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等]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在沪召开 |
[经济日报等]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在沪召开 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日前在东华大学开幕,来自全球26个国家127所高校和行业协会的385位纺织服装教育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纺织服装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育国际化等问题开展研讨。这也是继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之后,在东华大学举办的又一世界级纺织学术盛会。会上,“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以下简称为“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系当前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 老纺织玩“变脸” 世界“朋友圈”大会正当时 人造血管、防雾霾口罩、大飞机内饰、防弹衣、航天器电池基板、货运飞船天线……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曾是“传统”代名词的纺织业也玩起了“变脸”,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已成“革命性”的研究领域,与工业4.0进程紧密结合。面对老纺织玩“变脸”,纺织服装教育该何去何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变化的纺织人才?中国向世界发出邀请,2018世界纺织服装教育大会应运而生。 “纺织+”人才成世界纺织服装教育主流。 围绕“新时代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郁崇文表示, “纺织+”人才已然成为世界纺织服装教育的主流,“纺织+材料、纺织+贸易、纺织+机械……与其他知识的多模块结合,将赋予纺织服装教育更多功能,激发更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在大会主题报告中也谈到,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对各类人才需求巨大,人才成为纺织服装行业企业突破发展的重点。 当新一轮纺织“革命”方兴之时,东华大学就嗅到了这场“革命”可能给传统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开始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寻求“纺织+”的探索与尝试。在教务部门和相关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早早就开设了纺织机电一体化、生物医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当时看来十分“时髦”的课程和专业方向,通过学科“嫁接”对纺织类专业人才实施分流培养,同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此,纺织学院院长顾伯洪教授表示,纺织教育要在继承中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走“交叉”路线,“这既是行业的需求,更是教育自身的需求”。 19国33所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助力国际合作与交流 本次大会上,东华大学联合其他18个国家共33所具有纺织特色的大学,正式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为助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又一次新的尝试。 据悉,此次参与联盟院校所属的国别地域中,既有陆上丝绸之路的蒙古国、中亚多国、中东欧国家,也有海上丝绸之路的东南亚、南太平洋、非洲东北部。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参与的国家还是高校,其规模都是世界同类教育组织中目前最大的。联盟成立后,首批33所联盟成员高校将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一带一路”教育合作2030,本着共建、共商、共享原则,携手推进人才培养、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加强时尚人文交流以及共建丝路国际智库四方面工作。 近年来,学校服务“一带一路”举措不断——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肯尼亚开办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举办首届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联合东方国际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建立纺织“一带一路”教育培训基地(非洲)。未来,以“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为载体,东华大学在服务“一带一路”发展中将力求更大作为。 (来源:经济日报 2018年12月10日 记者:李治国) (中国科学网、经济日报等媒体同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