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测评指标
  • 创建动态
  • 文明聚焦
  • 媒体东华
  • 校园文化
  • 志愿公益
  • 组织机构
时尚创意人才培养的SCF模式——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举办校园开放日

一年前,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以下简称为“SCF”)在东华大学揭牌成立,并于当年9月迎来了首批新生。而今大半年过去了,这个集结了国内外最强艺术设计学科优势的国际学院办得咋样?在时尚创意人才培养上有何妙招?学生评价如何? 425日在东华大学延安路校区逸夫楼举办的SCF首个校园开放日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Who——SCF培养怎样的时尚创意人才?

SCF是东华大学于2014年新设的二级学院,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独立法人、公益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传统意义的国际合作办学不同,SCF进行的一对多模式,即东华大学与多个国家的时尚创意设计前沿院校合作,已经招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就是由东华大学与在2014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7位、拥有欧洲大学首屈一指创意学科的英国爱丁堡大学合作开设。

据东华大学副校长刘春红透露,SCF是东华大学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特区”,其以构建一流的教育体系,聘请一流的师资,建成一流的学科,培养真正一流的国际化人才为办学目标,已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伦敦时尚学院、美国纽约时装技术学院等多家时尚教育顶级院校达成合作意向。爱丁堡大学校长蒂莫西•欧希也曾多次表示,爱丁堡大学始终坚持与世界各国顶尖高校寻求优势学科的合作。与东华大学的合作,主要着眼于东华大学在中国时尚教育领域的名列前茅,两所学校强强联手,汇聚一流的时尚教育资源,一定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时尚创意人才。

曾任芬兰阿尔托大学艺术学院教院长、现任SCF学术副院长的海伦娜•许沃宁教授同样明确,SCF专注于培养的不仅仅是国际时尚行业的“Designer”,而是“Leader”,因此,SCF重视审视挖掘上海的本土文化,寻找最优质的国际化合作办学伙伴,并在时尚教育中注重对创意、工艺与商业的交融,倡导覆盖整个中国时尚产业链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在校企合作搭建的实战演练平台上,将掌握的创意设计知识及时转化为创新应用能力。


How——SCF如何培养国际时尚人才?

SCF理论与实践并重,校内校外处处是课堂,学院尤其倡导专业课程采用院方、企业方、项目方三方合作的项目制工作室教学模式,配备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及工作室教学环境。

T台设计》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彭慧琳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的第一个PROJECT,爱丁堡大学室内建筑设计系教师Rachel带来了国际时尚讯息及完全不同的英国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上Rachel采用free talk的教学方式,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做设计的research,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来确定project设计方向与设计内容。课程期间,Rachel安排学生要每一周都要有一次汇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本身的整体设计思维方式,同时还提高了他们的英文的表达能力。《居住室内设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第一学年的第二个项目课程,由曾任香港室内设计协会会长从事室内建筑设计工作三十余年的方振华先生,有丰富建筑工程经验的上海明园集团副总经理邵录兵先生,和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系副教授朱瑾共同授课。在明园集团提供的工地上,学生们实地勘察测量,相关理论和工具软件的学习都在项目实战中得到应用。

目前,国内能够全英语承接国际大型案例的人才非常少,方振华认为,“行业专家+企业资深人士+校内教师”的导师配备,能够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素质的养成、走向社会的创业孵化打下坚实基础。拿到了两万元入学奖学金的彭慧琳在谈及学习体会时深有体会,“课程信息大压力大,但含金量大”。课程不是传统专业教学中先从学习专业方法论和软件操作开始,而是直接切入项目运作流程,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课程力求全面、快速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一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学习环境的形成,不仅体现在教师岗位的全球招聘,学生的来源也应遍及全球。来自澳大利亚的学生Curtis跨越重洋来到上海学习环境设计,就是希望在这个最有活力的“设计之都”感受在地海派文化,接触到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环境。中国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的同时,每个外籍学生也需要按计划学习汉语,这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并且以中国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走进SCF教学区,不少匠心独运的设计理念和细节也为师生充分交流、激荡灵感提供机会。教室里,除了前方一块大黑板外,两边墙上布满了白板,学生可以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来一场头脑风暴。很多教室都采用工作室式布局,并且随时可以按照需要重新布置;资源中心还提供学术咨询的特定空间,学生可以预约与同样名校毕业的助教们进行一对一的学术辅导;为呼应“缺少材料创新的服装设计都是形式主义”的专业理念,SCF时尚材料库可以让学生们在设计整个学习中随时感知到材料……SCF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全方位的努力。


