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面处理”—2007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国际论坛系列讲座举行
发布时间:2007-06-05
6月1日下午,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国际论坛的第三场系列讲座在我校松江校区图文信息中心第二报告厅举行,本场报告会的主题是“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面处理”。
上半场由Nousiainen和MO Xiumei教授主持。首先,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孙刚教授作题为《粘接HRP的可控制PE-co-GMA纳米纤维的制备》的报告。孙教授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他先用十分钟总体介绍了生产纳米纤维的方法、纤维表面处理、性能测试等,再用二十分钟逐一讲解。整个报告的立论、实验、分析的因果关系非常明确,很有说服力;第二位演讲者是 Moribor大学的Bojana VONCINA,报告题目是《缓释纺织分子胶囊》。Bojana是本次论坛唯一的一位女性外专,她主要介绍了制备微分子胶囊的方法,及如何通过半量法评估用酚酞将β-CD移植到各种各样的纺织材料上;最后是来自Czech共和国Libevec技术大学的Lubos HES,他演讲的题目是《包扎材料的热湿舒适性》。与普通纺织品相反,包扎材料常处于湿态,因为它会吸收血液或其它体液。普通测试仪器多半不能良好地测试湿的织物,因为在长时间的测试过程中,织物会干。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两个用来测试湿态织物仪器:ALAMBETA和PERMETEST,第二部分通过实验阐述并讨论湿态下织物的热性能。Lubos的肢体语言极为丰富。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他时儿走下讲台,时儿掀起西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半场由Marinov和丁辛教授主持。美国加利弗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潘宁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几个与生物医药纺织相关的课题》。所有的专家中,数潘宁教授的实验最有趣。他借助生物机械仪器通过人的主观评价来研究地毯对人动态和静态的影响,模拟胳膊和袖子间的摩擦运动,编计算机程序研究人脚摩擦起泡过程;由于复旦大学FU Weiguo教授临时有事,由其学生Shi Debing代为介绍了《小直径人造血管移植的发展》。他谈到,涤纶和ePTFE用于大直径人造血管的移植是令人满意的,但对小直径人造血管的移植还存在许多不足,故各种各样的方法被用来对涤纶和ePTFE进行表面处理。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一种新型的可自生血管已初步研究成功,它将是解决小直径血管移植的最好方法;东华大学生物研究所朱利民教授与他的合作伙伴,伦敦Metropolitan大学的怀特先生共同介绍了《药物传输用中空纤维技术与应用》。这里的“药物”主要指阿昔洛韦,别名无环鸟苷,是一种高效广谱抗病毒药,能预防可引起妇科疾病的疱疹病毒。同样,朱教授主要围绕PAN/阿昔洛韦中空纤维的准备方法及其表面处理两方面来讲。
报告会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