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建设

我校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中国史学科、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行政管理学学科以及本科专业如传播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2012年以来,这些相关学科建设也取得了较快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2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4个。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来讲学,将中央编译局李惠斌、孔明安等研究员聘为兼职教授。同时各学科积极参与举办各类学术会议,于2014年9月13日主办了上海社联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正义与财产权”会议,来自全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8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还专门开辟整版专栏予以报道。中国史学科出版各类专著7部,发表论文29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8个。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出版各类专著2部,发表论文64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6个。行政管理学学科出版各类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各级各类课题立项24个。传播学专业2014年获评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并获全国新闻传播学会优秀教改项目奖。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于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涉及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当代认识哲学等,学科带头人为王平教授。中国史学科点于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原二级学科专业为中国近现代史,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包括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上海城市史研究、历史文献与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与科学思想研究,学科带头人为李一翔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有科学思想史、科学认识论、科技与社会,学科带头人为杨小明教授、邓可卉教授。

从队伍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有导师3名,均为博士,其中2名教授。中国史有7名导师,其中教授4名,博士5名。科学技术哲学有导师5名,均为博士,其中教授2名。行政管理硕士点有导师19名,其中教授5名,博士14名。学科队伍成员在全国和上海市各类学会中任职,参与和推动了各类学术活动的开展,例如:王平教授现任上海市哲学学会理事、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员;杨小明教授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

从课堂教学看,相关学科硕士点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方法上大多采用多方法交替使用方式,例如:阅读原著与分析、史料收集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方法、学术研究方法等等。在传播学、法学、行政管理学等专业教学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在课堂上的坚持和运用,贯彻教学内容基础性、知识性和专业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人才培养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已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名,其中多名研究生考上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等名牌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多篇学位论文的盲审分数为优秀,多名学生考上公务员,多名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任职,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口碑。中国史硕士点已经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70多名,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考取博士生,包括华东师大、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进入高校或事业单位,如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湖州师范学院等;进入政府机关,如崇明县某乡政府、江苏淮安市台办等;进入银行,如平安银行、工商银行等;以及进入国有企业、外企、民企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已经培养研究生93名,毕业以后的去向主要是考取博士,进入高校、银行、国企以及政府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