What——SCF校园开放日有哪些看点?

与国际接轨的项目制教学方式如今已在SCF大一学生身上初见成效——201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张子浓与彭慧琳合作项目“海派文化创意包装”,日前成功申报上海市级创业训练项目,并将在6月正式启动。项目为有上海文化特色的独立店面(如传统小吃、纪念品、独立服装店)设计美观实用、有海派文化特色的包装,提升用户好在促进海派消费市场发展的同时,宣传和传承海派文化。“在申请项目的过程中SCF李峻副院长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不仅给我们指导整体方向,而且在细节实施计划上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彭慧琳非常感谢学院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

开放日上推出的SCF学生作品展,同样是服装与服饰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跨界合作的结晶: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从开始阶段就考虑到品牌最终呈现效果,让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从时尚产品设计的角度来深化认知空间构建结构的材料与设计方法。这是SCF打破学科壁垒,紧密围绕时尚设计产业链进行课程设置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常设计院校会在学生们毕业时做一个毕业展,而SCF的同学们却在仅仅入校学习了半年之后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布展了。从策划、设计到布展,要在学校给出的预算和时间之内布置好一个展厅,对大一的学生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期间,彭慧琳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现在最终呈现出的展厅模样,已经是他们的第三套方案了。“布展过程中总是意外不断,有许多事我们在脑海里想象得非常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就是另一回事。小组该如何分工合作,观展路线如何安排,展品如何摆放,材料的选择,海报和宣传册子如何排版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的经验真是太宝贵了。”

辛苦没有白费,开放日上展出的彭慧琳设计的店铺模型作品,受到业界专家和大众的一致好评。彭慧琳用解构法将手表齿轮等机械零件作为店铺墙面和柜台,两层楼高的巨大齿轮在正入口的上方旋转,店铺的透明展品台和透明地板下的齿轮相连一起缓缓旋转,给人们一种动感和新奇感。她还特意设计了一个叫“lazy susan”的柜台,就像餐桌上的“lazy susan”一样,需要人们自己转动来欣赏。储物间也被设计成手表调时间的旋钮摆在离店铺较远的位置,像被弹了出去,引起参观者的好奇心。


SCF李峻副院长介绍,除获得东华大学本科毕业及学位证书外,彭慧琳等优秀学生若通过选拔可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第三、四学年的学习,并获得爱丁堡大学相关专业学位证书。2014年入学的中国籍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学费为每学年3万元,选择第三、第四学年到爱丁堡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每学年学费与该校学生相同,约为20050英镑。为了保障学生求学无忧,东华大学推出了一系列资助举措,包括优秀新生入校就有机会获得1-2万元不等的“新生奖学金”,赴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还可获4-15万元不等的“出国奖学金”。按照教学计划,SCF的学生全部都有各类到国外其他名校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此外,由时尚产业界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组成的创新顾问委员会,将协助学院在海内外筹集办学资金,引进师资、时尚创意项目等优势资源起到重要作用,为未来学生进入世界名企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不仅将世界一流大学的时尚教育理念和资源引到家门口,更重要的是通过东华大学与包括爱丁堡大学在内的国际一流时尚院校的合作,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中国时尚创意产业链,针对上海特殊的产业背景,培养国际时尚创意人才。刘春红特别强调,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的不仅是时尚创意领域的设计师,更是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传承民族文化,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