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用信仰与情怀讲好思政大课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治东 日期:2022-04-13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同时指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体现了三个层次并呈现层级互补性。如果说“思维新、视野广”作为育德能力是核心;“自律严、人格正”作为品德修养是保障,那么其中“政治强、情怀深”作为政治站位就是基础,缺乏这个基础,其他两个层次都是空中楼阁。
一、“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撑起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任
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首先需要思政课教师有信仰并且坚定不移地坚持信仰。
信仰的坚持来自人师身份的规约。近些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各地、各高校相继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对思政课教师准入提出更高要求。很多高校要求新进教师首先是党员,这一规定关键并且重要。作为一名党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是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每一名党员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思政课教师通过理论体系的传授触动并引导学生的价值体系,是学师更是人师。办好思政课的首要前提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信仰的坚持来自理论彻底的底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有两个立足点:一是坚持,主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理论的守正;二是发展,着眼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重视理论的创新。讲好这两点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一脉相承性和理论的彻底性。
只有从源头上学懂弄通,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坚持理论的守正。当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无视具体历史环境的变化和历史条件的更新,也不是完全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或现成结论,而是要面对变化的时代特征,研判历史方位,把握时代脉搏,积极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历史阶段的理论成果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理论基础。
信仰的坚持来自历史成就的支撑。从建党百年开启的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新中国70多年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等不同时代主题看出,这些无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不同历史时段体现不同的时代主题、历史任务,呈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谋幸福、谋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进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论逻辑。思政课教师就是要以史为线、以论为纲并以现实为基础,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来讲好信仰大课。
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有情怀的人守情怀,筑起思政课鲜活生动的育人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这是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生动要求,更是思政课教师坚守的情怀所在。
一是基于信仰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来自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传承,来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压迫和争取民族解放过程中国家民族意识的自觉自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公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种价值目标体系,也是一种价值判断体系。
思政课是将理论体系转化成教育内容的过程,思政课教师通过课堂传授与价值引导,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坚定理想信念,教师的家国情怀直接关系教育效果的感染力和引导力,贯穿思政课的生命就是唤起心灵的情感和情怀。
二是基于情感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情怀上用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人民情怀也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一个不投身实践、不走入群众的人,无法把情感和情怀融入课堂。
近些年来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不断加强,全国思政课教师研修平台、省级多元化思政课教师研修培训、校级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常态化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应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的实践学习与培训,让思政课教师有平台、有渠道、有机会深入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双脚丈量这大好河山,在深入了解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三是基于理性的育人情怀。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书育人,做好积极的价值引领,育人情怀是情感更是能力,包括对时代发展具有认知力、对各种错误思潮具有识别力、对时代之问具有回答力。
当代大学生是活跃群体,也是各种思潮的受众与载体,各种思潮的辨析与引导需要思政课,需要教师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对青年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分辨真理与谬误需要有是非意识,具备理论识别力与是非鉴别力和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正确研判力。能够用强大的思想武器抵御外部侵扰,活学活用,要有理论底气和理论创新能力,以此对青年学生加强引导,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
作者为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