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专题性场馆和科普教育基地作用
其中参与和开展的科普活动共计4类,主办及承办的专题展览共计12次。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全年开放260天以上,共接待参观人数53003人次。
(一)参与和开展的科普活动
其中参加的市级以上科普活动有三次,分别是2014全国科普日、2015国际博物馆日、2015上海科技活动周。
1、2014年9月,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推出“钩针编结展”。
2、2015年5月,参加上海科技活动周,在馆内举办中国梦:花好月圆——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大展和美术与设计——张充仁学术资料展。
3、2015年5月,作为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我馆在上海科技馆举办以“纺写文明、织就华章”为主题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展。此次展览力求以实物、图片、影像、表演、互动等形式,集中展示我校海派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成果。
4、除此,本馆作为上海市民终身学习实践基地服饰文化体验基地,面向上海市民开展传统技艺展演活动,每天在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
(二)主办的专题展览
1、2014年10月9日至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展览通过史料与实物相结合,以海派服饰的演变与时代变迁为线索,分别阐述晚清至今的海派服饰时尚。
2、2015年4月17日——5月30日,环东华时尚周期间,我馆举办中国梦:花好月圆——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大展,该展是目前国内首次在专业博物馆举办的针对当代中国服装设计师主题性作品的联展,本展览邀请了张肇达、吴海燕、张志峰、薄涛、祁刚、王玉涛、刘薇、梁子、赵卉洲、楚艳等10位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中国风格时装设计师,以每位设计师提供的8件中国风格主题作品,配合相关的创作视频、设计说明和设计图稿,构成相对完整的从设计思维到作品的中国风格设计展示内容。
3、2015年4月17日——5月30日,东华大学环东华时尚周期间,我馆举办美术与设计——张充仁学术资料展。
4、2015年6月10日至7月4日,我馆联合上海历史博物馆共同举办“旧旗新帜——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展”,从文物修复的专业角度展出了纺织服饰品文物共计16件,以清末民初的女性装束和社会团体旗帜为主,反映了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文化多元共通的特点及其间社会思想的进步与开放,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三)承办的专题展览
1、2014年9月,联合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举办“当代纺织时尚设计展——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崔仁丽教授个人作品展”。
2、2014年9月,协同东华大学老年大学举办“上海市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钩针编结展”。
3、2014年10月,与维也纳当代亚洲艺术交流中心、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共同举办“水彩再现—当代国际水彩名家邀请展”。
4、2014年11月,配合云端时尚跨界峰会,博物馆联合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尚学院,共同承办了ART OF DRESS服装艺术展。
5、2014年12月,联合服装学院举办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6、2015年4月,联合服装学院举办“2015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大展,展出纺织品、新媒体、数艺、动画四个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
7、2015年5月,作为纪念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之一,我馆在上海科技馆举办以“纺写文明、织就华章”为主题的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展。此次展览力求以实物、图片、影像、表演、互动等形式,集中展示我校海派服饰文化研究与实践成果。
8、2015年6月,联合继续教育学院,举办地平线灵动展,展出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服饰配饰等作品。
二、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学术论坛和学术讲座
其中参加论坛2次、举办论坛1次、举办讲座17次、新书首发式2次,成立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和时装艺术委员会。
1、2014年10月,参加2014中英学术对话——设计·时尚与文化论坛,卞向阳教授做了“如果我们生活在20世纪的上海”为题的讲座。
2、2014年10月,卞向阳教授参加上海图书馆博苑讲堂做了“20世纪中国服饰时尚”为题的讲座。
3、2014年10月,博物馆专家委员会专家包铭新教授在上海博物馆做“曲影窈窕——海派旗袍与民国服饰”为题的讲座。
4、2014年11月,博物馆邀请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王茁在东华大学做“拥抱创新时代”为题的讲座。
