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明创建特色成果
【援疆党员风采】红烛燃尽献边陲 青春无悔展才俊——记我校援疆干部马承愚、钟德俊老师

【人物小记】

马承愚教授,58岁,为了支援新疆的教育事业,克服年迈体弱困难,不远万里来到喀什,受组织委派到喀什大学支教,协助筹建环境工程专业。

钟德俊,东华大学理学院分团委书记,根据团中央、教育部的部署安排,挂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托克逊县团委,任团委书记助理。

红烛般奉献新疆科教事业

喀什是祖国最西部的一座边境小城,位于人烟稀少的戈壁滩。这里距离塔卡拉玛干大沙漠仅50公里,风沙不断,空气中尘土味非常浓,甚至在室内及睡觉都要戴口罩,年降雨量仅60mm,气候干燥,相对湿度仅为16%,与沙漠中几乎相同(15%),人在这种环境下要严重脱水。马承愚老师刚来时,流了一个星期鼻血,手脚干裂,第一学期下来还患上了肺炎,暑假回上海治疗,输液还没结束由于要返校上课,只能开些口服药返回喀什。学校里停电、停水、停网络是家常便饭,生活和工作比在上海要艰苦的多。

马老师承担了《化工制图》课程,还要讲授其他专业课,明显比在上海课时多,即使腿摔伤情况下也要拄拐杖去坚持上课。但每门课都用上海的质量来要求自己。一进教室就发现维吾尔族同学用湿抹布给老师擦黑板,擦讲台,一问才知道,这里许多教室都没有黑板擦,甚至在喀什市还买不到彩色粉笔,这让马老师讲解图层时非常难懂。于是向上海求援,环境学院李征书记非常关心马老师的支教工作,很快就寄来了急需的教学用具、教科书等。当讲完课布置作业时,就有的民族同学说:“听不懂!不会做!”。马老师感觉很自责,找其原因就是这里不同于上海高校,没有配套的教学模型,所以抽象的几何图形学生不易理解。为了不让每一个民族学生听不懂,自费从建材市场购买了材料,使用锯条锯,砂纸磨,为同学制作一批教学模型,第一次制作不符合质量要求,又返工几次。当把做好的一件件教学模型拿到教室时,同学们为之震撼,像见到宝贝一样纷纷抢到自己的手中,爱不惜手,相互传递。原来深奥的图形现在如此简单,没有人再说这门课难懂,不仅很快掌握制图知识,也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民族情谊。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马老师从上海出发时带来了扫描仪、照相机等。在讲授制图课时,发现这里教学计划中没有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部分,这在内地应该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为了民族学生将来能适应现代社会就业需要,于是马老师把整本教科书的几百个插图全部制成PPT,使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使同学们既听得易懂,又可加快课程进程,这样可提前结束该课程。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前提下,给同学们额外开设了Auto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使同学们学到了适用而渴望的知识,也是对民族学生的教育负责。

环境工程是喀什大学新成立的专业,教师十分缺乏,马老师深知当务之急是带好师资队伍,而且民族老师相对稳定,她们苦于没有人指导。马老师很快与古丽戈娜和努尔曼古丽两位维吾尔族年轻教师“帮教结对”,把她们当成自己的两个民族研究生,为边疆高校增强“造血功能”,传授上课教学经验。不懈的努力,换来优异成果,其中古丽戈娜老师获得了2015年度全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第二名。马老师还指导他们进行科研,筹建实验室,指导她们撰写高档次论文,目前一篇论文已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一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会议会刊上,其它几篇论文已投出。马老师给她们制订了一套培养计划,争取2-3年拿到国家级课题,培养她们将来成为喀什大学的栋梁之才。离开上海前,李征书记动员全院老师支援马老师援疆工作,马老师感到有了坚强后盾,帮助民族老师拿出上百套珍贵的系列彩色菌种照片及影视动画资料,民族老师上课时总提到要感谢上海。现在这里民族同胞有困难时上海的兄弟姐妹总是毫不吝啬伸出援助之手,这极大增进了汉维两大民族教师的深厚感情。马老师带领当地民族老师申报国家和自治区科教课题,其中一项获得新疆自治区“十二五”教改研究课题立项。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及民族人才培育做了一大贡献,也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教师的自信心。

吐尔逊帕夏是喀什师范学院附中的一名维吾尔族女童,梦想将来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幸的是前几年父亲因病去世,马老师认识了这名维吾尔族小姑娘后,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小女儿,马老师家属来喀什探亲时,一同到她家走访慰问,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并做成电脑桌面,可以天天看到照片,增强帮助她的决心和动力,使她成绩尽快提高。暑假回上海为她买了大量学习及美术用品,收集了当地短缺的有关美术辅导书籍。学美术是一个要花费很高的事情,马老师援疆工资虽然不高,但打算支援她,为此戒掉晚上睡眠不好喝葡萄酒的习惯,一心为了帮助她。马老师心里只有一个目的,一定要帮她考上理想的大学,考上研究生,实现民族孩子的少年梦。

