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劳动报]荣誉背后的故事――记市劳模集体、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碳纤维组
发布时间:2012-02-26

一个团队的全体成员在10年时间里,不分昼夜,不论寒暑,顾不上休息,全员压在科研一线,最终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就是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碳纤维组的老师们。

碳纤维组的成员们承担了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的研制任务,这一技术过去只有两个大国拥有。组员们在潘鼎教授带领下,首次采用被国外否定的棉浆基纤维素为原料,开发独创的软硬件制备技术。研制工作启动后,原丝洗涤设备没到位。为不影响其他工序,大家就用手洗,手蹭出了血,没人叫苦叫累。钱国忠老师甚至把老伴叫过来一块帮忙。他老伴长期手关节疼痛,但为了支持他的工作,一直坚持参与洗涤,直到几个月后设备到位。

由于场地小,几十道工序分别得在相隔几百里的四五个地方完成。原丝从上海送到宜兴,织好的原带返回上海,手工洗涤后再送往松江的试验基地。来回的搬运工作,全部由老师们手提肩扛换乘长途汽车完成,课题组的所有人员都当过搬运工。

为了早日出成果,每一位成员都争分夺秒进行工作。在环保楼研制出来的碳丝需拿到化纤楼测试,为及时获得数据,测试工作深夜也不能停止,而化纤楼锁门时间为23时。陈惠芳老师有时不忍心叫醒熟睡的守门师傅,就爬墙进院,一天凌晨,疲惫的她在翻爬中不慎摔成了骨折。刚做完胆囊手术的机械技工蔡师傅,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就来到施工现场忙东忙西。

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碳纤维组最终成功研制了高纯航天级粘胶基碳纤维,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文刊登于劳动报2008年3月18日第7版,新浪网、东方网等网站转载)

编辑:
信息员:段然
撰写:

联系我们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