5、2014年12月,召开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研讨会,聘请来自各高校、博物馆、研究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领域有重要学术贡献的专家委员共计10名。并且就博物馆藏品捐赠、硬软件建设、馆刊建设、博物馆与相关学科合作建设、中外同行交流等议题深入讨论,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6、2014年12月,和东华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包铭新教授主编《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丛书首发式。该书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染织服饰专业委员会主任、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主编,对匈奴、鲜卑、回鹘、契丹、吐蕃、党项、女真和蒙古族服饰进行了深入研究及系统叙述。
7、2014年12月,博物馆邀请敦煌研究院赵声良教授做题为“敦煌与唐代文化”讲座。
8、2015年4月,《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新书首发式日前在东华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历史的著作。以大量的文献、图像与实物资料为基础,综合多学科研究思维和方法,全面而真实地展现出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特别是上海近现代服饰发展演变的历史画卷。
9、2015年4月,成立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时装艺术委员会委员,聘请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中国风格时装设计师共计10名。
10、2015年4月,举办“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学术研讨会,参与者除本次大展的服装设计师现身说法外,还有学术界、产业界的权威人士共同参与,以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为核心,共同探讨中国特色时尚生态体系建设问题。研讨内容有吴海燕《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活化》、赵卉洲《从APEC新中装看中国风格》、李超德《关于构建东方设计学美学品格的思考》、刘薇《中国风:风从哪里来》、梁子《天赐莨衣》、祁刚《花好月圆中国梦,海笑骉艳中国风》、楚艳《天然染色在时装设计中的探索》、王茁《中国设计与服装产业》、张志峰《NE·TIGER华夏礼服的中国梦》、薄涛《薄涛:君子之美,源于内而发于外》、卞向阳《论中国风格时装主题设计》。
11、2015年5月,邀请包铭新教授做题为“为什么和如何多了解一点张充仁”讲座。
三、积极参与项目申报,完善博物馆场馆建设
1、2014年10月,完成博物馆数据库、网站一期建设。为藏品信息化管理、纺织服饰资源共享、展品展示与鉴赏、学术文化交流等提供高效便捷的网络平台。
2、2014年11月,博物馆环境标识系统的设计与改造。为使观众有序、安全地参观博物馆,同时又能体现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对馆内环境标识系统进行全面改造。
3、2014年12月,博物馆期刊建设,为今后将期刊走上正规化和周期化奠定。
4、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完成库房基础改造、建立恒温恒湿库房、购置恒湿典藏柜,以满足国家文物局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要求。
5、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完成展厅陈列改造。改善展品展示环境,部分展柜引进无水恒湿展示柜。
6、2015年3月,完成2015上海市教委上海高校博物馆内涵建设项目的申报。
7、2015年6月,2015年第16次校长办公会议通过关于纺织服饰博物馆展厅灯光改造项目及预算安排,同意尽快启动纺织服饰博物馆展厅灯光改造项目。
四、强化馆务学习与培训,提高馆内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业务学习,对科普工作和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积极展开研究探讨工作。积极筹建学科基地,努力探索发挥博物馆的研究功能和学科基地的作用。
我馆共有讲解员近20人,近年,博物馆共选5人次参加上海市展览讲解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其中3人取得初级证书,1位取得中级证书,另一位笔试通过,由于前期出国现正等待面试。
1、2014年7月参加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科行网”网管员培训。
2、2014年10月,参加上海市教委主办的第二期上海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培训班。
3、2014年参加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干部培训。
五、获得荣誉
1、2014年8月,获得全国科技活动周(上海)组委会办公室颁发的2014年上海科技活动周“先进个人”称号。
2、2014年10月,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上海市优秀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
3、2015年2月,荣获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颁发的“2014年度先进集体”称号。
六、加强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研讨
1、我馆科普宣传方式及信息化建设情况如下,先安装有中小学生电子学生证读卡器、中英日韩的无线导览系统、正待申请独立域名的网站、微信、微博和手机APP系统。
2、发挥好博物馆的宣传窗口作用,不断加强对外联系交流,以专题报道为载体,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加强对博物馆及有关展示活动的宣传力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民网、中国新闻网、解放日报、文汇报、青年报、新民晚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相继对《中国近现代海派服装史》新书发行、美术与设计——张充仁学术资料展、中国梦:花好月圆——当代中国风格时尚设计大展、“上海摩登——海派服饰时尚展”等活动做了新闻报道和专题采访。今年至目前,获媒体报道共计25次,其中全国性媒体报道 11,地方媒体报道 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