艾斯卡尔是喀什大学附中另外一名维吾尔族男生,理想报考上海最好的医学院,将来为爸爸妈妈治病。他父母因身患疾病,没有工作,家境也同样困难。是马老师帮助的第二个对象。当了解到他们只有中午有时间在学校时,尽管有睡午觉的习惯,但仍定期对他辅导。目前马老师每周满负荷工作,一周三天给本科生上课,两天给民族孩子辅导。每当见到这些戴着花花绿绿新疆帽的孩子时,再累再困也开心愿意,也使同学们从小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马老师深深眷恋着那里的民族同胞,热爱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当地师生的尊敬和爱戴。2015年被喀什大学等单位层层遴选,最后被新疆自治区党委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这在喀什大学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由外校老师获得这一荣誉。2014年,被新疆自治区组织部、文明办评为“最美新疆人-最美援疆干部”。马老师的感人事迹,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崇高的理想信念、建功立业的高尚情怀和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

奉献边疆青春无悔

近日,学校收到新疆自治区团委发来的感谢信,对我校选送挂职团干部钟德俊老师在吐鲁番托克逊县的一年挂职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一年时间里,钟老师始终牢记使命,克服种种困难,迅速融于新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个人学科背景和工作经验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做了许多开创性、建设性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提升了自身素质,锻炼了良好作风,展示了一名青年党员的先锋作用。

在挂职工作即将结束之际,钟德俊内心五味杂陈,这一年里他深深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珍惜这段挂职经历,这段深入祖国大西北工作、学生、生活的切身感悟,将是钟老师一生都无法忘怀的经历。虽然实实在在的挂职工作结束了,但是与新疆的感情却未结束,这一年他深深地被大美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所吸引,回到学校以后,钟老师也尽所能做好大美新疆的代言人。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来新疆挂职锻炼已有一年之久,在这一年里,钟老师努力做到“做事不做客、到位不越位”,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挂职地团县委开展基层共青团工作,在这一年里他得到了充分的锻炼,锤炼了品质,磨砺了意志。

       在这一年的挂职工作期间,根据托克逊县团委工作开展需求,钟老师主要负责新媒体宣传、西部计划志愿者日常管理、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及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工作工作。

钟老师在工作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以坚定各族青少年跟党走为己任,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一年的挂职工作中,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始终贯穿始终,也是当地团县委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年,他充分发挥自身在学校学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借助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自治区“现代文化与青年同行”乡村巡演活动、“我与国旗合个影、我对祖国说句话”等爱国教育活动,扎实推动基层青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基层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基层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借力新媒体平台,切实提升团县委工作开展的影响力是钟老师始终关心的事情。现今新媒体宣传发展迅速,如何占领新媒体宣传的高地,对基层群团组织工作的开展及其重要。挂职期间,在志愿者的配合下,他成功搭建了“青春托克逊”微信公众平台,宣传报道团县委工作开展情况,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创业就业板块,积极宣传农村青年创业就业相关政策、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借助新浪微博公众号,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在一年的努力下,“青春托克逊”平台推送消息已达100余期,关注人数已达4000余人。 

做好西部计划志愿者的知心朋友是钟老师过去一年志愿者管理工作始终坚守的目标,托克逊县有西部计划志愿者60余名,让志愿者在托克逊感受到家的温暖是团县委志愿者工作开展的基本要求,一年的志愿者管理、服务工作做下来,他充分认识到不仅要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志愿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志愿者在基层志愿工作中自身有所成长。过年一年,他与志愿者同生活,共进步,与志愿者一起开展公益活动、青年交友活动,送温暖活动等等,他们一起服务、一起成长、一起历练。心理疏导、沟通交流,在与志愿者的相处中钟老师也学到了很多,了解了更多的基础工作开展情况,这对于一年挂职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钟老师争做纽带,积极促进地校合作。挂职期间恰逢中央、自治区出台一系列振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政策之年,这为他工作期间促进地校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2014年11月份,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他积极促进当地政府领导班子一行五人赴学校实地学习考察,同时,在校团委老师和学校纺织学院“援疆团”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今年八月,由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邱夷平教授带队的博士生、研究生暑期实践团将来到吐鲁番地区开展暑期援疆实践,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纺织业相关培训,产业调研等工作,为吐鲁番市的纺织业发展出谋划策。

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但这一年的经历对于钟老师的人生弥足珍贵,在这一年工作的磨砺中他变的更加耐心、更加坚韧。300多个朝夕,一生“挂职”情怀,钟老师坚信奉献边疆、青春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