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等]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一梭一线霓裳光影

时间:2018-11-11浏览:105

  [中国旅游报]东华大学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一梭一线霓裳光影

近代馆展出的中国传统服装

印花机、刺绣机展示

  去年3月,我第二次到东华大学延安西路校区看望在那儿读书的儿子。提起东华大学的原名“中国纺织大学”,知道的人可能更多,它创办于1951年,最有名的专业就是纺织与服装类。延安西路校区是老校区,目前只有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管理学院以及部分研究生院等留守,大部分学院已搬迁到松江新校区。

  宾馆窗外就是校园,高大的树木间筛下暖阳,几株桃花正红得灿烂,褐红色的老校舍充满怀旧味道,儿子背着书包的背影汇入匆匆赶往教室的青葱学子之中。想起曾在东华大学地图上看到校内有个“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我便欣然前往参观。

  东华大学的校园小巧紧凑,但不乏花草树木的园林气息。博物馆在校园西大门,靠近中山西路,为五层楼房,门前是一片绿色的草坪与一排高大的树木。在一楼拿到一张博物馆简介。这个博物馆是在东华大学原纺织史博物馆和服饰博物馆基础上新建而成,是一个综合反映我国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科技知识的专业博物馆,陈列以中国纺织服饰发展史和纺织服饰科普教育为主。

  进门就看到一尊黄道婆的铜像。黄道婆是上海人,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在清代被尊为布业始祖。博物馆刚刚进行了整修,照明系统设计别致,视听空间里正在播放环幕影片《纺织服饰探秘之旅》。

  我跟随一个参观团队,直接上了二楼的古代馆。古代馆陈列着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纺织服饰的图片和实物,有先秦的踞织机、综版织机,汉代的多综多蹑机,宋代的壮族竹笼机,还有明清时期代表手工织造最高水平的漳缎机和环形花本的大提花机。在光与影的不断变幻中,仿佛有“唧唧复唧唧”的织布声传来,可见那些个江南灵秀女子舞动修长的手指,在织布机上专注地挑捻拨弹,也把她们秘密心思织进了五彩丝线之间。

  橱窗里展示着中国四大名锦,即汉唐蜀锦,宋元时期的宋锦、壮锦和明清云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仅重49克的素纱单衣(仿制面料);还有约3000年前的青灰色纹棉布……就是这些古老的竹木结构织机,一梭一线经纬而成这些精美绝伦的华服,色彩之丰富、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三楼的近代馆主要展示了中国传统服装,好些精品让我驻足良久。其中一件刺绣龙袍绛红底色,黄白团花纹,斜衣襟与袖口为条纹杂色绣花,衣摆黄白色,色泽搭配与刺绣处理均堪称一流。曾读过一则资料,说清宫《内务府奏销档》和《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等档案记载了龙袍制作的苛刻要求:其专职织造人员达2602人,制作一件缂丝龙袍需花费390个工日,一件刺绣龙袍的制作成本是千两白银;皇帝还多次敕谕,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质量不合格,必须补赔、罚俸或受鞭责……这些龙袍是那个年代的顶级奢侈品,用赤金捻线,以雀羽为绒,绣出的龙图腾、金凤凰五彩斑斓,呼之欲出。难以想象,如此贵重的龙袍背后,聚附着多少织工的惶恐、汗水甚至血泪。

  展厅里的清朝闺秀服饰都是清代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官宦女眷穿用的服饰,精美华丽,具有独特魅力。旗女袍服带有鲜明的满族色彩,袍与褂、袍与坎肩组合,或正式或俏皮。汉族女装则是襦裙,即上衣下裳,上衣宽大及膝,裙以马面裙为主。到了晚清,这两个体系发生了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些霓裳曾拥裹着怎样妙曼的身姿,或闲敲棋子落灯花,或人约黄昏后,或花墩坐月,见证着那些清朝闺秀们的风花雪月与冷寂心情。

  最后下到一楼科普馆,这里动静结合,有高科技展示手段和互动展项,颇受孩子们喜欢。不少参观者正饶有兴致地体验电脑刺绣、针织机织、喷墨印花、手绘T恤、盘扣结制作、首饰DIY、装扮顾问、服装款式数字化拼接等互动项目,涉及纺织、印染及服装设计等各个方面。

  文化是时尚的根基。在东华大学校园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走一圈,仿佛穿越历史与现代,从古代服装中追寻民族发展所承载的文化变化,追溯上海作为亚洲时尚之都的渊源。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18年5月24日  记者:奉荣梅)


  (中国旅游报、上海新闻广播等媒体同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