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套元宫廷服的艺术再现、极富现代感的蒙古“哈娜”元素长袍、融合现代时尚理念的藏饰设计、传递自然芳音的贵州服饰……15日,西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等高校师生在上海共同展演了如何用现代设计手法再演绎多民族服饰。
本届民族服饰作品联演为“2019时尚上海第25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国际时尚论坛暨第18届国际东华时尚周”子活动。
本届服饰作品秀各学校分主题展演,尽显民族特色。其中,西藏大学展出的西藏传统服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19届毕业生设计作品,将时尚理念融于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云南艺术学院的“花 音”系列作品,采用花卉的形态,以大理白族扎染作为工艺手法进行设计创新,其晕染斑驳如同花卉,传递出自然芳音。内蒙古师范大学的60套“现代蒙古族服饰系列”传递了年轻设计师们对民族文化、现代创意与实用哲学的表达。内蒙古艺术学院带来的56套作品具有内蒙古地区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其中既有本届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也有选自学校重大重点创作展演“元代宫廷服饰艺术再现”项目的教师作品,展现了该校师生在致力于民族服饰艺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所做的努力与探索。
贵州民族大学动态秀演了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原生态服饰。其中,《黔·行》作品以对民族元素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赢得了现场好评——服装制作工艺用的是破线绣、缠筋绣、打籽绣等苗族传统技法,但在设计上则结合了2019年流行职业女装进行的二次原创设计,以大廓形为主增加服装体量感,主打风格是优雅知性的轻奢风格。作者2019届毕业生设计师张萍萍在立足本土苗族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接收一些新的时尚风向和艺术观念,“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地人看到贵州的纹样不仅仅是鱼虫鸟,更多的是纹样图腾故事和承载的千年祝福;看到的贵州颜色不仅仅是花红柳绿,更多的是来自独特的人文风情和民族非物质文化。”
这是环东华时尚周举办至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集中举办民族服饰展演和论坛研讨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活动在继续凸显高校特色教育资源优势的同时,强调高校之间互学互鉴服务国家民族团结的积极作用,注重挖掘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传递祖国一家亲的大团结情怀。
“当流行时尚与民族服饰相碰撞,所迸发的不仅是潮流,而是古老又持久的艺术感,时时刻刻都散发着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服饰联演现场,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张瑞霞认为。
今年参加活动的新疆大学,也是东华大学的长期合作伙伴。从2011年的对口援疆组组建,到2018年新疆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毕业生来沪参演时装周,再到“东华大学-新疆大学共上一堂课‘智慧课堂’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启用,东华大学同新疆大学不断进行着科研和人才往来,为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华大学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高校之一,自2016年至今已举办5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贵州传统刺绣创意设计”培训班,来自贵州的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学员,与本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硕学生及国际著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合作创新作品登上英国曼彻斯特、巴西里约热内卢、斐济苏瓦、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国际舞台。
同日举行的“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论坛上,主办方东华大学同新疆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各民族大学学者深入探讨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
论坛上宣布成立“中国民族服饰高校联盟筹备委员会”,讨论通过《中国民族服饰高校联盟》筹备委员会框架协议,并计划在2020年正式组建联盟委员会。联盟将以“弘扬合作精神,促进化交流”为宗旨,通过搭建平台联合开展项目,加强民族服饰教育交流互鉴,促进民族服饰文化及相关产业技术进步,为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贡献智慧。
(来源:中新网上海 2019年4月15日 记者: 段然)
(中新社、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民晚报等媒体同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