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时间第十期青年骨干培训班历时4个月的两个阶段的交流学习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学校党委组织部党校为此做出的精心安排,专题报告、座谈交流、外出拓展和调查研究,每一个环节都让学员们都收获颇丰。学员们通过培训经历了从“埋头苦干”到“抬头仰望”再到“脚踏实地巧干”的过程,大家将培训过程中汲取的知识养分和精神力量融会贯通,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确定自己的发展路径,更好地促进自身的成长和成才,同时也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一、开阔视野以学校发展为己任
两阶段的学习安排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强校与人才队伍建设”、“2011计划与高校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上海的历史与上海精神”等一系列的重量级报告让处在基层工作的青年教师们开阔了视野,能够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去理解学校的生存环境和重大决策,去思考如何在学校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定位。正如第二组学员计算机学院的王梅老师说的那样:“自从参加青干班以来,感觉自己与学校从未如此紧密过。在这里,我了解了学校的过去,学校的现在,学校近期学科建设的方向,总体的目标和方针,学校的人才建设规划等等。从而引起了自己深入的思考,思考自己的学院在学校未来建设中的位置,思考自己的研究方向跟学校重点建设的方向,跟学校优势学科之间是否存在交叉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思考的深入程度和广度相比较以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深刻的感觉自己跟学校息息相关。这种感觉就像在水中行船,只有看清楚水流的方向,顺着水流前进,自己前进的才能更快。感谢学校提供本次青干班学习机会,自己也将更加努力,在学校这个宽阔水面上加速前行。”
二、碰撞思想在交流互动中提升自我
两阶段的学习交流,学员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培训班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集体,更是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本期培训班的学员有来自于各机关部处和学院的行政人员、有专业教师、有辅导员,因而虽在同一个学校,身为身处不同的学院、部分或岗位,很多老师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还是较少。而此次培训把大家聚在一起,让大家在个平台上充分的互动交流。第二组的学员王永林还细心地留意到培训作为的安排:每次培训的座位都随机安排,更为大家之间的工作和生活交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增进同事之间的友谊与互信。
在第二阶段的培训中,不仅有赴松江新浜农场的外出拓展学习,还邀请了我校陈南梁、孙宝忠、丁彬和张耀鹏四位教授作为“青年成长成才交流座谈会”的嘉宾,会上四位教授和学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在场的学员们深受触动,学员们发现四位前辈身上有一些共通的特质。第二组学员江娥甚至凝练了一句顺口溜来总结: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受得起失败。
无论是学员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和优秀的前辈之间的座谈,学员们都能够以对方为镜,照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在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的火花正好可以帮助学员们提升自我,不断成长。
三、深入调研为青年成长成才谋发展
本期培训班新增了调研实践的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立足学校的发展和青年人才队伍的建设开展调查研究,完成调研报告,为学校提供建设性可行性的建议。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次的调研任务,班长先召集三个组的组长进行碰头会,确保每个组的研究主题没有重复。每个组学员都经历了讨论主题、设计调研框架到后来各小组成员就各自的板块出谋划策设计问卷问题,再到反复沟通协调整合修改调研问卷和最终定稿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说明了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位学员在调研问卷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的老师们也加深了认识、增进了感情,也成为了调研过程中的另一种收获吧。相信经过后面调研问卷的发放收集、数据分析、报告撰写,三个小组都能交出一份有价值、有影响、有份量的调研报告。第二组组长胡玉波在回顾整个过程时曾感慨道:这个调研过程是最能收获进度、收获情感的环节。
两个阶段的学习已经结束,然而工作和生活仍在继续,不一样的是每一位的学员的心里会更有力量更有方向,正如殷耀书记对学员们提出的6点要求那样:忠于宗旨、勤于学习和思考、富有激情、敢于坚持、善于沟通、勇于自律。