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东华名教授布置“好作业”引发学生“追星”
中青在线讯(通讯员 孙庆华 邱登梅 本报记者 周凯)7月4日,来自吉林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八初级中学、闵行区梅陇中学、格致中学、上大附中实验学校、古华中学、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第一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等10多所学校的近30位同学,一同走进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参加由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发起的“中国好作业”活动东华大学专场,聆听材料学科专家、东华大学王依民教授带来的“了解你所不知道的高分子纤维”的科普讲座。其中有研究生、本科生和中小学生,最小的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也参与了这场颇具特色的师生“跨界”对话。
讲座地点选择在位于东华大学内的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高科技展厅,听众不仅身临其境,而且从听觉、视觉和触觉被王依民教授的高分子纤维讲座内容全方面覆盖。
东华大学王依民教授,身为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2008年起,主动请缨要求担任本科新生班主任,他认为大学教授不仅要教书科研,更要育人。长年来,他不仅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对中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也十分关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中学生报于暑假前夕启动2013“中国好作业”活动后,王依民教授专门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道作业,名为“了解你所不知道的高分子纤维”,身为授课无数的材料学科专家,王依民为了这次科普讲座做足了“功课”,从基本概念解析,到对尼龙材料的形象描述“象蛛丝一样细,象钢丝一样强,象绢丝一样美”;从高性能纤维发展趋势,到日常生活民生军工所需,到蝴蝶翅膀的鳞片结构……聆听博导讲座的小听众们不仅没有面露难色,而是被王老师由浅入深的内容和轻松的现场互动牢牢吸引。学生在聆听完博导班主任的科普讲座后,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从历史到当下,对中国纺织服饰的历史渊源、发展沿革脉络以及高科技的介入发展成果等有了直观生动的认知和感受。对于王教授的这堂讲座,很多同学非常期待。网友“小学生笃笃”在上海教育新闻网上留言说:“科普也挺好,很想认识一下王教授,以后也好请教呀!”
据了解,此次东华大学共有三位知名教授、博导应邀参与由上海教育新闻网和上海中学生报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好作业”活动,出题导师分别从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出发,给学生布置了可以在实践参与体验中培养兴趣、收获成长的好作业。
卞向阳教授作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服装史论与设计美学领域专家,给学生留了“走进纺织服饰博物馆”的开放式作业,欢迎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件藏品并说明理由。他说,服装纺织品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生活艺术,其中包蕴了中国传统纺织服装艺术多彩而博大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利用暑期和历史的、现代的服装纺织品“面对面”,是空间上的行为认知和熏陶,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力和理解力。
“我心中喜爱的校服”是由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精心设计的,该题近期被广泛关注,得到学生好评。刘晓刚告诉记者,我国中小学校服制度化已有很多年,各地各校执行情况不一,社会对现行校服褒贬不一。虽然以前曾有校服设计大赛或面向服装企业的校服招标等等,但一般都是教育单位或服装企业等专业人士的看法,少有来自学生自己的呼声。这道题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表达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说出自己喜爱的校服是什么样的。由于校服的穿着对象是学生,他们更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校服,因此,倾听他们的呼声显得十分重要,相信会有不少学生关心自己的校服,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事”。如果能将其中的闪光点集中起来,完全可以成为提供给校服主管单位或设计单位的重要参考依据。
刘晓刚还借法国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的故事肯定了“中国好作业”活动的意义。他指出,伊夫圣洛朗就是因为在17岁时参加了一项服装设计大赛而投身于设计事业,并成为享誉全球的一代时尚设计大师。针对目前中学教育普遍关注升学率,相对缺少美育类或创意类课程,创新思维培养欠缺的现状,其强调,中学是大学教育的生源地,大学新生从中学生中来。通过组织“中国好作业”类似活动,鼓励学生完成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堂以外的“作业”,不仅可以“寓学于乐”和增加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意识,而且可能会激发他们的专业发展潜力。
据了解,参加活动的近30名学生,来自黄浦、闵行、闸北、奉贤等上海各区县,高温酷暑,他们缘何愿来聆听讲座?
李天翼同学的话很有代表性。他在参加过活动后高兴地告诉记者,前几天还在犹豫是否同时选王依民教授和卞向阳教授的两道题,今天的讲座和参观把这两道题的参与愿望不仅都实现了,还感受到大学名教授的育人理念,觉得这些学科领域很有意思,而且充满乐趣,很有收获。
(来源:中青在线 2013年07月08日 记者 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