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明成果辐射
[CCTV等]关注我校廖大伟教授关于孙中山先生历史研究观点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近期,CCTV、文汇报、新华社、上海观察、人民网、新民晚报、中国新闻网、东方网、社会科学报等社会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人文学院廖大伟教授关于孙中山先生历史研究观点。媒体汇编如下:

[CCTV]孙中山先生

http://tv.cntv.cn/video/VSET100314771306/d9d4c2117315493e976dfa952f690d26

(来源: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孙中山先生》,2016年11月9日-11日)


[文汇报]上海是孙中山革命的中心舞台之一——访东华大学教授廖大伟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因终生为革命事业奔波,致肝痨发作,病情恶化,医治无效,孙中山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孙中山的逝世,引起全国人民广泛深切的哀悼,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当噩耗传到上海时,全市人民“痛哭孙先生”。

……

上海是媒体最集中的城市

“当时,上海还是国内媒体最集中的地方,上海的一举一动,在全国的影响最大。上海当时有外国人办的报纸,有中国人办的报纸,也有假托外国人的名义中国人出资金办的报纸。上海有些报刊是纯地方性的,但更多的是全国性的,如 《万国公报》《时务报》等,从报名到内容,视野都在全国乃至世界,并不限于上海。这是百年前的上海作为中国文化中心、政治重镇的反映,所以当时上海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大。”廖大伟接着说。

……

廖大伟将孙中山人生中的这段时期称为“归国与开局”:“民初民主政治所以能有不错成绩,从大处说是革命时代、民主潮流、历史合力,从小处言南京开局奠定了基础,而南京开局肯定离不开孙中山,他个人因素占据很大比重。时间节点及各种因素正好汇集在最需要他的那一刻,恰恰他及时来了。”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孙中山 那年在上海的八天七夜

 “上海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中心舞台之一,就国内来说他在上海待的时间比在老家省会城市广州待的时间都要长。上海于孙中山先生,是政治最辉煌的地方,是爱情最甜蜜的地方,也是思想理论趋向成熟的地方。”东华大学教授、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廖大伟对记者说。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廖大伟教授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孙中山先生从191 1年12月25日海外流亡抵沪直至1912年1月1日离沪赴宁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八天七夜。当记者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里翻阅当时的 《申报》时,时光似乎一下子被拉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那个阴雨天……

在沪主持“对内对外大计”

廖大伟告诉记者,孙中山将上海作为归国后的第一站,早在伦敦时就已确定。“孙中山不是没有选择,途经香港时完全可以从香港到广州,那是他的‘乡国’,是他一直寄重情感的地方,而且广东都督胡汉民也力劝他留下。胡汉民说,先生若去沪宁,必被推戴为大总统,那里兵无可用,号令难行,无所作为,‘元首且同虚器’,不如‘留粤’整训军队,然后举兵北伐,乃可成就统一大业。但孙中山说:‘我若不至沪宁,则此一切对内对外大计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

为什么孙中山坚持要去上海?廖大伟解释:“很重要一点是赶时间。因为南京即将举行大总统选举,要赶在选举之前回国,必先抵达离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为什么到了上海不马上赶往南京?是因为要做准备工作,必须先统一党内思想,然后分头落实,等有了结果,再定个人之进止。另外一个很重要也很现实的原因,就是自各省代表会议定都南京以来,上海即成了过渡时期的政治中心,既是同盟会大本营,也是众多精英的集聚地。同盟会重要人物黄兴、宋教仁,沪军都督府都督陈其美,《民立报》社长于右任,光复会成员章太炎、陶成章、李燮和,东南名流张謇、赵凤昌、伍廷芳、汤寿潜、熊希龄、李平书等人滞沪,无形中提升了上海地位。两件事情可以证明此时上海在时局中的角色,一是越权得到默认,二是南北议和移址上海。”

抵沪后,孙中山开始为组建新政府做准备工作。抵沪次日,在孙中山所居住的宝昌路408号寓所,由孙中山主持召开了同盟会的最高层干部会议,讨论总统制与内阁制之取舍,决定总统之人选。当时决定了三条措施,(一)、改正朔为阳历;(二)、起义时以黄帝纪元,今应改为中华民国纪元;(三)、组织政府采用总统制。

……

“在孙中山筹建新政权的三大措施中,前二条就是关于历法的改革。孙中山竭力改用阳历,并将其看作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件重大改革之举,正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开放的政治意识和更新的历史理念。”廖大伟说。

“勠力同心”,以达共和

……

在孙中山赶赴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当天,《申报》全版套红,以示庆祝,头版就刊满了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就任的贺词,并且发表大字标题:《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今日履任》。

“南京开局是照着各省代表会议预先设定和中途协商一路走来,大总统冠于‘临时’、改历改元,甚至当选后孙中山给袁世凯的承诺,皆反映了适合调整的因素。以政权模式和权限结构为例,那是各省代表会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及修正案奠定了框架,其中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和限制、参议院的地位和作用、彼此运作程序和制衡关系,莫不在开局中得到落实。大纲和修正案规定,代行临时参议院职权的各省代表会议有权对临时大总统提出质询,如临时大总统坚持己见,可十天内交参议院复议,如到会参议员过三分之二仍持原议,则临时大总统应予照行等等,孙中山始终严格遵守,他珍惜这二元模式,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民主原则和时代氛围,他对各省代表会议的尊重,深刻地反映了个人的民主理念和执着追求。”廖大伟表示。

(来源:文汇报2016年11月12日第八版,见习记者:陈佩珍)


[新华社]“孙中山的理想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以“孙中山的理想与中国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于9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与会80余名学者形成共识:孙中山思想对振兴中华的理想与实践,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要传承弘扬中山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

“孙中山先生曾提出‘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建设之要首在民生’,他未能实现的民生主义理想,正在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逐步变为现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廖大伟说。

(来源:新华社上海2016年11月10日电,记者:吴振东)


[上海观察]“孙中山之问”提出了什么文化命题

谈起民主革命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很多人可能对其革命理想和爱国精神印象深刻,那么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抱有怎样的态度?对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他又持有怎样的观点?日前,由上海市社联主办的“多学科视野:从传统到现代——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与会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

东华大学廖大伟教授指出,孙中山第一个明确提出振兴中华这一梦想,这是其远大抱负和毕生追求。近代中国怀揣梦想者不乏其人,砥砺往前者也大有人在,然而梦想之恢弘,践行之坚决,影响之深远,无出孙中山右者。在学习欧美之所长的同时,孙中山坚持必须“选择那些符合我们愿望的东西”,保持我们民族的独立性,发扬我们固有的文化。

(来源:上海观察2016年11月4日,记者:王珍)


【廖大伟】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上海史研究,现任上海中山学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近代中国》(CSSCI集刊)主编、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孙中山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