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需求,拓展方向,创造辅导员发展条件

1.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条件保障。学校积极整合资源,充分提供活动场地、经费等条件支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展。在场地方面,学校为辅导员开展专业化工作提供场地支持,各学院在学生宿舍园区都有专门的党团活动室、在学院楼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发展指导办公室,此外近两年,学校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的辅导员职业功能,积极引导和扶持辅导员结合其专业优势和工作特色,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辅导员工作团队,对校内培育的五个辅导员工作室都给予场地和经费支持,并提供必要的工作设施。在经费投入方面,学校设立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津贴专项经费,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2014年,学校投入辅导员队伍建设69万元,主要用于支持辅导员开展培训、表彰奖励、国内外学习考察、开展交流研讨、团队活动等,为辅导员在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上的提升给予经费保障。此外,学校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特点,每年投入辅导员队伍津补贴240万元左右,并根据专兼职辅导员带班量的多少和是否入住学生宿舍给予相应的津贴和电话补贴发放。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每年拨付专款30余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思政工作者,其中主要是辅导员开展德育研究。同时学校每年为每位新任的专职辅导员拨付人均1万元作为科研启动项目资金,用于支持新任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2.拓展职业化发展方向。学校鼓励适合并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员走职业化道路,将其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骨干,进一步搭建培养平台。为帮助骨干辅导员提升开展专业讲座的能力,学校专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新生职业生涯教育、KAB创业基础等专题讲座师资选拔。积极扶持校内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仅2014年就确立了5个校内辅导员工作培育项目。设立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雅苑工作室、网络文化工作室、五六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室、幸福工作室、彩虹人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直面人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室(后两个获评市级工作室)六个工作室,每个项目和工作室都给予了一定的经费支持,使骨干辅导员能够建立起工作团队和工作平台,凝聚和引领团队成员共同进步,成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名副其实的“带头人”。

3.落实双线晋升、双重待遇。我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定专职辅导员的编制纳入学校的教师总编制中,并按照思政专技系列和管理岗位系列设置岗位。畅通了辅导员评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技术高级职务的渠道,明确规定了思政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结构比例不低于其他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平均结构比例,并单独设置了评审标准。从2008年开始,学校思政系列的职称评审都是单列指标,单独评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26名学生工作者被评聘为副教授。学校把辅导员作为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积极为辅导员转岗交流至党政管理岗位、向外选派输送等渠道的分流培养创造条件,辅导员队伍成为机关或学院管理岗位的人才蓄水池。近三年来,辅导员队伍中已向学校各机关或学院管理岗位输送了30多位优秀辅导员。同时学校根据岗位确定辅导员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在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6名及以上规模专职辅导员(不含总支副书记)的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岗位;小于6名专职辅导员的学院,设立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岗位。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的岗位为科级岗。学校建立辅导员与校内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鼓励辅导员承担相关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畅通了辅导员转任思政专职教师渠道。支持专职辅导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相关课程的第一课堂教学工作,担任专职辅导员满四年并符合学校专任思政教师的有关选拔标准条件者,鼓励其参加学校统一选拔并转任思政专职教师。学校为辅导员贯彻“三同”提供便利条件,在学生生活园区和宿舍专门配备值班车辆,用于处理突发事件。学校还每年一度开展辅导员联欢会,举行辅导员羽毛球团体赛等活动,帮助辅导员舒缓压力,放松心情,增强团队凝聚力。

4. 搭建多样化挂职锻炼平台。建立辅导员挂职锻炼制度,积极为优秀的辅导员创造到党政机关、街道乡镇、用人企业、其他高校挂职锻炼的机会,深度了解其他单位的运行机制,工作经验,帮助拓展视野、锻炼才干。近三年来,选送了近20名骨干辅导员到校机关部门、市教委、团市委、街道、其他高校和地方挂职。如2014年,理学院辅导员钟德俊选派到新疆托克逊县团委挂职、环境学院赵北琳、材料学院高坤分别挂职市教委,此外还有纺织学院袁海源、计算机学院朱佳樑、陶康乐、唐菲菲、机械学院安晴晴五人在校内党委宣传部、纪委等机关部门挂职锻炼。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到用人企业挂职锻炼的力度,推动校企合作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