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学生时代的素养影响一生发展—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接受专访
发布时间:2007-07-09
"高考 30周年·我的大学"对话五所" 211"高校校长
没有上过高中的大学校长
没有上过高中就去考大学,这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中几乎不可想象。而徐明稚当初确实是出于无奈。谈及过去的坎坷经历时,徐校长一派“笑看风云”的气度着实让采访者深感钦佩。但他又语重心长地告诫现代的青少年,在儿童时代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机会是只给有准备的人。
徐明稚是地道的上海人。在东海电影院旁的昆明路小学就读时,是班上的中队长,几乎门门功课都一百分,初中时他考入了当时市重点复兴中学,又当选了班干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他,从小喜欢弹钢琴、书法、画画,是学校钢琴组组长,同时他还作为校篮球队队员和乒乓队队员,经常代表学校“出征”。
然而这样风光的校园生活只持续到初中一年级,因“文革”的开始而告一段落。1969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形势下,徐明稚前往江西插队,从此开始了农村、小煤矿、农机厂长达10年的“下乡”生活。
“现在学生的学习往往就是为了高考的目标,而我那时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只知道要储备点知识,尽一切力量自己找书看。”徐明稚笑谈自己在农村干了2年,进了小煤矿工作,下过煤窑,做过勤杂工,由于表现不错,被分配去掌管伙食,后又到矿办做财务,此后小煤窑倒闭,他又转到了农机厂干了5年,先后做过钳工、厂部宣传组、秘书组的工作。
在农机厂的5年时间里,徐明稚有过一次被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当时称为“工农兵大学生”,也进行了文化考试。可是那年因为出了“勇交白卷”而声名大噪的张铁生,文化考试成绩成了摆设,徐明稚的大学梦也就擦肩而过了。
1977年是恢复高考第一年,但徐明稚却在这关键时刻得了急性肝炎,住进了隔离病房。当他病愈回到上海,看到邻居考上了复旦大学,从小要强的他决定参加第二年的高考。
1978年,徐明稚从80取1的高淘汰率中脱颖而出,考上了复旦大学经济系工业经济专业。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还是源于小煤矿管理伙食和做财务的经历,令他对财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今后从事工厂管理工作。
“没有失去过,不知道珍惜。”正是有了“插队下乡”的经历,徐明稚对学习的机会更加珍惜。到大学后,他一改小时候“校园活动积极分子”的形象,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每天5点起床读外语,但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经过4年的努力,他成为班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徐明稚留在复旦工作,有幸遇上了德高望重的谢希德校长。谢校长看中了他的才干,决定送他去美国深造。1985年,徐明稚用世界银行贷款到美国去攻读MBA。
到美国读MBA对徐明稚而言是另一种“磨砺”,因为政府只能资助一年学费,如果不能靠自己拿到第二年的奖学金只能回国。而他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语言和文化障碍。徐校长说,第一次市场学考试就是案例分析,案例是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当时国内还没有可乐,等他看明白案例,班上同学都已交卷。但年轻时经历过的种种坎坷让他知晓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潜力是无限的,正是这种信念使他学习成绩很快在班中脱颖而出。他现在很多的办学理念和思想也正是在美国留学那段时间逐步积累形成。
徐明稚MBA毕业后,导师给他奖学金继续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此时,复旦谢校长写信给他,希望他回国帮忙,徐明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毅然回国接替了复旦财务处长的棒子。1993年,42岁的徐明稚成为当时复旦最年轻的副校长。2001年,被教育部任命为东华大学校长。
现阶段高考取消不可行
记者:有人提议取消高考,您觉得可行吗?
徐明稚:现在就全面取消高考恐怕是不可行的。特别是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要保证给普通老百姓孩子一个公平的升学机会,尚看不到另一种可以普遍适用的选拔方式。
近几年,各高校也因此进行了一些学生选拔模式上的探索。如有些大学从去年开始实施“高校深化自主招生改革”,但毕竟只是一个人数有限的小范围试点,如果规模扩大10倍,一个学校的招生规模达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一方面很难防止舞弊现象出现,另一方面,选拔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谁为这个成本“埋单”?此外,从实际结果看,通过自主招生选进高校的学生与高考选拔出来的学生似乎也是“八九不离十”,所以你也很难说明高考总体上有什么不妥。
当然,任何一种办法都会有缺陷,高考也是有缺陷的。但是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高考是目前比较可行的、公平公正的选拔方式。同时也应该看到,各级政府也在采取各种措施,力图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考生即使一次没考好,后面还是有不少的机会。
很多人认为高考竞争对中学生很残酷。这或许是事实。但是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想想,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竞争经济,如果我们的教育制度有意去回避竞争,那么即使学生在学校里得到了很好的呵护,到社会上他还是要学会去面对竞争。我还是这句话,高考制度虽然有缺陷,但是至少在现阶段还是最可行、最公平公正、最能维护平民百姓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权力的制度。
选择大学专业要富有理性
记者:现在是选专业后再考大学,今后会变成先入学再选专业吗?
徐明稚:学生进了大学,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对读的专业不喜欢”,或是“这个专业不适合自己读”,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高考选择专业时有相当的盲目性。
据我了解,现在很多考生的专业志愿都是父母填的,而选择专业的理由往往非常感性,如当前金融、信息行业比较热,大家蜂拥去考金融和计算机专业,还有些人则是听别人说某个专业很好,甚至有人选这个专业的理由是因为名字很好听。
作为大学来讲,我们应该设法使学生选上自己真正满意的专业。但是学校对学生选择专业也不可避免有一定的限制,如果学生都蜂拥去念热门专业,则师资和教学资源分配上都会有困难。我们只能在保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同时,尽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
我们东华较早就推行了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办法。如学生进入工商管理专业大类,在学习2年的大类基础课后,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此外,学校每年允许8%的大一优秀学生甚至可以跨专业大类选专业。这些举措使得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更贴近实际。当然,对高校讲,我们更希望学生在入学前就做好职业规划,认准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纺织学科不仅是做服装
记者:贵校是怎样处理强势学科和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发展方向的关系?
徐明稚:东华大学的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改名为东华大学,为中国纺织工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东华在纺织领域的教育质量是得到国际认可的。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一些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认为纺织就是研究织布制衣,这个了解是非常片面的。现代纺织技术已经运用到国防、航空航天、农业、环保、汽车、医疗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上。传统的纺织学科正与现代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不断产生出新的应用领域。
东华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我们既要高举特色的大旗,做强做大传统的纺织特色学科,同时也充分重视学科发展的生态,注重发展新兴的材料、信息、生命等学科,用现代科技改造和发展传统的产业,鼓励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鼓励新兴学科借传统学科品牌的“船”出海,鼓励传统的学科逐步向相关的领域延伸,也鼓励人文、管理和数理力学等基础学科德发展。如近年来逐步建立的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国家外传局共同设立的纺织生物医用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数字化纺织工程中心等。
学生时代应有素养储备
记者:大学对于高中培养人才方面有何要求?
徐明稚:首先我能理解目前的教育制度对中学的应试导向,同时更希望看到中学能为大学输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认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是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在一起形成的。这不是靠整天做习题能做出来的。我是不赞成学校非常功利地按“应试教育”
的要求去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学校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高考录取率只是一个方面。
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体会,学生时代的素养奠定了一生的发展基础。有素养储备,才可以不变应万变。我在念初中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我高中念不成要去插队落户。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也没有预料到还有回家乡上大学甚至是出国留学的机会。机会是只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因为社会上热什么而去追捧什么,世事变化无常,学生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新闻晚报 2007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