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特色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美好未来
——专访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2021-10-1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 吴振东)刚刚过去的长假,东华大学现代服装设计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异常忙碌,而这份忙碌也在最近收获了丰厚的回报——由他们研发设计的系列专用服装,跟随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三名航天员升入太空,成为保障航天员太空工作生活全过程的“利器”。
这是东华大学依托学科优势,服务国家战略的一个缩影。建校70年来,从解决人民群众“缺衣少布”,到培养高层次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从满足行业需求,到服务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东华大学坚持特色立校,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开拓进取,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征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面向2035,学校如何再上新台阶,实现新愿景?新华社记者近日专访了东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
传统学科缘何“常青”?
记者: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校在社会上更有着纺织行业“黄埔军校”的美誉。数十年来,学校传统特色学科“常青”的秘密是什么?
俞建勇:东华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纺织学府,纺织工程、纺织材料、服装艺术设计等专业是我们的立校之本和强校之基。
东华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也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纺织学科,1981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国内首批本、硕、博三级学位授予学科。1986年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历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同类学科第一或A+,2017年进入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70年来,我们创新不止步,建立健全了纺织学科生态体系。面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学校加强纺织学科与材料、设计、控制、机械、环境、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传统和新兴相支撑、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科技和艺术相交叉,优势特色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纺织学科从纤维技术进步到时尚创意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形成了一批协同成效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更关键的是,我们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使命,无论是建国初期解决当时6亿人口的穿衣问题,还是今天上到“神舟”航天员专用服装,下到“蛟龙号”潜水器缆绳,大到“北斗”“天通”卫星金属网材料,小到人体内心脏支架,学校在不断承接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中强化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实力。70年来,学校依托优势学科,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在国防建设、航天航空、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的确良”到“太空华服”
记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做科研,东华大学近年来取得哪些进展?
俞建勇:东华大学前身为华东纺织工学院、中国纺织大学,从1951年建校始,学校就肩负纺织强国的使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亟需发展化学纤维来弥补棉花产量的不足,华纺首任副院长钱宝钧领命完成了这件“大事”,上世纪60年代国内出现的“的确良”“尼龙”之类的纺织品就是早期化纤产品。
心怀“国之大者”,成为东华大学的珍贵基因。从立志“织漂染练,衣被天下,惠泽众生”,到助力“神舟”“天宫”“北斗”“嫦娥”,东华师生接力书写了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学校科研团队在1994年成功研制出航天级高纯粘胶基碳纤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近年来,团队又把方向瞄准国产碳纤维的产业化,联合企业攻关,攻克的“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先进技术”,打破了国外高性能碳纤维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垄断。该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正式宣布开启载人航天工程开始,东华大学就与中国航天结下不解之缘。从自主研发航天飞行器高可靠钝化玻璃、舱外航天服实验用暖体假人系统、舱外航天服防护材料、航天员尿液收集装置等,到研发高模低伸高性能超细金属丝特种经编编织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我国“北斗”“鹊桥”中继星等高性能卫星,再到连续为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航天员设计保障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过程的系列专用服装,我们一次次助力国家航天事业发展。
此外,学校的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还成功助力“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创造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服务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了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
为西部乡村铺就“幸福路”
记者:我们曾经报道东华大学设计专业师生利用自身所学,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东华大学在发挥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上还有哪些做法或探索?
俞建勇: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之一。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履行好高校的这一职能。
在定点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上,东华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立足学校优势,在党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消费、就业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在云南盐津县,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资源和社会力量,探索出卓有成效的精准脱贫路径。学校先后选派2名挂职副县长和4名驻村第一书记到盐津开展扶贫工作;学校援建的流场小学,解决了当地十余年没有场地上体育课的问题;我们为牛寨乡送去“两污”治理妙方,目前已覆盖20多个村社区,解决了当地3000多人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问题。面对新疆棉花产业相关技术支撑不足、人才较为缺乏的问题,我们长期支援新疆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教育学院、喀什职业中专等院校学科建设,帮助他们培养纺织服装专门人才,帮助申报博士点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当前,我们正在积极筹建东华大学阿拉尔研究院,参与阿拉尔大学城(教育园区)的建设。
学校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继推动“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等重要项目落地并不断取得进展,促进了教育和产业的联动发展。
以更大作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记者: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描述东华大学走过的70年。对于学校的未来,有何展望和憧憬?
俞建勇:我选择“使命担当”“特色强校”“开拓奋进”这三个关键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东华大学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行业特色高校的一个缩影。东华大学因党和国家的需要而生,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兴。新时代,面对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学校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以更大作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作为教育部直属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东华大学在70年办学历程中,以高等教育“国家队”、科技创新“登山队”、服务社会“先锋队”姿态砥砺奋进,逐步发展成为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为我国纺织行业及社会各领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进入新时代,学校将按照“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总体要求,以学科建设为统领,深化改革,开启新征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学科统领、全局统筹、分层建设、高效有序、院为主体”新发展模式,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我们希望,到“十四五”末,学校高水平学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科实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纺织服装领域教育科研的中心,材料、设计等领域教育科研的重镇,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实现“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展望2035年,学校学科结构布局将更加合理,办学特色优势将进一步巩固壮大,纺织、材料、设计等3至5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或行列,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社会声誉及主要办学指标持续攀升,为建成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视频记者:史依灵)
新闻链接:
https://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0322996?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