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报道我校团学工作:“凝聚青年教师 服务青年教师——东华试点让专业教师当学院分团委副书记”


从上个月起,东华大学理学院“80后”特聘研究员杜诚然多了一个新身份——学院分团委副书记,新增的身份让他不但只关注教学、科研,更关心起学院青年教师的需求。这是东华大学在推进共青团改革中联系服务青年教师的一项新尝试,年初校团委在学校机械学院和理学院试点了分团委服务青年教师工作,并在上个月配齐了工作队伍,除了杜诚然外,机械学院由“75后”副院长兼任分团委副书记。

新建微信群了解青年教师所需

自从杜诚然走马上任后,他先建立了“青年教师2016”微信群,入群的教师有30余人,通过群内交流,他先大致了解起青年教师的需求。

杜诚然所在的理学院研究方向分为数学、物理和力学,他主要研究复杂(尘埃)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等,属于“物理组”。从德国留学归来入职已有两年多,至今他认识的“数学组”青年教师不超过4名,“平时大家都有教学工作,又埋头于自己的科研,压力本就比较大。如果没有活动没有平台,就算一个学院的也很难有深交,至多教学楼走廊碰到了点头打个招呼。”

在欧洲留学时,杜诚然参加过学校的组织徒步等集体活动,志同道合的教职工组成十多人小队,花8-10小时徒步爬山,也是增进交流的好方法。所以虽然上任才月余,杜诚然觉得要为青年教师搞活动,需要击中痛点,“实质化”多一点。

目前在微信群中,家有宝贝的青年教师提出,教师组团进中小学进行物理趣味演示实验课的形式不错,可以成为系列活动。这也给了杜诚然启发,他参与过两次,进小学为学生演示在真空和非真空状态下自由落体的状态,“基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用大学的设备给他们做演示实验,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发挥了我们高校老师的特长。”在征求完意见后,杜诚然就会着手策划系列活动。

在他看来,有平台组织活动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间的交流,其实搞科研最怕闭门造车,科研需要交流、合作和信任,但教师间相互认识本就不深入,又谈何相互交流想法呢,“既然现在让我负责,通过分团委平台了解青年教师所想所需,组织有需求的活动,益处很多。更何况,生活也不止是工作嘛。”

配齐队伍试点服务青年教师

高校团委一向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作为教书育人的生力军,青年教师的服务凝聚工作总是相对弱化。如今在推进共青团改革发展中,如何推进联系服务凝聚青年教师工作成为东华大学团委考虑的内容。

在东华大学团委书记张晓冬看来,要拓宽联系服务青年教师的渠道,促进团青关系紧密融合,队伍和制度建设很重要。原本学院分团委的人员设置为,学院分团委书记一名,由辅导员担任,分团委副书记一名则是学生。

如今在学校机械学院和理学院试点了分团委服务青年教师工作,增设由教师担任的分团委副书记一名。3月中旬,试点学院的工作队伍已全部配齐,除了理学院的杜诚然外,机械学院由“75后”副院长兼任分团委副书记。

同时设立了分团委教工活动部,正副部长则由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骨干担任,为联系服务凝聚青年教师提供了保障。“由于这些教师来自教学、科研第一线,比专职团干部更了解青年教师工作、生活的现状,更容易与青年教师沟通联系,而且同辈之间的交流没有负担,青年教师们更容易倾吐自己的心声。”校团委兼职副书记、教工分团委书记李宁蔚说道。

此外,学院分团委还会通过青年教师微信群,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和意见建议,反馈给上级部门和领导,并在后续相关工作和活动中,帮助解决其在思想、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做好学院党政领导和青年教师之间的桥梁。

据介绍,此次试点为期6个月,将进一步推进针对新进教师的“融入计划”、针对骨干教师的“仰高计划”、针对全体青年教师的“凝聚计划”,形成可供其他学院借鉴和推广的经验,下半年计划在全校12个学院分团委进行推广。

(来源:2016年4月11日 青年报  记者:周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