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体系 |
一、科学设计,建立系统全面的教学体系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东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以公共课程为核心,以学生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体,以深入的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为支持,点面结合,深度与广度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 在该课程体系中,三个层次的教育分别针对学生对于心理健康三个层次的需求:第一个层次,全体学生需要具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础的自我保健的方法,学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并依据各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点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满足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第二个层次,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对心理学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学校根据这些学生的需要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不同选修课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通过这些系统的课堂教学,这些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的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第三个层次,对于在自我心理发展上有明确困惑,自我调节能力不足或者希望进一步提升的同学,进行深入的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三个层级的教育工作互相辐射,互为补充,满足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多样化需求,引领学生实现心理成长。 二、与时俱进,倡导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东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导以下三个理念: 其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发展理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发展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以促进发展为中心,帮助大学生发掘潜力、提升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其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导向理念。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要契合大学生现阶段的心理发展需求,遵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才可能更为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其三、尊重个性化发展的人本关怀理念。尊重个性化发展、人本关怀是心理咨询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 三、注重实效,创新互动式、体验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引进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从教师主讲填鸭式的单一授课方式转变为互动体验式。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角色扮演、心理测试、案例分析、影视点评、团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产生感悟、激发情感、形成认识,发生改变。这种互动性、体验性和启发性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大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全员覆盖,实现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 学校以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推进普及教育。近三年,各种心理健康普及教育覆盖学生每年约24000人次。比如,每年对全体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新生心理健康入学教育(约4500人次);对全体新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约4500人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团体心理训练(约40场,2000余人次参与);指导学生社团工作,开展5.25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心理知识大赛、微课堂大赛、心理情景剧大赛、编辑报纸《心苑》等宣传教育活动(3000余人次参与);心理委员系列培训(约15场,1000余人次参与);各个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约150场次,覆盖学生近1万人次。 五、兴趣导向,系列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试》为主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课程一般为1-2学分,16-32学时,平均每年开设课程10门次,覆盖学生650-800人。这些课程包括《健康心理学》、《心理学与大学生活》、《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与应用》、《心理疗法与个人成长》、《团体心理训练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成长团体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成功训练营》,其中4门课程为以体验互动为主的小班体验课程。近五年,所有课程的学生评教全为“优秀”。 六、服务个体,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出困境 东华大学个体心理咨询数量和质量都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中心个体咨询人数每年近千人次,其中绝大部分为学生主动预约咨询。咨询结束后不仅来访者的情绪得到改善,认知得到调整,而且在行为上有明显的改变,有些案例经长期的随访可以发现他的人格缺陷也正在得到逐步的完善。其中不乏出现心理危机,有自杀风险的同学,中心在确保他的生命安全的同时由有经验的专职心理咨询师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并及时诉求学生家长、辅导员等支持系统的帮助,使危机得到化解。其中,有2例危机干预案例分别荣获上海市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十佳案例”。 七、朋辈互助,心理成长小组在团体互动中成长 2007年9月,东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首次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成长性团体心理咨询。到2014年1月,中心已开设成长性团体心理咨询小组57个,共568名学生参加。6年来,中心针对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困扰、自我认知困扰、大学生活适应困扰设置了不同主题的成长性团体心理咨询,例如 “走进我和你”心理成长小组、人际交往心理成长小组、心灵成长之旅、“心灵探索”自我成长小组等。每个小组由1-2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带领,人数限制在6-12人之间,连续活动8-10周,每次活动90分钟左右。7年来开展的57个成长性团体心理咨询小组的效果表明,成长性团体心理咨询非常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增强自信、减缓压力,在团体互动中,觉察自己的认知偏差,习得正确的认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成长性团体咨询发展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 八、全员育人,基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构建成熟的师资队伍 学校建立和完善了由校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每个学院的一名专任心理辅导老师、每个班级的一名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开展工作。 (1)建立专职心理教师的业务督导和继续教育机制。中心建立了督导制度,聘请相关专家担任督导师,每逢双周开展专家督导,每逢单周进行同行督导,具体包括教学研究、案例研讨等。学校每年提供4万元培训经费用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每一位专职心理咨询师每年参加2-3次校外的高质量专业培训或学术会议,开阔眼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2)加强学院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培训,二级学院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三级网络建立以后,学校非常重视学院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培训,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和督导,鼓励他们参加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与考证,同时,心理咨询中心选派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学院心理辅导老师一对一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知识与工作技能的专业指导,提升他们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院心理辅导老师逐渐在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训练、培训心理委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等,一些获得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中级证书的心理辅导老师开始走上选修课堂为学生上课。 (3)规范心理委员的培训,提升朋辈互助能力。由每个班级学生组成的心理委员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者,中心非常重视心理委员的培训,提升他们朋辈互助的能力。中心制作了心理委员工作手册,界定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对心理委员需要完成的“必修”、“选修”内容、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年针对新一届心理委员,利用周末进行为期一天的 “东华大学心理委员团体心理训练营”,精心设计启动仪式,颁发心理委员聘书;同时,对心理委员参加的日常培训和工作开展进行规范管理,全部登记在册,学年结束进行总结,与心理委员的评优挂钩。近三年,中心为两校区班级心理委员提供心理知识讲座、团体心理训练等活动合计约70场次,让心理委员学会助己和助人,对促进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助力。 东华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特色、有规模、有成效,得到了主管部门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在2006-2012年之间被上海市教委授予“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连续多年被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评为 “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