进步。整天的活动虽然辛苦,但是却受益匪浅!
巡访活动第二天:艺术交流、文化宣传
2008年 7月5日是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巡访团在以“改革开放沐春风,农民画中看变化 ”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二天。通过第一天对农民画家的采访,我们初步熟悉了改革开放的确给农民画村以及这里的人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今天的活动仍将在农民画村进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层地了解农民画变化的情况。
上午气温很高,很晒,但是同学们的积极性丝毫不减,都积极地去采访农民画家,尤其是艺术类学生,他们早已迫不及待的想亲自创作一幅以夸张多变、色彩浓烈、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为特点的农民画,去真正感受这种中国特有的美术画的魅力所在。他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农名画家——曹秀文老师,十分荣幸,曹老师非常热情的答应了同学们的请求,教他们农民画的基本技法,并向他们提供了宣纸、笔和颜料,他们也十分好学,边画边研究,有什么问题及时向曹老师请教。通过一下午的学习作画,我们感触颇深,知道了无论在创作内容还是在作画技巧上,农民画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传统式的画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农民画更多是追求朴实、率真、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风,它是自由奔放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主要是用平面作画的方式作画。在学画的过程中曹老师不断地给我们传授了很多关于农民画的知识,使我们知道了农民画的特点是:色彩鲜艳、联想丰富、构图饱满,充满生活的热情。并且农民画十分写实,同时具有夸张、离奇的想象力,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之美。写实的造型往往加以夸张的、强烈的色彩,令人感受到民间艺人满腔热情得到释放的惬意。它们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思巧妙,饱满充实而少有空隙,用色活泼大胆、鲜艳明快,充满情趣。的确,农民画应该成为一种现代民间艺术,只有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才有它的生命力。
作画的过程中,曹老师不断地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我们有了更多新的灵感,使画面更加丰富活泼,曹老师还告诉我们,画农民画时一定要有耐心,静下心来,用心去创作,用热情描绘熟悉的生活,用希望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尽情讴歌党的富民政策,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这样才能让一幅幅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勃勃生机。
最后,我们通过今天亲自创作的一幅幅农民画,对农民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我们也知道:在农民画向现代民间绘画演变的进程中,金山农民画的变革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它对中国现代民间绘画发展的重要贡献。同时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希望:这种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民间绘画继续蓬勃发展,向世界生动展示亿万中国农民的艺术情趣与精神生活,令看惯了古典油画和抽象现代绘画的欧美人士耳目一新。
学完画之后,我们把我们在学校排练过多次的节目送给画村的人们以及游客们,以感谢他们在这几天里对我们实践活动的支持。其中有一个服饰展的节目,通过对不同时代的服饰的展示来看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有唱歌与朗诵等节目。当来自农民画村进行夏令营活动的小学生加入我们的游戏节目时,整个表演被推向了最高潮,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
随着表演的结束,我们在朱泾农民画村的调研活动也随之闭幕。整个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结果。
附: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改革开放沐春风、农民画中看变迁”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巡访团团队介绍
团队特色
理论——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活动基础
实践——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
沟通——从沟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创新——运用创新的视角、思维和方法
传承——传承、弘扬民族优秀民间艺术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促进,从调研中了解画到亲手作画,是我们团队的一大特色,调研小组的同学们专门学习了专业的调研课程,我们通过对金山农村的实地考察,直观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农村变化。我们重视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从热烈的讨论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我们抱着学习民间艺术的态度拜访农民画家,了解农民画的发展历史与艺术魅力;我们本着弘扬我国优秀民间艺术的信念开展文化宣传志愿活动,让农民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广为人传;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逐家逐户走访农民画家,深入到群众中去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团队机制
相关的理论知识、清晰的调研思路为支撑,仍需要明确的团队机制来推动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调研活动中,我们团队形成了一系列的活动机制。其中包括明确分工机制、每日一小会每阶段一交流机制、每日通讯稿制度、采访制度、队员课程制度和志愿服务制度。通过机制管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协调度相当高,调研活动效率高,有利于整个团队调研活动达到最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