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首页 / 东华要闻
我校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图)
发布时间:2009-09-30
    9月29日,我校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座谈会在松江校区图文信息大楼第三报告厅举行。党委书记朱绍中,校长徐明稚,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吴楚武,党委副书记浦解明,副校长朱世根、宋立群,校长助理章国新、刘春红,副总会计师朱杏龙,校长助理陈招应,以及中层干部代表、教师和学生代表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浦解明主持。



    党委书记朱绍中发表重要讲话,回顾总结国家和学校60年来的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他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艰苦奋斗,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取得了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

    朱绍中指出,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60年。60年前,全国高校只有205所,在校大学生仅11.7万人,高等教育离社会需求相距甚远,很多科学领域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大改革、大发展和大提高,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成果不断涌现。到2008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663所,在学人数达到2021万人,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飞跃。

    朱绍中指出,60年来,我校也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而不断成长,学校持续快速发展。他说,建国初期,学校大力服务于纺织行业,为新中国的纺织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致立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国家科技、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产、学、研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朱绍中强调,建校58年来,一代代东华人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实现了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型,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面对成绩,我们还需继续努力,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建设一流的师资,培育高水平的学科,造就高素质的学生,形成一批有显示度的成果;要进一步凝炼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学科发展的责任主体和目标要求,确保学科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要坚持发展特色,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着力营造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氛围,积极进取、和谐包容、团结协作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要坚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的价值取向,大力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

    朱绍中强调,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届四中全面精神,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水平。他说,学校党建工作要始终围绕建设“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切实担负起党要管党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作为重点任务,全力培养一支“讲政治、有热情、负责任、视野广、善决断、重执行”的干部队伍。


    徐明稚校长在讲话中回顾了学校与共和国一起成长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他说,学校1951年建校,从建校之初3个专业、32名教师、千余名学生、300亩校园的纺织单科性高校,发展成为涵盖工、理、管、文、经、法、哲学、历史、教育九大学科门类,12个专业学院,近3万在校学生,2000亩校园,77万多平方米校舍,15亿元固定资产,有特色、多科性、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东华大学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诞生,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发展,与共和国共命运、与时代共发展,学校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

    徐明稚指出,学校如同国家的命运一样,1951年建校,1960年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发展停顿。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迈上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他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抓住经济恢复发展的机遇,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一批成果有力支撑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纺织类学科水平迅速恢复提高,1986年化学纤维和纺织工程2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重新确立了学校纺织特色的优势地位;九十年代,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学校抓住国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及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建设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的机遇,加快拓宽学科专业领域,在学位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1997年成功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做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学校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学校确定了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的目标定位,明确了“一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的发展理念,“增强特色、拓宽基础、加强交叉、按需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和“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抓手、人才和成果为落脚点”的工作方针。学校规模快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加速拓展、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博士点从单一的工科拓展到工、理、管三个学科门类;建设松江校区,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空间瓶颈,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条件,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有特色、多科性、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徐明稚指出,回顾学校的建设发展历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兴则学校兴。学校的建设发展必须坚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遵循办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必须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才能实现学校的持续快速发展。

    浦解明在总结时指出,新中国的60年,是中国人民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60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的60年。60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他希望广大师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为祖国的更加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会上,刘汉林代表离休干部董思浩介绍了参与革命和祖国建设的经历,管理学院顾庆良教授介绍了纺织经济60年的发展情况,材料学院潘鼎研究员介绍了高性能纤维60年的发展情况,学生代表次仁曲西讲述自身感受到的祖国和西藏的变化。

视频: 摄影: 撰写: 信息员:系统管理员 编辑: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67792129
    校报编辑部
  • 67792127
    文明办
  • 67792126
    思政办 理论办
  • 67792852
    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